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蒙學教材
宋元時期的蒙學教材,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編寫蒙學教材的經驗,開始出現分類按專題編寫的現象,使我國古代蒙學教材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時期的蒙學教材,按其內容的側重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以識字教育為主的綜合性識字教材
這類教材主要有《三字經》、《百家姓》等。主要目的是教兒童識字,掌握文字工具,同時也綜合介紹一些基礎知識的《少儀外倫理道德知識以及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準則。
(3)以曆史教育為主的蒙學
這類教材主要有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敘古千文》,黃繼善的《史學提要》、陳櫟的《曆代蒙求》,吳化龍的《左氏蒙求》等。這類教材,有的是簡述曆史的發展,有的是選輯曆史故事或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既向兒童傳授曆史知識,又對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編寫體例“多是四言,參為對偶,聯以音韻”,便於少年兒童記誦。
(4)以陶冶性情為主的蒙學詩歌教材
這類教材主要有朱熹的《訓蒙詩》,陣淳的《小學詩禮》等。選擇一些適合少年兒童的詩詞歌賦,讓他們學習和吟誦,字。句句成韻,通俗易懂,讀來琅琅上口,便於背誦。而且文字簡練,善於概括。經後代不斷補充,後為1140字。全書從論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子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然後依次敘述三綱五常十義、五穀六畜七情、四書六經子書、曆史朝代史事,最後以曆史上奮發勤學“顯親揚名”的事例作結:
“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惟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戒文哉;宜勉力。”不少改編本,如明朝有以“朱”姓居首的《皇明千字姓》,清朝有以“孔”姓居首的《禦製百家姓》,但都沒有能取代《百家姓》。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成為相輔相成的整套啟蒙識字教材,一直流傳下來,並譯成少數民族文字,編成蒙漢、滿漢對照本,如《蒙漢三字經》、《蒙漢對照百家姓》、《滿漢三字經》、《女真字母百家姓》和《滿漢千字文》、《蒙漢千字文》等,供少數民族兒童學習漢文之學。《千字文》還流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少年兒童學習漢文之用。
總之,宋元時期的蒙學教材按專題分類編撰,使蒙學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呈現多樣化。一些著名學者,如朱熹、呂祖謙、王應麟等,親自編撰蒙學教材,可見對蒙學教材之重視,同時也提高了蒙學教材的地位和質量。蒙學教材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采用韻語形式,文字簡練,通俗易懂,並力求將識字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和基本的社會、自然常識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些經驗是很寶貴的,值得我們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