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有道統和治統之分。道統是指在思想上道的傳承關係,治統則是指統治者的權力——勢的傳承關係。道統主要由曆代正統派思想家傳承,治統則由獲得權力的統治者傳承。道與勢本來是統一的,在春秋之前,他們共同被納入政教合一的政治係統之中。中國古代思想家曆來關注內聖外王功夫,要求每個個體都應具備兩方麵的特長,即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卓越的治國平天下的才能。從三代到西周,執掌政權的統治者承接道統又傳承治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人都是內聖外王的楷模。但春秋之後,禮樂崩壞,道與勢分離,中國士人隻能擔當起傳承道的曆史責任,即隻能內聖,而無法外王。但按照傳統的觀點,勢的確立必須在道的指導之下,即所謂聖人為帝王師。個體隻有通過內聖,才能去實現外王,即道的地位是高於勢的。因為任何政治權力都必須以道德準則加以衡量評判才能被承認。但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卻不是勢主動地以道做指導,而是勢壓迫道,道在勢的壓力下,或主動或被動地向勢靠攏,屈尊於勢,並給現行政治權力尋求理論上的根據。道與勢的這種本末倒置是道的本質所決定的,因為道作為一種道德思想,其被接受和被實行,隻有通過一定的政治權力才能做到。道與勢的這種關係,給以傳承道統為己任的文人的影響是明顯的,它使中國古代文人在政治生活中處於一種兩難境地,要麼把道看得高於一切,使之置於勢之上而不屈從於勢。但如果這樣做,則勢必難以實現政治理想,達不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要麼承認道屈尊於勢的現實,而與勢相結合。但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的指導作用,貶低了文人自身的價值。如何處理好這個兩難處境,是中國古代文人所麵臨的思想和行為上的最艱難的選擇。在這種選擇中,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無論那種方式都不能把文人們從這種處境中解救出來。他們一方麵積極地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把自己變成統治階層中的一員,為實現其政治理想創造條件。同時,他們也沒有完全放棄一直堅持著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曆史責任,把道德理想放在第一位,從事教化社會之職業,在思想上一直堅持著道高於勢、尊於勢的理想追求。中國古代文人對待政治的這種複雜態度,決定著他們在實際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由於其實際地位要屈從於勢的統治,而在信念上卻要努力做到尊於勢,於是在行動上便往往顯示出如清高、狂放、蔑視權貴、傲人傲世等狂人行為。
中國古代文人之所以多狂,是由於在個性上、信念上以及政治地位的諸多矛盾因素造成的,文人個性受製於社會規範,得不到發展和完善;信念上承接道統,而實際的政治地位卻要受製於勢,因此使得文人心態及實際行為與社會及統治階級產生尖銳的矛盾衝突,最終導致了文人蔑視世俗,輕視權力,表現清高,行為狂放,這是文人多狂的重要原因。
莊子憑借那些曼妙優美的文詞,他成為中國古代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家;憑借那一百多個詼諧生動的寓言故事,他成為中國古代成就最高的寓言大師;憑借那些超凡睿智的思想,他成為那個偉大時代一座哲學高峰。他娓娓述說著一則則寓言故事,為我們畫盡了人間萬象;他放任自己思想的翅膀,讓它摶扶搖直上九萬裏;他觀照古今興衰成敗,讓後世所有思想者望洋興歎。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這是古今狂傲者之極致;生不願為萬戶侯,死不多占一掊土,這是古今淡泊者之極致。麵對莊子,我們仿佛麵對高山。然而,他卻隻是一隻拽尾澤中的遊魚,一隻飛舞於夢裏夢外的彩蝶,一粒逍遙遊於天地之間的微塵……
莊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莊,名周,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宋國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東北)人,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莊子祖上係出楚國公族,後因吳起變法楚國發生內亂,先人避夷宗之罪遷至宋國蒙地。莊子生平隻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係,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品為《莊子》,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