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擴容的壓力有多大?(下)(3 / 3)

市場對此已作出了反應。由於新股發行向二級市場配售的比例越來越小,特別是進入4月中下旬後許多新股幹脆取消了配售部分,加上近期新股密集發行形成了一級市場較高的中簽率,導致二級市場資金嚴重分流。據4月份最後一周統計,重新向一級市場集中的資金已達3500億元左右。5月8日,天龍集團等4隻新股共凍結2433.6億元,5月10日神州股份等3隻新股發行又凍結1200億元,這樣一級市場共凍結了3600億元的申購資金;而5月8日解凍的申購資金又大都撲向了5月12日發行的銅鋒電子等3隻新股……年初設想的將一級市場的資金趕向二級市場的目的不僅沒有達到,而且30%的新股平均收益率反而使更多的資金湧向一級市場,致使二級市場嚴重失血,高位盤整了一個多月的大盤終於因為無量支撐而大幅下挫。

眾所周知,股票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隻有二者相輔相成,互助互長,才能實現相互之間的良性循環,保證股票市場在快速擴容條件下的健康發展,共同推動股票市場的發展與繁榮。當前中國股市客觀上存在著二級市場風險偏大、收益偏低的問題,這不僅影響著一級市場的收益,也影響了廣大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散戶投資股市的信心。我們認為,在中國股市,二級市場的數千萬投資者才是中國股市的脊梁。如果沒有他們長期投資於二級市場,時常忍受煎熬並苦苦支撐,那麼在新股擴容的強大衝擊下,中國股市恐怕早已崩盤。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保護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就是保護中國股市的未來。因此,必須使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擁有優先獲得新股認購的權益,隻有這樣才能補償他們因發行新股所造成的所有損失,鼓舞和堅定他們的持股信心,使新股的發行、股市的發展與投資者的利益統一起來。

三、雙向擴容,股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股市作為一個籌資場所和投資場所,擴容是其中的一項基本內容,尤其是中國股市還承擔著為國有企業募集發展資金的重任,因此,穩步擴容仍是今後一段時間的市場基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要使國有企業在市場上平等競爭,最基本的條件是國家至少投入2萬億至2.5萬億元人民幣。這樣巨額的資金需求,依靠企業本身的積累或國家的財力顯然難以滿足。因此,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指出: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符合股票上市條件的國有企業,可通過境內外資本市場籌集資本金,並適當提高公眾流通股的比重。選擇一些信譽好、發展潛力大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響國家控股的前提下,適當減持部分國有股。可以看出,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是中國股市一段時期內的大趨勢。

擴容,是股市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擴容也必須穩步和適度。擴容速度過快,規模過大,既不利於股市籌資功能的充分發揮,也不利於投資效應的有效體現。中國郵市的教訓就很值得中國股市認真汲取。

中國郵市曾經一度火爆,但近三年來卻一蹶不振,寒氣逼人。郵資票品交投清淡,市價大跌,麵值147.10元的1998年紀特郵票在郵市上隻叫到102元也鮮有成交;17套1999年新郵竟有15套(《馬鹿》小版張和《九龍壁》小型張除外)打折,市價比麵值少了許多。低迷的郵市使新郵發行也困難重重。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也是由於郵市擴容量過大、速度過快。1997年起,有關部門過高地估計了郵人的郵票需求和市場吸納能力,一味地加大郵票發行量,紀特郵票印量成了決堤的洪水,失去控製,把未來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的增量一次擴展到位。1997年郵票平均發行量為3071萬套,較1996年增長24%,1998年較1997年又增長11%,達到3404萬套。郵票麵值也大幅上漲。1997年紀特郵票全年麵值為120.70元,較1996年增長57%,1998年又比1997年增長21%,達到創紀錄的147.10元,1999年又創新高,達到173.50元,較1998年增長18%。

郵票“注水”,受益的隻是各級集郵公司,苦不堪言的則是廣大中小郵票投資戶和依法經營的郵商,他們用血汗錢換來的郵票總是隻有“三賠”的份兒——賠本、賠息、賠精力。沒有建議權更沒有決策權的郵票投資者,也隻有采取用腳投票的方式,進行無奈的抗議。在此情況下,郵票市價大跌,郵市持續低迷,也就不足為怪了。

幸好,在郵市持續超前擴容,付出了郵市持續低迷不振、郵市人氣渙散、新郵寬幅打折、新郵預訂劇減等種種代價後,有關部門終於開始有所醒悟,下狠心在發行量上動大刀子削減,郵票發行也開始“計劃生育”了。2000年紀特郵票發行量便大幅削減,即在1999年的基礎上縮減40%,調整到1996年的水平。在郵票大幅減量的同時,還實行減套減值(麵值)發行。全年計劃發行20套,比1999年略少,全年麵值為135元,較1999年減少38.5元,降幅為22%。

郵票發行的改革,無疑對郵人是一個福音。中國股市的擴容也應該從中得到啟發,量力而行,穩妥發展。固然,企業需要通過股市籌資,但籌資不是股市的惟一功能,也不是企業上市的惟一目的。股市是企業籌資的地方,也是老百姓投資的場所。當一個資本市場喪失了投資效應後,其籌資功能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當前,中國股市麵臨的擴容任務,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麵:首先,大型國有企業將繼續被整體改造,並在新股發行中占有較大比重;其次,一些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民營企業將進入市場融資;第三,配股發行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增發新股將呈現擴張之勢,國有股配售將全麵鋪開,這三者將占市場擴容中相當大的份額;第四,轉配股和內部職工股的逐漸上市流通。毫無疑問,2000年無論是擴容的速度還是規模,都會較前兩年有一定的增加。

但我們不能因為股票發行得多了,配股多了,就認為市場壓力大、發展難。其實,市場擴容是雙向的,既包括供應擴容,也包括需求擴容。資金供應不上,股票發行再少也是壓力;資金供應充實,股票發行多一點也能承受。因此,資金供求關係平衡是股票供求關係平衡的根本保證。隻要在股票擴容的同時能保證資金的同步擴容,市場就不會有太大的壓力。那麼,2000年資金供求關係能不能保持平衡呢?我們不妨看看業內人士的分析。

先看資金需求。股市擴容對資金麵的需求主要來自於四個方麵:其一,新發A股部分。如果基本保持1998~1999年發行上市進程或者略有增加,預計需要新增資金量1200億~1600億元左右;其二,配股發行加上轉配部分,可能需要新增資金300億元以上;其三,增發新股和國有股配售部分。過去兩年增發新股籌集資金近200億元,1999年國家股配售試點不足10億,預測2000年這兩項將有大幅增長,大體與配股發行量持平,可以保守估計為200億;其四,交易稅費部分。在交易印花稅和交易傭金不進一步下調的情況下,估計全年將有約300億~500億元左右資金以交易印花稅和交易傭金的形式流出二級市場之外。將以上四項內容相加,可以得到2000年全年股市資金需求量的粗略估計數額為2000億~2500億元。

再看資金供應。股市資金主要來自於以下三個方麵:其一,三類企業入市,證券公司融資。其二,儲蓄存款和部分遊資。目前能為股市提供增量資金的主要來源仍可能是居民儲蓄存款和部分遊資。我國城鎮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已高達6萬多億元,由於目前投資渠道仍較窄,隨著若幹次降息、征收利息稅等貨幣政策滯後效應逐步體現出來,可以預見,很大一部分居民儲蓄存款將遊離銀行進入股市。其三,證券投資基金入市。總體估計,與往年相比,2000年的資金麵將發生可喜變化,這些變化將使股市資金供應好於往年。據業內人士保守的估計,2000年的增量資金為2000億元左右,樂觀的估計則有可能達到3600億元。當然,這是比較理想的推算,實際運行中還會存在著許多限製,並且增量資金進入市場既需要時間,而且還要與股市活躍程度、政策措施相關。但從總體來說,隻要2000年的股票擴容循序漸進,穩妥進行,則資金供應不會有太大的缺口。管理層已表示將根據市場承受能力調整發行上市節奏,並有可能適時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激勵二級市場,保證二級市場活躍,以此保證一級市場股票的順利發行。毫無疑問,管理層更願意看到股市不斷擴容和穩步上漲並舉的大好局麵,而不會采取單方麵的取舍。道理很簡單:股市低迷,新股發行就會出現困難,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就很難在股市中融資。因此,我們認為,2000年股市資金麵的供求關係將在管理層的頻繁調控下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市場出現供求嚴重失衡的可能性不會太大,供大於求和供不應求的時間周期也不會太長。最近集中發行新股可能是對前期新股發行較少的一種補償。

一個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從中國股市十年來的發展看,每一次雙向擴容都帶來一輪大行情,從1992至1993年,1996至1997年兩次大行情看,每一次市場的雙向擴容都帶來大行情,或者說是每一次大行情都產生在大的擴容背景下。而目前的擴容,與當時的情況還有所不同,管理層在股票擴容的同時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疏通了資金擴容渠道,並大力扶持和引進機構投資者,市場的理性程度和成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這對後市發展將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隻要股票擴容與資金擴容同步進行,則將給投資者帶來的機會遠遠大於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