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國有股、法人股如何上市流通?(下)(2 / 3)

2.法人股流動的長期模式:重在法人股的價值增值。法人股也是一種股權,除了它的非上市流通性外,它具有普通股的一切特征。從長期來看,法人股的流動方式應圍繞企業購並重組來做文章。股權的流動應向公司的重組過渡。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企業在產品、技術、項目等方麵有諸多互補之處,非上市公司看好某個上市公司的產品與市場,通過受讓部分法人股來獲得對目標公司的控股權,進而實施對目標公司業務的整體重組。近幾年來,我國股市中比較成功的購並案例基本是圍繞公股的流動來展開的。受收購成本與操作技術的製約,通過股市二級市場來完成收購過程的難度較大,盡管《證券法》對有關二級市場收購的規定較以前有所寬鬆,但真正操作起來絕非易事,而法人股的轉讓交易一方麵為資金“套牢”方變現了急需的資金,另一方麵為實力集團進入資本市場創造了便利條件。這樣以法人股流動為基礎的購並市場就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企業購並市場的活躍又為上市公司法人股的流動帶來新的思路。近年來,我國股市購並與重組案例層出不窮,無論是借殼上市還是增發新股等形式,都不能從根本上創新購並市場。為此必須嚐試新的思路,立足於我國股市股權結構多樣化的現實來設計公司重組的方案。法人股作為上市公司“殼”資源的具體形式之一,其股權的流動將為企業購並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我們不妨設想從促進法人股的流動人手,以股票收購來替代現金收購,在相關操作規則並不具備的前提下,可嚐試上市公司之間法人股的換股方式來重組公司。特別是對那些相互持股比例較大的或產品相關度較高的上市公司而言,股票收購不失為一種低成本的可行途徑之一。

由此看來,法人股市場的停止交易,並不意味著法人股從此就死路一條,並且法人股也並不隻有發股上市一條出路。實際上,隻要我們把握證券市場的功能與特點,就能創造出法人股流動的多種途徑與多種方式。1999年11月,韶能股權推出法人股置換新招,就頗給人啟發。

據韶能股份發布的公司公告稱,其國有股、國有法人股股東,擬以各自持有的部分國有股、國有法人股與廣東廣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NET係統掛牌的法人股進行等值置換,經置換進入韶能股份的廣東廣建法人股將於3年後上市流通。

這個公告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按照韶能股份有關人士的解釋,經過此次股權置換,原廣東廣建的法人股股東將成為韶能股份的股東,他們持有的股票在3年後上市。另一方麵,韶能股份的國有股、國有法人股股東將成為廣東廣建的股東。

資料顯示,廣東廣建在NET係統流通的法人股有10998萬股。從1999年中報來看,韶能股份每股淨資產是廣建的4.3倍。若實施股權置換,意味著韶能的國有股(包括國有法人股)可能會減少一兩千萬股,而流通股將相應增加一兩千萬,韶能股份的股權結構將麵臨變化。廣東廣建的法人股股東顯然是這一方案的直接受益者,該公司在NET係統的流通股將藉此換成韶能股份的股票,以後還將上市,可以說找到了一條不錯的出路。此前,海南航空在發行A股時也宣布其在STAQ係統法人股獲準3年後上市,而在清華同方、新潮實業、華光陶瓷等吸收合並案例中,被合並企業在地方交易所交易的股票經過換股後也將於3年後上市。

法人股的出路如何解決,一直是一個大難題。目前已有發股上市、吸收合並上市等方式,像韶能股份這樣股權置換的方式還是首次出現。但這種方式也還有許多具體問題值得關注,比如,換股比例如何確定,如何協調各方利益,此外,股權調整會給兩公司帶來怎樣的實質性影響也有待觀察。

看來,法人股的問題,也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嚴重。隻要我們采取積極而穩妥的方針,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法人股流通與流動的改革,完全有可能較好地解決法人股的問題。

三、轉配股開始“轉”起來

轉配股也是我國股票市場特有的產物。國有股、法人股的持有者放棄配股權,並將配股權有償轉讓給其他法人或社會公眾,這些法人或社會公眾行使相應的配股權時所認購的新股,就是轉配股。

1994年至1998年間,一些國家股股東因無錢參與配股,常常放棄配股權,國家股股東在公司中持股比例因此下降。為此,國有資產管理局於1994年4月5日發出了《關於在上市公司送配股時維護國家股權益的緊急通知》,強調:(1)有能力配股時不能放棄,以防持股比例降低;(2)在不影響控股地位時,可以轉讓配股權;(3)配股權轉讓的限製及通過購買配股權認購的股份的轉讓辦法,均按照證券監管機構的規定執行。

第一隻轉配股產生於1994年5月,上市公司是珠江實業。轉配股集中出現於1995~1997年之間,後因問題太多,於1998年被中國證監會下文停止操作。

由於我國股票市場國有股和法人股暫不上市流通,因此這部分由國家股、法人股派生出來的轉配股也暫不上市流通。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滬市上市的公司中,1/5有轉配股,總數達27.01億股,持有者人數上百萬。兩市上市公司曆史遺留下來尚未流通的轉配股累計大約有34億股,約占國內市場現有A股流通總股本的4%,涉及約170家上市公司。假定按3月14日兩市A股的加權平均收市價11.86元來作上市平均定價,總計需要400億元左右的資金來承接。

轉配股雖然能解決國家股東和法人股東無力配股的問題,但它造成國家股和法人股在總股本中的比重逐漸降低的狀況,長此以往會喪失控股權。同時,轉配股產生了目前不能流通的社會公眾股,影響了投資者認購的積極性,帶來了股權結構的混亂。解決轉配股問題也是中國證券市場走向規範化的一個必然要求。

2000年3月14日,中國證監會宣布,從2000年4月開始,用24個月左右的時間逐步安排轉配股上市流通。多年來讓投資者和市場牽腸掛肚的轉配股終於有了出路。

根據證監會的安排,如果用兩年時間勻速上市,今後每個月新增的流通股份不過1.42億股,吸收的資金不過17億元,僅相當於發行兩到三隻新股,這對於股市的影響顯然不是很大。看來,管理層選擇轉配股作為突破口率先讓其上市流通,是煞費苦心的。

轉配股上市流通的路義無反顧地打通了,市場正經受由此帶來的衝擊。憂也好,喜也好,我們都沒有必要因短線波動而迷失了大方向,而要進行理智的分析。

首先,解決轉配股流通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轉配股是由國家股、法人股轉讓配股權派生出來,但是由社會公眾股東出資認購的。不上市流通,對這部分投資者而言是不公平的。按理,股權從國家股、法人股股東讓渡到社會公眾股股東,股權的法律地位也應作相應的調整。

其次,中國A股市場股本結構本來就過於複雜,由於國家股、法人股不上市流通,流通性變差,令市場控股權轉移難以實現,降低了股市優化資源配置的效率。轉配股不上市流通,加劇了這種效應。轉配股令股權結構因上市公司送股、轉增股本、配股變得極其複雜,已經出現了“轉轉配股”、“轉轉轉配股”。

第三,投資者認購轉配股,在當時為無錢參與配股的國家股股東和法人股股東解了燃眉之急,這種投資熱情理應得到政策的嗬護。

在目前市場氣氛相對活躍,市場承受能力比較強的時候,解決轉配股流通問題,是比較恰當的。在設計政策時,管理層的出發點也是本著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嗬護投資者的投資熱情。以現時的市價計,不少轉配股的投資回報是相當豐厚的。即使不考慮轉配股的分紅派息、擴股因素,一些轉配股獲利近10倍,如原武漢長印、現在的誠成文化,轉配股認購價3.7元(1994年10月轉配),1997年曾10送2,折合轉配股成本價為3元左右,誠成文化現價為26元左右。也有一些個股因股價低迷,轉配股獲利水平極低,如猴王1995年1月轉配股認購價是約4元,現價約5元,獲利僅25%,而持有時間已超過5年,獲利水平很可能還不如定期存款。最可憐的當屬鄂武商,1997年11月轉配股認購價是7.05元,之後僅有1998年10派1元紅利,可以忽略不計,現價在6元左右徘徊,轉配股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