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擴容的壓力有多大?(下)(2 / 3)

中國股市還有一個最大的資金渠道,那就是民間資金。曆經20年改革開放的辛勞積攢,中國民間已有了一筆數目可觀的原始積累。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0年1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月末餘額達60242億元。隻要其中的10%進入股市,那就是一個龐大的數額。不過,由於現在股市中的各種不規範現象,特別是投資贏利機會較少,使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寧願將錢放在銀行裏拿低得可憐的利息,也不願把錢投到股市裏去蝕本。從這個角度上講,當前中國股市最缺的還不是資金,而是信心。我們隻要將股市搞活,就能吸引大量的民間資金入市投資。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要保持股市的穩步走強,在控製擴容節奏與規模的前提下,擴大資金的供應量也相當重要。近兩年來,在股票擴容之際,資金麵的擴容也在大步進行。一項項政策猶如密集的鼓點,促使大量的資金如新鮮血液汩汩湧向市場,既改善了擴容過快而資金供應不足的矛盾,也維持了股市的人氣,增強了股民的投資信心。當然,由於政策的滯後性,無論是券商融資還是三類企業與保險資金入市,目前還沒有顯示出其對股市的強大的促進作用,但總體來說,這些措施對於解決市場上的資金來源、緩解市場資金供給不足的狀況,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蹺蹺板上的一二級市場

其實說中國股市資金缺乏,也不盡然,光一級市場就囤積了三四千億元。相比之下,真正缺乏資金的是二級市場。

一級市場又稱“初級市場”,是股票的發行市場。與此相對的是股票交易市場,被稱為“二級市場”。直觀地說,中國的一級市場是股票的申購,“二級市場”則是股票在交易所的買與賣。

在中國股市,長盛不衰的總是一級市場,大起大落的則是二級市場。幾乎所有的股票在二級市場的上市價都遠遠高於在一級市場的發行價。這在1995年以前更加明顯。據統計,1995年新股發行價低於上市日交易價格的平均幅度,滬市高達732%,深市高達218%,遠大於國際一般水平。如加拿大、德國、日本以及美國約為9%~16%,法國為4%,英國為2%。同樣是新興市場的亞洲國家和地區也比滬深股市低得多,如香港為18%,新加坡為27%,台灣為45%,泰國為58%。

有人說,資本市場的每一塊貨幣都長著眼睛,會自動地遊向收益率較高的地方。一級市場發行價與二級市場上市價的巨大差額,無疑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一級市場,通過申購新股而獲取效益。尤其在二級市場收益不穩定而又風險較大的情況下,更加促使大量資金長期滯留一級市場。因此,自1996年以來,中國股市逐漸形成了一支專門申購新股的專業隊伍,新股申購資金早兩年在2000億~2500億元之間,以後呈穩步增多之勢,鼎盛時期達到3000億~4000億元。

大量的資金進入一級市場參與新股的申購,使新股中簽率日趨下降。1998年,除雲南銅業中簽率高達11.156668%以外,其他大都在1%以下,即使是揚子石化、齊魯石化這些航母級企業,中簽率也隻有3%。但盡管如此,1998年新股申購的總體盈利水平仍維持在30%左右。這意味著什麼呢?2000億~2500億元的專用新股申購資金,每年要從二級市場吸走600億~750億元超額利潤。1998年,我國發行新股116家,募集資金430億元。1997年為新股發行的高峰期,共發行205家,募集資金也隻有714億元。由新股申購所獲取的暴利甚至大於每年全部新上市公司所募集的資金,這確實叫人觸目驚心。

盡管一級市場年收益率水平從1997年起逐年走低,到1999年已降至20%,但由於一、二級市場風險和收益的巨大落差,使一級市場上的申購資金卻越堆越多,中簽率逐級走低。1999年一級市場平均中簽率為0.78%,比1998年下跌近兩成,較1997年下降80%。其中,10月18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網發行的天香實業中簽率隻有0.1376%,創下當年一級市場的新低。9月30日,浦東發展銀行股票發行,這一隻股票就凍結新股申購資金2260億元,加上9月27日發行的海南椰島和中通客車的2100億元申購資金沒有解凍,一星期內共凍結新股申購資金4360億元。即使考慮可以“套做”的因素,一星期內共凍結新股申購資金也達3050億元,創下了曆史天量。與此相對應的是,二級市場人氣低迷,成交萎縮。

如果說,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競爭是公平的,那麼就是有再多的資金湧入一級市場,也無可非議。可問題是一級市場暴利滾滾,二級市場虧多賺少,據業內人士分析報告顯示,如果投入一億元資金在一級市場認購新股,以1996年到1997年發行新股的平均中簽率1%計算,其盈利率也按平均盈利率百分之百計算,以每個月認購3隻新股計算,再扣除其他費用,則這筆資金一年內的淨盈利為3800萬元。如果再將此盈利追加進去,納入本金,投入運作,那麼一年的收入可高達4250萬元!

以上還是很保守的計算,有不少新股在二級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上市價還超過了500%,把一個個燒紅了的煤球扔給了二級市場上的股民們。當然股民們也盡可以到一級市場去認購新股,但千分之幾的中簽率對於小資金幾乎是沒有意義的。有不少股民,數年也未能中簽一次。而對於幾百萬、幾千萬、上億元的資金,幾乎可以每戰必勝,網網不空,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有股民把一級市場稱為二級市場的“抽血機”,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比如1999年11月10日,浦發銀行股票上市,首日成交56.40億元,占當天滬市成交量的80%以上,這些資金基本上都回流到一級市場去了,其“抽血”效果顯而易見。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嚴重對立,成為當前我國股市擴容發展最大的攔路虎。

被一級市場剝奪最多的是二級市場的中小投資者。股市“抽血機”一年要從二級市場吸走600億~750億元資金,最大的付出者是二級市場的5000多萬戶中小投資者。他們由於缺少資金實力,根本不可能與專業機構及個人大戶在一級市場角逐。他們明明知道一級市場毫無風險、收益穩定,但也隻能望洋興歎。他們隻得在二級市場接高價的二手貨。而新股上市後70%~80%是高開低走,因此他們在接貨之時,往往就成了被套之日。就這樣,在這一拋一接之間,二級市場的高成本股票轉化成了一級市場的超額利潤。它在創造了一級市場“食祿”群體的同時,將股票市場的全部風險都轉嫁到二級市場,使投資者的信心遭受嚴重打擊。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00年2月13日,中國證監會發出通知,在新股發行中試行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的辦法。

消息公布,股市大漲。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項政策是極大的利好,它調節了一、二級市場的風險收益比率,會促使更多資金從一級市場流向二級市場。長期在二級市場搏殺卻無所收益的中小股民更是歡欣鼓舞,認為會額外增加一次獲得新股收益的機會。但從幾個月的運行情況來看,這項政策與我們的市場預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表麵上看,二級市場投資者不用預繳款就可參與中簽,因此將額外增加一份收益,所以一級市場的部分資金會流向二級市場,投資者對二級市場的投資熱情本身也會相應增加。但事實上,目前市場流通市值約1萬億元人民幣,有資格申購股數為1000億股,除去基金配售和一級市場認購,二級市場的中簽率在千分之幾甚至萬分之幾的幅度之內,如此低的中簽概率,無異於買六合彩。我們從各個證券營業所都可以看到,開始股民還信心百倍地去配售新股,但十網十空後,許多人已失去了耐心,放棄了新股的配售。何況以增持二級市場的股份來獲取新股配售的收益,中簽是萬分之幾的概率,而股價波動的風險常常是百分之幾以上的幅度。兩者相權,人們絕不會為了提高中簽率而貿然增加持股數量。

有人以為新政策實施後一級市場的資金會大量流入二級市場,這顯然也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從一級市場來看,仍然采用原方式認購新股的中簽率從理論上講將降低50%,但考慮到部分資金將流出一級市場,部分資金由於成本高收益低而退出一級市場,中簽率將略高於目前的水平;而與二級市場配售部分的收益率則可以通過簡單計算得出。假設發行流通盤為1億元的新股,則有5000萬股參加配售(未考慮基金認購因素),假設二級市場持股者全部參加認購,按照當前深滬兩市各自4000多億元的流通市值計算,其中簽率大約在0.125%左右,可見其中簽率仍將低於一級市場的水平。試舉滬市的億陽信通為例,其上網發行中簽率為0.247%,而配售中簽率僅有0.09%,前者仍然比後者高兩倍多。

調節一二級市場的收益水平,似乎也並不是很理想。在4月份發行的幾隻新股市盈率已達20多倍的情況下,滬深兩市上市的中科三環和星新材料漲幅依然驚人,星新材料有近200%的升幅,而中科三環更有500%以上的漲幅。如果按照這種收益率,資金的最佳選擇肯定是認購新股而不是在二級市場中搏殺。

4月4日,中國證監會再次修改了《關於進一步完善股票發行方式的通知》的有關規定,取消了新股發行向法人配售的上限規定。此次修改的目的是緩衝新股發行給二級市場帶來的巨大壓力,也能放大一級市場的發行功能,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但因此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新股的網上發行數量及二級市場的配售數量都將大幅減少,一二級市場的中簽率都將更進一步地降低。事實上,此政策實行以後,許多新股幹脆取消了向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配售,留給一級市場的部分也微乎其微了。對此有很多人提出疑慮,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是管理層2000年推出來的一項激活市場、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重大改革,現在悄無聲息的沒了,是否合理?再說,向一般法人機構和基金大比例配售新股,無異於劃撥給他們一部分新股發行收益,這是否符合市場的“三公”原則呢?也許這從長期來說有利於證券市場的發展,但在短期之內卻使投資者感到沉重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