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明代詩歌(1 / 3)

明代由於小說的崛起,詩歌已處於一種衰退狀態,在擬古派和反擬古派的反複鬥爭中曲折地前進,沒有出現傑出的作家和作品。

1.明代前期詩歌

劉基,字伯溫,是幫助朱元璋奪定天下的開國功臣。

劉基目睹了元代統治者的暴政,入明前的一些詩真實地反映了元末社會的黑暗統治,表現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和反抗情緒。如《古戍》:

古戍連山火.新城殷地笳。九州猶虎豹,四海未桑麻。天迥雲垂草,江空雪覆沙。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

詩的前半揭露了元代統治者的暴政,後兩句以傲然於雪中的梅花寄寓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畦桑詞》揭露統治者為非作歹,重重勒索,欺壓人民:

桑畦有增不可減,準備上司來計點。新官下馬舊官行,牌上卻改新官名。君不見古人樹桑在牆下,五十衣帛無凍者;今日路傍桑滿畦,茅屋苦寒中夜啼。

這首詩揭露元蒙統治者推行催課植桑政策使得人民饑寒交迫。又如《買馬詞》:

驛官亭鼓冬冬打,驛使星馳買官馬。府官奔走群吏趨,嗬叱縣官如使奴。一時立限限鄉役,馬價頓增無處覓。賣田買馬來納官,買時辛苦納時難。縣官定價府官減,驊騮也作駑駘看。歸來拊膺向隅泣,門前索錢風火急。

元代實行“發鈔市馬”政策,由政府撥款向農民買馬,名為買,實為掠奪。這首詩就揭露了這一政策給農民帶來的災難。

劉基這些詩,揭露社會黑暗,抨擊重斂傷民的政治腐敗,具有一定現實意義。語言亦質樸通俗,風格古樸雄渾。

劉基長篇詩《二鬼》,描寫管理日月的兩個鬼結膦和爵儀再造天地,重新安排天下人生活的環境的故事。表現了詩人要在動亂中重建儒家封建秩序的幻想。這首詩想象豐富奇妙,氣勢宏偉奔放,語言清新自然,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劉基的律詩、絕句也都有佳篇,在生動逼真的景物描寫中,寓喜悅、生機於悲涼、蕭瑟之中,抒發了真切的感情。如《複用韻答嚴上人》:

西風吹樹夕陽微,斥鸚鷦鷯各有依。幕府三年雙短鬢,鄉關千裏一沾衣。江淮渺渺人煙少,梁楚茫茫鬼嶙飛。誅暴保民黃石略,將軍莫自失戎機。

又如《次韻和王文明絕旬漫興十八首》:

芙蓉湖上夕陽低,楊柳枝頭一鳥棲。獨倚闌幹看山色.白雲飛過若耶溪。

前者寫宦遊中鄉思之苦和江淮、梁楚的荒涼,結句卻透露出不平凡的期望;後者寫黃昏的淒清景色,結句卻包含一點喜悅,這種筆法頗耐人尋味。

劉基的詩中佳作,大都寫於元末,入明之後的作品,除《二鬼》外,大都為歎老傷懷之篇,詩風悲惋衰颯,這與他的生活處境密切相關,明朝建立後,他屢遭陷害,終被朱元璋害死。

高啟,字季迪,自號青丘子。他善於向前人學習,眾體兼長,才華橫溢,清新超撥,是明代成就最大的詩人之一。

他的樂府詩中有不少作品是反映農村生活的。如《田家行》:

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芫,下田沒,中田有禾穗不長,狼籍隻供鳧雁糧。雨中摘歸半生濕,新婦舂炊兒夜泣。

又如《養蠶訓》:

東家西家罷來往,睛日深窗風雨響。三眠蠶起食葉多,陌頭桑樹空枝柯。新婦守箔女執筐,頭發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後令年好.滿簇如雲繭成早。簷前繰車急作絲,又是夏稅相催時。

詩中前者用通俗語言描述了遭受水災的農家生活的困苦情景和悲傷心情,後者寫蠶家婦女繁忙,見繭多而高興,怕夏稅而擔憂的心情,都寫得真切動人,具有相素真實的風土氣息。

高啟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詩,最能表現他的個性特色和藝術才華。其歌行如《醉歌贈宋仲溫》:

書足記姓名,劍可酬恩仇。少學兩不就,空作澹蕩遊。與君相逢在東州,赤氣浮麵非凡儔。驅車欲過公子宅,苦心莫伸涕橫流。黃雲已蔽燕晚,白露正滿梁園秋。天高海闊無處往,借問何以銷煩憂?千石酒,萬戶侯,請君論此誰當憂?吳門日出花滿樓,醉眠不須遣客休。君留綠倚琴,我脫紫衣裘。今日春好能飲否?東風吹散江南愁。

詩中寫對方落拓澹蕩的豪俠風貌,以及詩人與之意氣相傾的友誼,真摯動人。高啟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情調更加豪放: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鍾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勢爭誇天下壯。秦皇空此座黃全,佳氣蔥蔥至今王。我懷部塞何由開.酣走上城南台: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采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黃旗入落競何祥,鐵鎖橫江來為因。前三國,後六朝,草生宮閩何蕭蕭。英雄采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塞潮。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全詩波瀾壯闊,一氣嗬成。詩人以豪放不羈的詩筆,對雄偉壯麗的江山以飽蘸深情的筆墨重彩描繪,在深沉的曆史回顧中.抒發了祖國再新統一的由衷欣慰和喜悅。全詩筆力雄健,格調豪放,充分顯示了作者豪邁的個性和過人的才華。

高啟的七律,也顯示了相當高的藝術才華。如《清明呈館中諸公》: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誇。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卞侯墓上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

詩中寫帝都清明節的情景,透出一縷思鄉深情,選材、抒情皆恰到好處,很見出作者的修養。又如《初夏江村》:

輕衣軟履步江沙,樹暗前村定幾家。水滿乳鳧翻藕葉,風疏飛燕拂桐花。渡頭正見橫漁艇,林外時聞響緯東。最是黃梅時節近,雨餘歸路有鳴蛙。

作者抓住初夏特有的景象,乳鳧翻藕葉,飛燕拂桐花、響緯東、黃梅雨及雨餘嗚哇等等,形象生動,情景逼真,構成了一幅初夏江村風光圖,使人有親曆其境之感。

繼劉基、高啟之後,從永樂到成化的幾十年問,明代詩壇被“台閣體”詩派所統治。所謂“台閣體”是以台閣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形成的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作品。他們製作了大量的應製、頌聖、酬答等詩歌,號稱詞氣安閑,雍容典雅,其實平庸乏眯,毫無牛氣。這一詩體壟斷詩壇近百年,直到前後七子起來公開反擊,才使它們銷聲匿跡。

在“台閣體”盛行的時候,隻有極少數詩人打破這種限製,寫出了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詩作,其代表人物是於謙。

於謙,字廷益。他是一個民族英雄,也是一個關懷人民的政治家,並不以詩文著稱。但他愛國憂民的心懷,卻鮮明地體現在他的詩作中,內容廣泛而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藝術風格質樸明暢,與當時那種萎弱平庸的“台閻體”形成鮮明對比。

於謙的詠物抒懷詩,頗受人稱道,如年青時代的《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又如《北風吹》:

北風吹,吹我庭前柏樹枝。樹堅不怕風吹動,節操棱棱還自恃。冰霜曆盡心不移,況複陽和景漸宜。閑花野草尚葳蕤,風吹柏樹將何為?北風吹,能幾何?

作者歌頌石灰、柏樹,借以表達自己不畏艱險、勇於犧牲的崇高精神,句句詠物,也是句句抒懷,那種甘願為國家和人民利益而自我犧牲的精神,正是他高尚情操和人格的光輝寫照。

英宗正統以後,社會矛盾十分尖銳,於謙作為地方官吏,經常外出巡視視察,途中寫下了不少反映現實的詩篇。如《荒村》: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壁破風生屋,梁頹月墮床。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

詩中敘述地方官在荒年裏,不僅不向上報災傷,反而加緊催租逼稅,貧窮災民隻得實兒女納糧,深刻地揭露了“牧民者”的罪惡。又如《田舍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