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國有股、法人股如何上市流通?(下)(3 / 3)

轉配股終於熬出了頭,中國股市的股本結構向規範化邁出了一大步。用股評家常用的一句話,確實是“短期利淡,長期利好”。

四、職工股還有多少未上市?

1999年12月27日,是煙台東方電子內部職工股全部上市流通之日,也是中國企業裏最大的百萬元級持股群體誕生之時。

就在人們正羨慕東方電子職工眨眼變成百萬富翁的時候,一個內部職工股上市的高潮出現了。據有關數據表明,1999年底至2000年初的兩個月時間裏,就有32家上市公司的內部職工股解禁上市流通,約占中國上市公司總數的4.6%,其流通市值達120多億元,東方電子不過是這個頗具規模的艦隊群體中的領隊。

與西方國家股份公司的產生過程不同的是,中國股份公司及其職工持股製度的產生,有著自己獨特的曆史背景和發展道路。中國股份公司的建立,是從對計劃經濟體製下的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企業的改造開始的。企業股份製改造起始於1984年,其目的主要在於轉換企業經營機製、籌集資本金和增強企業凝聚力。這種改造正是從由本企業職工個人購買本企業股票,或者以其他形式持有本企業股票開始的。可見,中國企業的職工持股是與股份公司同時誕生的。

中國證券市場的職工股分公司職工股和內部職工股兩類。公司職工股,是本公司職工在公司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時按發行價格所認購的股份。按照《股票發行和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公司職工股的股本數額不得超過擬向社會公眾發行股本總額的10%。公司職工股在本公司股票上市6個月後,即可安排上市流通。鑒於公司職工股明顯不符合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原則,因此1998年12月證監會下發《關於停止發行公司職工股的通知》,決定自1998年11月25日起,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一律不得發行公司職工股。由於公司職工股陸續進入了市場流通,一旦停止發行,此股種即自行消失。因此,隨著1999年12月27日隆源實業公司職工股的上市,兩市已將不再有這一股種存在。

內部職工股則是和公司職工股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我國進行股份製試點初期,出現了一批不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隻對法人和公司內部職工募集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被稱為定向募集公司,內部職工作為投資者所持有的公司發行的股份被稱為內部職工股。1993年,國務院正式發文明確規定停止內部職工股的審批和發行。但以前大量發行的股票仍沉積在許多個人手裏,隨著這些定向募集公司的陸續上市,這些內部職工股也隨之進入市場,在新股發行安排中,其內部職工股獲得發行額度的,經審查通過後隨新股一起上市流通;沒有發行額度的,根據中國證監會1995年10月24日簽發的《關於對股票發行中若幹問題處理意見的通知》規定,定向募集公司職工內部股沒有發行額度的,從新股發行之日起,期滿3年後方可上市流通。由於1996年以來是股市擴容的高峰期,因此在3年以後即1999年又出現了內部職工股上市的高峰期。

上市公司內部職工股數量巨大。滬深兩市自1994年以來,共發行內部職工股86.6421億股,占滬深兩市已發行總股本的3.72%;已上市內部職工股32.4346億股,占滬深兩市上市流通股本總額的4.42%;另有52.1895億股內部職工股已發行但未上市,占滬深兩市已發行股本總額的2.24%。已上市內部職工股的上市公司共433家,占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數的51.24%。從這433家內部職工股各項數據的平均值來看,除去拆細前發行的高價內部職工股外,其餘內部職工股平均發行價為4.67元/股,而社會公眾股的平均發行價為5.24元/股,高於內部職工股12.26%。絕大多數公司發行的內部職工股上市後均因有不同程度的溢價而有較大的獲利空間。如東方電子職工股持有者便大都成為坐擁數十萬元資產的大富翁。

1994年,煙台東方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為獨家發起人,采用定向募集的方式設立了煙台東方電子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全公司800多人中的774人成為公司股東。當年的1月8日,以每股1.6元的價格發行內部職工股3450萬股,籌集資金5000多萬元。

1996年12月東方電子公開發行了1030萬股A股流通股,發行價為每股7.88元,當時登記在案的內部職工股為3450萬股。1997年1月21日,東方電子股票在深交所上市,當時內部職工股的20%,即690萬股隨A股一起上市,其餘2760萬股按照規定於A股上市3年後上市。經過1997年5月21日的每10股送10股、1998年9月25日的每10股送8股、1999年3月10日的10配3股、1999年10月8日的每10股送10股等幾次送配,當初的每股擴張為目前的8.4股,內部職工股總數達到23247萬股,按1999年12月份每股18元左右的股價計算,總市值約為42億元。按照當時登記的774人計算,每人擁有30萬股東方電子,按照上市時18元的價格計算,人均達到540萬元;如果在職工股上市時並不拋出,按照後來達到的每股40元的價格,則當時的職工人人可成千萬富翁。不過,按東方電子1998年年報披露,其內部職工股股東為5444戶(為什麼憑空多出4000多人來?公司沒有過多的交代,筆者也不敢妄加推測),即使據此估算,當年人均購買職工股為500股,則現在人均持股4.27萬股,人均持股市值高達77萬多元。那麼,職工人均持股成本是多少呢?據悉,東方電子內部職工股的原始成本價隻有1.60元,經過三次送配後,其目前的每股成本約為0.90元,4.27萬股的總成本為3.84萬元。這就是說,當年的500股職工股,如能按現時市價賣出,也可獲利74萬元之巨!

這種利用本公司發行股票而賦予職工特權的做法顯然是不合理的。為此,無論是公司職工股還是內部職工股都已停止了發行,但以前發行的還得作為“曆史遺留問題”來解決,這種解決顯然也要二級市場付出一定的代價。職工股高密度上市對大盤的壓力主要源於其增加了對盤中資金的需求,造成資金階段性供給緊張。在上市3年後,職工股終於可以上市了,一般來說職工都會在較短時間內套現籌碼,哪怕大盤處於相對較低的位置。如銅城集團職工股上市當日成交量急增至187萬股,相對於平時不足10萬的日成交量放大了十多倍,股價日跌幅高達9%;襄陽軸承在職工股上市當日也是跳空低開,成交量急劇放大至373萬股;大連友誼、山推股份、東方電子等無一不如此。職工股上市套現對盤中存量資金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造成階段性資金供給緊張。從中國證券報數據庫公布的“1999年上市職工股及市場表現一覽”中我們注意到,截至1999年12月28日,1999年上市的職工股為29.2611億股,這對整個市場的資金麵無疑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好在職工股發行停止了,以前積沉的職工股也越來越少,經過幾年時間的消化,職工股可以得到徹底的解決。

由於中國股市建立之初的不規範和不完善,給現在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曆史遺留問題”,像非流通股占了70%,而非流通股中國有股和國有法人股又占了90%,這種畸形的股權結構,是任何國家的股市都不存在的現象,也是極其不規範的現象。不解決這些“曆史遺留問題”不行,完全解決又壓力太大,這就是中國股市的為難之處。看來,既是中國的股民,就得適應中國的國情,就要有麵對這許許多多“曆史遺留問題”的心理準備。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過去我們一直是采取回避和繞開的態度,盡量不碰這些一觸即發的問題。但現在這些問題已經成為阻礙股市健康發展和影響股民積極投資的重大障礙,不采取妥善的措施進行解決,股市活躍不起來,股民心裏就不踏實。從1999年開始,管理層已經開始著手分期分批逐步解決這些曆史遺留問題。從短期來看,或許會對市場造成一定的衝擊,但從長遠來看,卻是有利於股市發展,有利於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對於中國投資者來說,對此既要有深刻的認識,也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探索才剛剛開始,期待著所有的曆史問題一蹴而就,中國股市從此就一馬平川向前發展,顯然是一種奢望,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好在證券市場的發展已經使我們明白,可能過程是波折的,但希望總在前方。我們期望的是,中國的股市以後能走上規範化、法製化的道路,不要再製造這些讓人頭痛的“曆史遺留問題”了。為此,我們付出一定的代價,承受一定的陣痛,也是在所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