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1 / 2)

這位狂野的文學青年曾經宣稱:“臣本高陽舊酒徒,未曾酣醉起嗚嗚。彌生漫罵奚生傲,此輩於今未可無。”自比彌衡和嵇康。也許正是這種狂傲,使他六次高考落榜。但是,上不了金榜,卻沒能阻止他登上乾隆盛世詩壇的巔峰。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前途無量的青年詩人,三十五歲時在貧病交加中悄然辭世。或許,以他的慷慨疏狂,能在文網密布的乾隆時代躲過文字獄,死於貧病,已經算是上天對他的恩賜了。

黃景仁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淒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黃景仁為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後裔。祖黃大樂,為高淳校官。父黃之掞,為縣學生

。黃景仁4歲喪父,十二歲祖父去世,十六歲時唯一的哥哥罹病身亡。黃景仁依賴母親屠氏養成,八歲能製舉文,16歲應童子試,三千人中名列第一,“前常州府知府潘君恂、武進縣知縣王君祖肅,尤奇賞之”。17歲補博士弟子員,於宜興氿裏讀書,與汪中友好,但從此屢應鄉試都不中。乾隆三十一年,於江陰遇同邑洪亮吉,各為詩歌,人們評價說,黃詩似李白,洪詩學杜甫,因此時稱“洪黃”。次年,黃景仁娶趙夫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黃景仁20歲時即開始浪遊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嶽、太平知府沈業富、安徽學政朱筠幕中為客。在朱筠幕,於采石磯的太白樓宴會上即席所賦《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詩傳誦一時。他在二十四歲生日時寫的自壽詞《沁園春》非常傷感:

蒼蒼者天,生我何為?令人慨慷。歎其年難及,丁時已過;一寒至此,辛味都嚐。似水才名,如煙好夢,斷盡黃齏苦筍腸。臨風歎,隻六旬老母,苦節難償。男兒墮地堪傷,怪二十、何來鏡裏霜。況笑人寂寂,鄧曾拜袞;所居赫赫,周已稱郎。壽豈人爭,才非爾福,天意兼之忌酒狂。當杯想,想五湖三畝,是我行藏。

乾隆四十年(1775),27歲時赴北京,次年應乾隆帝東巡召試取二等,授武英殿書簽官。乾隆四十三(1778),受業於鴻臚寺少卿王昶門下。家境日貧,在北京從伶人乞食,粉墨登場,入陝西巡撫畢沅幕府,畢沅替他捐補縣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黃景仁35歲,為債家所迫,乃北走太行,抱病赴西安,至山西解州運城,病逝於河東鹽運使沈業富官署中。友人洪亮吉持其喪以歸。

他四歲而孤,家貧親老,門衰祚薄,羸弱多病。從小備受人生之淒涼,飽償世俗之冷暖,有落落寡合、敏感自尊的個性和易於感傷的氣質。雖遍學古今,工於詩文,精通書畫,才高一世,卻四處無聞。

黃景仁是清朝乾(隆)嘉(慶)時期的第一大詩人,被譽為“清朝的李白”。他的詩,語言清新明晰,情感真摯細膩,寓意巧奪天工。現代作家鬱達夫非常喜愛他的詩,曾言道:“要求其語語沉痛,字字辛酸,真正具有詩人氣質之詩,自非仲則(黃景仁號)莫屬。”

身世淒涼、人生坎坷是黃景仁的命運寫照。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出生於常州府武進縣一個貧寒的小市民家庭,一字漢鏞,號仲則。在他四歲時,父兄相繼去世,家境更加貧寒。但這個苦命孩子卻是個天才,八歲時試作製舉文章,他立馬寫就,九歲時就能作出“江頭一夜雨,樓上五更寒”的詩句來。12歲時,祖父母又不幸前後病亡。16歲時,他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縣級童子試,取得秀才資格,得到常州知府和武進縣令的格外嘉獎。於是,他正式就讀於經學家邵齊燾主持的常州龍城書院,滿懷信心地準備來年的省試以及京城會試,意在金榜題名。

也許是命運的巧合,就在這書聲朗朗、寒窗苦讀的書院裏,黃景仁遇見了同鄉洪亮吉,一個大他四歲的勤奮而厚道的貧寒學生,遂成為生死之交。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黃景仁在文學藝術上所表現出的天賦與高度,讓洪亮吉佩服得五體投地、俯首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