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1 / 2)

情禪本事醉秦樓。蘇曼殊文學家,藝術家,革命家;中日混血,東西合璧;半僧半俗,亦情亦聖。這個近代怪人,以他奇異的身世和奇異的人生曆程,宣告著那個時代的畸形和怪異。更是以他奇異的文化品格和精神世界,宣告著東西方文化碰撞時的痛苦和掙紮。蘇曼殊,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混血兒,更是文化意義上的混血兒,天才和畸形,在他身上全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蘇曼殊的原籍為廣東香山縣(即今中山縣)。其祖父蘇瑞文以經營進出口業發家。其父蘇傑生在日本橫濱經商,任某英商洋行買辦。蘇曼殊即誕生在日本橫濱。但他的生母並非蘇傑生的合法妻妾,而是一個名叫若子的日本女子。所以,蘇曼殊是一個混血兒和私生子。在封建觀念嚴重、華夷之別嚴格的當時,蘇曼殊的這種“不光彩”的出身,注定了他必然要受歧視的命運。所以他一出世,母子二人便被趕出了蘇家之門,母親隻好帶他回到了外祖父家。到了蘇曼殊三、四歲的時候,由於蘇家生女多而生男少,蘇曼殊才被領回廣東老家。從此,母子分離,終生不複一見。遠離生母的蘇曼殊,頗受家庭虐待。比如他在十三歲時曾經害過一場大病,家長們不僅不給他延醫治病,反而把他放在柴房裏等死。

在蘇曼殊九歲那年,蘇傑生經商失敗,家庭破產。從此一蹶不振,每況愈下,以致蘇曼殊從十三歲起,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他先在上海姑母家寄食兩年,學習中文和英文。接著又在十五歲那年(1898年),得其表兄林紫垣的資助,到日本留學。先後在橫濱華僑所辦大同學校學習四年,東京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學習一年,成城學校學習數月。在這近六年的留學期間,蘇曼殊的生活是很清苦的。據他的同學和好友馮自由回憶,蘇曼殊在東京上學時,因林紫垣隻月助十元,蘇曼殊住的是最低劣的“下宿屋”,吃的是摻了石灰的米飯,為了節省火油費,晚上竟不點燈。

蘇曼殊於1903年回國後,先任蘇州吳中公學教習,後為上海《國民日日報》撰稿。因該報停刊而失業,便到香港投靠興中會負責人之一的陳少白,不料因誤會而遭冷遇。蘇曼殊一氣之下,便跑到廣東惠州某破廟削發為僧。但為時隻有數月,尚未取得正式和尚的資格,即乘師父外出之機,偷了已故師兄博經的度牒,溜之大吉。從此以“博經”自命,並自稱“曼殊和尚”,開始了四海為家的流浪生活。他以上海為中心,頻繁來往於大江南北、日本和東南亞各地。有時以教書為生,有時靠賣文過活,有時寄食於寺廟,有時乞貸於友朋,有時“貲絕窮餓不得餐,則擁衾終日臥”(柳亞子語),有時甚至把金牙敲下來換煙抽。終於在“五四”運動的前一年窮病而死,享年僅三十五歲。

蘇曼殊是辛亥革命運動時期最先覺悟的知識分子之一。早在1902年,他就參加了以反清為宗旨的留日學生的第一個革命團體青年會。1903年,他又參加了拒俄義勇隊。後來拒俄義勇隊改組為帶有反清色彩的軍國民教育會,他也參加了。蘇曼殊與孫中山先生也有密切關係。據何香凝回憶,1903年,何香凝在日本東京的住宅是孫中山的聯絡點和開會場所,蘇曼殊就是常來參加會議的一個。孫中山還讓蘇曼殊等二十多個留日學生組成義勇隊,每天早晨練習射擊,以備參加武裝起義。蘇曼殊積極參加革命活動,遭到了資助他上學的林紫垣的極力反對,並以斷絕資助相威脅。但蘇曼殊寧可丟掉飯碗和中輟學業,也不肯放棄革命,結果被林紫垣強迫回國。回國後,他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04年春,他憤於保皇派猖獗,決心暗殺其頭目康有為,因陳少白極力勸阻,才未實行。同年秋,他在湖南長沙實業學堂任教,正值華興會計劃武裝起義,他也參預其事。起義因事先泄露而流產後,他又參加了黃興召集部分華興會成員在上海舉行的秘密會議,會議決定了今後實行暗殺和武裝起義的方針。由此可見,早年的蘇曼殊,不但具有一般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而且完全讚成並積極參加了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統治的實際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