書院的萌芽

書院是唐末以來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書院萌芽於唐末,形成了五代,大盛於宋代。“書院”之名,始於唐代。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設麗正修書院,十三年(公元725年)改稱集賢殿書院,這是由中央政府設立的官方藏書、校勘、整理與修院,是供個人讀現過:李秘書院沈彬進士書院等的活動,如吉水院,奉新的梧桐院,在當時還不但作為一種新的由於官學衰用流行的印版書行創辦書院,擺脫科舉考試的束縛,複啟自由講學之風。佛教往往在山林名勝之處建立禪林精舍,從事於坐禪和講授佛經,因為依榜山林勝地便於清靜潛修。受其影響,書院大多也設立於名勝之處。另外,高僧講經說法通常所采取的升堂講說、質疑問難等方式;聽眾把講經說法的內容記錄下來稱為《語錄》、《章句》、《講義》等,對書院的教學活動也產生了影響。

書院之風興起,書院的自由講學內容也由修心養性發展到評論時政。這在封建專製主義的統治下,不免受到限製和打擊,但書院的興起畢竟使當時的學風有所改變,又一次出現學派爭鳴的局麵,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基地。

2.、宋代的書院

宋初,書院便以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強大生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發展,並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

在湖南省善化縣(今長沙市)西嶽麓山抱黃洞下。原為佛寺,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此基礎上建講堂5間,齋舍52間,創建嶽麓書院。鹹平二年(公元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則又加以擴建。大中祥府八年(公元l015年)宋真宗接見嶽麓書院山長周式,並親書“嶽麓書院”匾額以褒獎,“於是書院之稱聞天下”。南宋時張拭、朱熹曾在此講學,生徒達千人。明清時期仍為講學場所。(3)應天府書院。在睢陽(今河南商丘縣),亦稱睢陽書院。原為名儒戚同文的卷,寺。年(1035熙年憲宗元和間(公元806—820年),衡陽士人李寬因尋真觀之舊址,構屋讀書其中。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李士真在李寬讀書故址創建書院。明清時仍在。(6)茅山書院在江蘇江寧府(今江蘇金壇縣境內)茅山,為宋初侯遺(字仲遺)所建。宋仁宗天聖二年(公元l024年),江寧府知府王隨奏請朝廷,賜田三頃,以充書院贍用。圖25嵩陽書院

據曹鬆葉先生《宋元明清書院概況》統計,宋代書院共有203所,北宋占24%強,南宋占75%強。以河流計算,長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黃河流域占3.52%。以省份計算,最多的是江西省,有80所;其次是浙江省,有34所;再次是湖南省,有24所以民辦和官辦計算,民辦的占50%以上,民辦多於官辦。民辦書院,以江西、浙江、湖南為最盛。

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南宋書院興盛,尤其是南宋理宗時期解除了對理學的禁令之後,掀起了大辦書院的高潮。長江流域書院發達,是與宋代這一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達分不開的;至於江西、浙江、湖南書院林立,則是因為江西有白鹿洞書院的影響,並由於朱熹、陸九淵等著名學者在此講學;浙江是南宋首都臨安的所在地;湖南有嶽麓書院的影響。這些政治、經濟和文化韻因素,對於宋代書院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3.元代的書院

元代對書院采取了保護、提倡和加強控製的政策。早在太宗八年(公元l236年)就在燕京(今北京)創立了元代第一所書院——太極書院。至元二十從年(公元l291年)元朝明令提倡書院,從而大大促進了元代書院的發展。據王顳《元代書院考略》統計,元代書院共有408所,其中新建l34所,撬再建59所,共建l93所。在408所個行省中的7個行省,依次是:江浙》穸行省l67所,江西行省80所,中書省55所,湖廣行省42所,河南行省贏連環圖26《論語》37所,陝西行省9所,四川行省9所。由此可見,有人說“書院之設,莫盛於元”,這是有一定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