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曆史原因,我國的股票市場存在許多不規範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便是股權結構不合理,非流通股占了70%;在非流通股中,國有股又占了90%,這是任何國家的股市都不存在的現象。
這種現象嚴重阻礙了我國股票市場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功能的有效實現,而且龐大的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問題也一直成為懸在5000萬中國股民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使股民望而生畏,心有餘悸。顯然,不解決這些“曆史遺留問題”不行,完全解決又壓力太大,這就是中國股市的為難之處。
1999年試行了國有股減持,2000年又著手進行轉配股的上市流通,這是否意味著解決數千億國有股、法人股流通問題的龐大工程已經開始啟動了呢?它是不是會像洪水猛獸一樣掃蕩我們本就孱弱的二級市場呢?
有人說,中國股市裏有兩顆未引爆的“地雷”,一顆是國有股,一顆是法人股,它們作為“曆史遺留問題”埋在中國股市已十年之久。許多人認為,中國股市之所以萎靡不振,中國股民之所以裹足不前,很大程度上都與國有股和法人股的大量存在有關。國有股和法人股真的有這麼大的威脅嗎?
把同一公司的股票按投資者主體的不同而劃分為國有股、法人股、內部職工股和社會流通股等多種類型,並賦予其不同的性質、不同的權利、不同的價格,尤其是規定有的流通有的不流通,這是中國股市的一大特色,但這種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價的特色,卻是不符合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原則的。
眾所周知,中國股市設立之初,股份製並沒有得到社會的正式承認,許多人還仍然將其與私有化和資本主義製度相提並論,以至中國股市的第一批開拓者與設計者隻能采取一些折衷或者妥協的辦法,在夾縫之中發展中國的股市,從而留下了許多現在處理起來相當棘手的難題,謂之“曆史遺留問題”。其中國有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等設置便是幾個最大的曆史遺留問題。為了避免國有企業實行股份製時喪失控製地位,從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當時規定國家必須保持五成以上的持股比例,以維持國有經濟主導國民經濟的格局,於是留下了這許多不能流通的國有股;為了避免把股份賣給個人而走向“私有化”,中國早期的股份製企業隻能在即使反對者也承認不是私有的法人和擁有主人翁地位的內部職工中進行定向募集,這便是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大量存在的原因。
按當時設計者的思路,國有股是有權代表國家投資的部門或機構以國有資產向公司投資形成的股份,包括以公司現有國有資產折算成的股份;法人股是企業法人或具有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以其依法可經營的資產向公司非上市流通股權部分投資所形成的股份。而社會流通股是指我國境內個人和機構,以其合法財產向公司可上市流通股權部分投資所形成的股份。我國投資者通過5000多萬股東賬戶在股票市場買賣的股票都是社會流通股。其中國有股和法人股是不能流通的,隻有社會流通股才能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流通。這樣,在我國目前的上市公司中,除了早期設立的少數幾家上市公司的股本是全部上市流通外,絕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本不是全流通的。據目前的資料分析,我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約為3萬億元,其中流通市值僅約9000億元,非流通市值約為21000億元,占總市值的70%左右。在非流通市值中,有90%以上為國有股或國有法人股。
在西方發達國家,股票所代表的權益隻能根據持股量的變動而增減,不會因持股人身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實行的是同股同權、同股同利、同股同價。而在我國,因持股人身份不同,同量股票所代表的權益不同,同股往往不同權、不同利、不同價。首先,從股票的取得上看,國有股是以國有企業曆年的國有資產總額,主要以國定資產作價入股的,其價格等於麵值;法人股是以法人組織以貨幣形式按麵值或低溢價購買的;個人股的取得通常是在公開競價,在企業淨資產基礎上高溢價高成本購買的。三者之間其成本存在著很大差異,呈同股異價異值。其次,從股份的流通轉讓來看,成熟和規範的股市要求交易規則單一,而不是多軌並存,更不能以所有權性質決定股票可否交易。股份的自由轉讓是股份製度的一個最基本原則,股份隻有自由轉讓,才能使資產存量流動,優化資源配置。而我國隻允許個人股上市流通,其他國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處於沉澱狀態,造成國有股、法人股與個人股不平等的地位,使國有股、法人股失去了保值增值的機會,損害了國家和企業法人應享有的股本權益。這種現象嚴重阻礙了我國證券市場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功能的有效實現,國有資產的價值無法通過市場真正實現,上市公司科學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難以真正形成,證券市場為國企改革服務的功能也無法充分實現。再從股利的分配來看,很多上市公司采取向個人股派送紅股,向國家股、法人股派發現金,導致同股不同利的現象。
我國特殊的股權結構且同股不同價、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明顯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由此也生出許多弊端。由於個人股的取得是通過高溢價高成本購買的,這就使得個人入市者無法靠長期投資取得回報,而隻能寄希望於從炒作中謀求差價利潤。而且公眾是以低成本的國有股、法人股不上市流通為前提接受這種高溢價的。但是龐大的公有股存量又被人視為洪水猛獸,給社會公眾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每次都成為空方打壓市場的藉口,使股民更加不願做長線投資,市場炒作之風盛行,妨礙了股市的健康發展。
大量的國有股和法人股沉澱市場不能流通,已成為影響股市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由於國有股和法人股的影響力大,涉及麵廣,使我們現在處於這樣一種尷尬的境地:不解決國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問題,股市活躍不起來,也規範不起來;而全部讓其流通,則又怕市場承受不了,因此長期以來我們都不敢正麵觸及這個問題,而一直在躲開它繞開它。
無論是解決還是不解決,國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問題都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股民頭上,讓投資人望而生畏,心有餘悸,既加劇了市場的短期投機,又對長期投資不利。因此,有人提出,長痛不如短痛,既然回避不了,不如快刀斬亂麻,幹淨利索地全部解決,但更多的人則認為,在目前市場並不穩定的情況下,讓數以千億計的國有股和法人股衝擊市場,其後果不堪設想。
讓國有股、法人股的問題長期懸著不解決不行,開閘泄洪般地一放了之也不妥,如何尋求一條有效途徑,積極而又謹慎地解決這一問題,使我國證券市場在增量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存量調整,提高市場的效率,不僅對國企改革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證券市場長遠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最近股市裏不斷傳聞,管理層正在加緊研究國有股和法人股上市的問題,有人甚至估計,近期會有二成國有股和法人股可以上市流通,涉及金額達到3000多億元,這是否屬實呢?1999年管理層進行了國有股配售試點,2000年又開始了轉配股上市,這是否意味著解決國有股、法人股等曆史遺留問題的龐大工程正式啟動了呢?這對市場又將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呢?
一、國有股減持要減到什麼地步?
有進有退,國有資本重新洗牌
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國證券市場還處在初級階段,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股權結構不合理,非流通國有股比例過大。
深滬股市設立之初,本沒有什麼國有股、法人股、內部職工股和社會流通股之分,其設置的結構和正常股市非常類似,所有股份都可上市流通。但到1992年,深圳和上海的股市都加快了公司上市步伐,大量國有企業開始發行股票上市,這在當時引起了一些爭論,包括國有企業進行股份製改造是否會導致私有化;國企股份賣給私人,是否沒有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等等。爭論的結果是,達成了一個妥協的結果,即國有企業上市,國家必須保持五成以上的持股比例,以維持國有經濟主導國民經濟的原則。這就是現在中國股市的狀況,國有股在上市公司裏處於絕對的控股地位。據統計,當前我國上市公司的總股本約2600億股,其中非流通股約占71.15%,約1850億股,而其中國有股和國有法人股所占比例又高達90%左右;在我國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國有股最高持股比例分別高達84.98%(滬)和88.58%(深);在40%左右的上市公司裏,國有股東持股超過50%。顯然,這樣的股權結構已不能適應我國國企改革和證券市場發展的需要。
以國企改革為核心的城市經濟體製改革已經成為經濟改革的關鍵,國企改革能否成功事關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經濟基礎。發展社會主義證券市場的一個主要目的便是通過公平有效的市場手段,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實現國有資產的有效增值,實現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為國企改革服務。為此,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隨後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將不同行業所有製結構調整確定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提出國家將對不同的行業采取不同的措施,對於一些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很需要行業的關鍵領域繼續保持控股地位,對於一些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占據重要地位,對於一般競爭性行業和一般加工產業則不實行完全控股,可以參股。並明確提出,要“選擇一些信譽好、發展潛力大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響國家控股的前提下,適當減持部分國家股,所得資金由國家用於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這就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在上市公司裏,國家將從過去控股地位逐步分化為絕對控股、相對控股和一般性持股等多種持股方式,國有資本將有步驟地退出一般競爭性行業,其中降低國家控股比例成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環節。
降低國家控股比例是國有經濟的一種戰略重組形式,其途徑有多種,通過證券市場進行股權的有償轉讓和二級市場配售是最重要的途徑。對於國家無控股要求的競爭性行業,通過有效的國有股股權轉讓,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從總的發展趨勢和效果而言,國有股控股企業會減少,控股數量和控股比例會下降,而且通過證券二級市場交易,社會公眾股持股比例將有大幅度提高,這對於改善股權結構、增強上市公司活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股市終於著手解決過去長期以來不敢碰的難題了。1999年4月,雲天化回購的董事會公告一石激起千層浪,開始了國有股退出的探索,此後申能股份、冰箱壓縮、滬昌特鋼正式回購國有股,尤其是國有股配售試點的啟動,拉開了國有股減持的大幕。國有股回購與配售殊途同歸,均能達到國有股退出的目的,通過配售和回購適當降低國有股比重,同時又不影響國有股的控股地位,國有股通過配售或回購變現,從而適當退出競爭性的領域,將所收回的資金投入具有戰略意義的、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無疑有利於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更新,是實施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措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目前財政部已將國有股逐步退出的初步目標定在持股51%,國有股回購和配售將使目前非流通股本比重過大的股權結構得到充分改善。
國有股減持對於上市公司的發展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是增強了上市公司的融資能力。上市公司的一個重要功能便是可以不斷地配股融資,吸收社會資源發展自身。我國的上市公司普遍地由於國有股占較大比例,而國有股在配股時一般都放棄配股,因此上市公司的融資功能發揮得極其有限。而減持國有股改變了股份結構,流通股比例有很大提高,因此極大地增強了上市公司融資功能,從而更有效地發揮證券市場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的作用;二是增強了大股東實力,有利於公司發展。國有股轉讓套現後,實力增強,有可能開發一些新的項目,待這些項目成熟後轉讓給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能不斷得到大股東強有力的支持;三是有利於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以往國有股占大股,在股東大會上一言堂,小股東人微言輕,即使有不滿也隻徒喚無奈。流通股比例增大後,流通股東的力量增強,對大股東及經營班子的監督也將加強,有利於公司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減少因“所有者缺位”和“內部人控製”而導致的不良後果;四是將上市公司真正推向市場,接受市場的優勝劣汰。在完全流通的證券市場中,績差的上市公司因其股價較低,隨時有被收購的危險,而在我國,由於上市公司不流通的國有股占很大比例,通過流通市場收購上市公司的案例寥寥無幾,而國有股的轉讓涉及很多行政性的原因,且轉讓後股份又不能流通,因此成功者較少。沒有市場的壓力和被收購的危險,很多上市公司經營業績連年滑波,ST公司逐年增加。但上市公司管理層依然固我,繼續逍遙地消耗著投資者的財富。國有股減持後,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增大,使得通過流通市場收購上市公司變得可能,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不僅要麵對產品市場,同時還要麵對資本市場,一不留神,斜路裏殺出個新股東,被迫“下崗”可非同兒戲。因此,國有股減持後,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將隨購並的興起而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國有企業也可能因被購並而獲得新生。由此,中國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也將會有較大的改觀,這一點,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當然,國有股減持對於二級市場來說,畢竟相當於一種擴容行為,無疑對市場會有所衝擊。但全麵而客觀地分析,這種衝擊也並非一些人想像的那樣是洪水泛濫,是地裂山崩。其實隻要我們引導得好,控製得當,縱然是洪水,也可以用來發電、灌溉,利國利民。對此,許多投資者既有深刻的認識,也有充足的心理準備。用一位姓嚴的投資者的話說,就是“長痛不如短痛”:“減持國有股是遲早的事,配售乃至流通無疑是增加股市的擴容,短期肯定是利空,但如果能改善股權結構,使上市公司基礎搞好,長期還是光明的”。
國有股配售,誰是受益者?
據財政部公布的消息,國有股減持的第一步目標是將目前上市公司國有股權重由62%降至51%,並希望今後以20%~30%的國有資本“調度支配”70%~80%的社會資本。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截至1999年9月30日,滬深兩市總股本3351億股,按照“62%”的當前國有股權重計算,國有股在減持之前的規模大致為2078億股。這樣,待第一步減持目標完成後,減持規模不少於370億股。據專家測算,在保持國有股占50%以上的絕對控股的前提下,通過減持現有上市公司的國有股可收回國家投資數千億元。進一步說假如國有股減持的最終目標真的是將國有股占市場總股本的權重降至20%,從現在起不考慮新股發行及擴容因素,最大減持規模為1409億股,而考慮到在過去不到3年時間滬深兩市總股本因新股發行擴容幅度便超過100%的情況,就算新股發行規模將有所控製,公眾股發行比例將有所提升,在今後5年的時間裏國有股減持的最大潛在規模也會超過3000億股……
無論是370億股,還是3000億股,對於10年來一直習慣於按流通股市價計算國內股市總市值的投資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壓力,足以改變人們以往從不同角度對滬深兩市股票價格或市場價值的任何評估,修正人們對股票的各種期望。因此,選擇恰當的方式,既達到減持國有股的目的,又盡量避免市場波動,這是我們妥善解決國有股問題的關鍵,也是一條基本原則。
1999年10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證監會宣布國有股減持將通過配售方式實現,12月2日,中國嘉陵和黔輪胎正式進行國有股配售試點。國有股減持由此拉開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