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中國股市,最讓人關注的莫過於科技股和網絡股了。進入新千年,科技股和網絡股便像下山的猛虎,把一直萎靡不振的股市衝得熱火朝天。不管什麼公司,隻要沾上“科技”和“網絡”的邊,便像傳說中沾了仙氣的道人一樣神通廣大,雞毛飛上天,螞蟻吃大象,無所不能,無奇不有。而就在投資者都熱血沸騰地去追逐科技股和網絡股時,猛虎眨眼之間變成了病貓,“跑不動”,甚至連“站起來”也很困難了,正好與美國納斯達克市場裏科技股和網絡股的高台跳水遊戲遙相呼應。
幾個月前幾乎所有的媒體與股評都扯著嗓門高呼“科技股和網絡股的時代到了”,而現在又有人言之鑿鑿地斷言“科技股和網絡股走到了盡頭”,把投資者搞得一頭霧水——科技股和網絡股到底還有多大的戲?
中國股民雖然曆經了中國股市的漲漲跌跌,看多了股票市場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起起落落,但還是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科技股和網絡股行情搞得暈頭轉向了。
1999年“5?19”行情突然爆發,經股評人士指點,投資者才發現,領頭上漲的是當今世界上最時髦的科技股或網絡股。但許多投資者還沒有來得及看清這些稱為科技股或者網絡股的麵目,股市一跌半年。就在人們對科技股和網絡股已逐漸淡忘的時候,2000年一開市,長期陰跌不止的股市有如吃了壯陽藥,一下子撒開腿狂奔起來。這下所有的投資者都看明白了,漲得最高、跑得最快的,無一不是頂著科技股的帽子,或者披著網絡股的外衣。十幾天前還是一隻名不見經傳的冷門股,眨眼便連拉了十幾個漲停板;過去四五元的股票,居然可以漲到一百多元……縱觀滬深股市四五十元的股票,幾乎全部被科技股和網絡股承包了,無論是如深發展和四川長虹之類的龍頭股還是如五糧液之類的績優股都望塵莫及。一時間,深滬股市熱浪滔天,股指更是直線上升,衝過了1700點的關口,攀上了1800點的高峰;股民更是熱血沸騰,認為發財的機會來了,賺錢的時機到了,以至人們無論是在人聲鼎沸的證券營業大廳還是車水馬龍的大街上,也會忍不住扯起喉嚨喊:“你買科技股了嗎?”“你買網絡股了嗎?”似乎科技股和網絡股真是點石成金的神物。
就在人們都已相信科技股和網絡股將帶領上證指數衝向2000點的時候,科技股和網絡股卻突然止步不前了。進入3月份,網絡股科技股便顯出疲態,此時雖然大盤指數屢創新高,並且一直維持在1800點以上,但科技股和網絡股卻表現平平,無論人們如何為它們鼓勁,為它們著急,它們就是無動於衷,過去的雄風喪失殆盡。到4月份,曾被我們認為創造了科技股和網絡股暴漲神話的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卻急劇動蕩,指數大幅下挫,從5132點的曆史最高點跌到3227點的最低點,最大跌幅達到36.4%;同時香港創業板指數從1045點下跌到582點,最大跌幅達到44.3%,大部分股票跌破其發行價。進入5月份,納斯達克指數仍然以每天296~3%的速度下跌,到5月9日,納斯達克指數收於3585點,大部分股票的股價縮水了40%左右,與1999年的瘋狂漲勢相比,恍若隔世。曾因刮起亞洲金融風暴而聞名於世的國際炒家索羅斯也因投資科技股損失50億美元,不得不讓曾經馳騁全球不可一世的“量子基金”關門。
中國股市的科技股和網絡股雖然沒有出現如周邊股市那樣的暴跌,但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調。從18.7元猛拉到83.18元的ST海虹,雖然摘掉了ST帽子,股價卻不漲反跌,4月份的價格在50元左右波動;億安科技創下了股票拆細以來的最高股價——126.3元,但也是好景不長,幾天後便跌到了70元左右;上海梅林從8.61元上漲到33.36元,現在隻有20元左右……受“炒股炒未來”、“買股要買科技(網絡)股”鼓動的投資者,現在幾乎全線被套牢。麵對此狀,一些投資者不免產生疑問:科技股和網絡股的行情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尤其是1999年年報出來後,網絡股和高科技股的業績大都不如傳統行業精彩,這更讓投資者憂心不已:科技股和網絡股到底還有沒有戲?
一、科技股有多大的神通?
“科技”成了上市公司的化妝品
中國人曆來講究“坐不改姓,行不改名”。古代的小說裏,隻有當人“犯了事兒”,這才隱名埋姓,謂之“好漢不吃眼前虧”。而現在上市公司卻特別熱衷於更名改姓,如果你幾天不去證券營業部,你就會發現,電子屏幕上出現了許多新麵孔,而恰好你手裏的股票卻不見了,待帶著嚇出的一身冷汗去問營業部小姐,才知道是股票改名了。
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以來,已更名和擬更名的上市公司約有80家,其中,1999年更改公司全稱的有57家公司,其中有41家公司同時更改了股票簡稱。而2000年頭兩個月,已更名和擬更名的公司就有20多家,其中有14家已經或正打算更改股票簡稱。
早在1998年,延中實業更名為方正科技的消息,就曾經鬧得股市內外沸沸揚揚。上市公司在資產重組與購並後該不該更名,這本來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因為改是人家的權利,不改是人家的自由。但現在的問題卻沒有這麼簡單。有重組的在更名,沒有重組的也在更名;而所改的名字,十之八九與科技、網絡有關,卻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
分析更名的原因,有的是大股東發生變化,新股東要打自己的招牌,不願意用老股東的名字;有的是主營業務發生了變化,在證券營業部門前賣茶鹽蛋的老太太改行賣電腦了,自然不能再叫“王婆婆茶鹽蛋”什麼的,而必須叫個時髦的名字,不叫“現代電腦”就叫“未來高科”,不然人家會到你這賣茶鹽蛋老太太這裏買電腦?有的是連年虧損,虧得自己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的名字了,於是改個名字,給人家一個新印象。就像一個犯了事的小夥子出獄後不改個名字,談對象時,人家姑娘一聽名字:“咦!這不是前兩年在布告上登了的詐騙犯嗎?”這小夥子還有救?改個名字,碰上個不愛調查曆史的姑娘,或許還有點希望。還有的則沒什麼道理,要更名就是要更名。
就像人的名字無不打上時代烙印一樣,上市公司不管出於何種目的要更名改姓,最喜歡改的必然是“科技”二字。深錦興改成億安科技,五一文改成創智科技,天一泵業改成天一科技,湖北川繩改成福星科技,飛龍實業改成金荔科技,康達爾改成天科創業,天歌集團改成天歌科技,北海銀河改成銀河科技,同仁鋁業改成東盛科技,蘭花股份改成蘭花科創,其他還有明天科技、鼎天科技、大眾科創、英豪科教、東盛科技、富邦科技等,還有準備改成東風科技的東風電儀、準備改成百隆科技的百隆集團、準備改成創元科技的蘇物貿A……以至打開深滬股市的行情表,大部分陣地被“科技”占領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倘中國股市真的全部被科技占領了,那確實是一件大幸事。不過改個名字容易,真要對得起科技二字,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北京比特”改為“比特科技”,“漯河銀鴿”改為“銀鴿投資”後,無論從公司素質還是股價在二級市場的表現看,似乎並沒有重新做人的感覺,最多是“換湯不換藥”而已。至於改名為“金荔科技”的湖南飛龍實業,則雖然趕了科技的潮流,卻似乎沒有沾到多少光,1999年每股虧損高達0.826元,不得不納入ST的行列。
科技是好的,但不等於在公司名稱中加上科技二字就表明是高科技企業了。印象中微軟、英特爾等著名高科技公司名稱中並沒有加上科技、高科技等字樣,但絲毫不影響其在人們心目中的高科技企業形象。東大阿派、清華同方等股票名稱中也無科技等字樣,不是照樣得到市場對其高科技股的認同嗎?倒是一些所謂科技股,即使加上“科技”兩個字,也改變不了垃圾股、虧損股的實質。以為換了個科技的名字就“科技”了,實在是荒唐。不過,上市公司的算盤卻打得精,他們雖然“山還是那座山,梁還是那道梁”,但畢竟蒙騙了數以萬計的股民,使他們滿腔熱情地去投資“科技”。但這種把戲又能玩多久呢?君不見,一些改稱科技的公司,年報一出來,股民發現上當,股價還不是照樣跌下來?畢竟科技是幹出來的,而不是叫出來的。
更名固然可以看出一些公司依靠科技謀求發展的經營思路,但搞科技,卻不僅僅是改個名字就行了的事情,而是要名副其實、腳踏實地依靠科技,調整結構,改善經營。名稱本身僅是一種符號,某公喚做王阿狗無傷大雅,小姐芳名馬麗婭也未必浪漫。上市公司隻要認認真真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又何必在乎姓甚名誰?如果盛名之下,其實難符,豈不更遭人恥笑。況且一家公司、一種股票都要有一定的連續性,今天科技時髦了叫科技,明天網絡走紅了又都叫網絡,那還有什麼意義?當年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盡管老板由英國人換成了華人,但名稱卻保留下來,以顯示其延續性。還有後來的中信收購泰富,中信當時主要看中的是泰富的殼資源,但收購後還是用了中信泰富這個名稱,隨後將中信優質資產注入,將蛋糕做大,使其躋身恒生成分股,並成為港股知名藍籌股。如此大手筆的收購尚且不更名改姓,我們的上市公司又何必像牆頭草一樣今天改姓明天改名?
“科技”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不是上市公司拿來搽臉的化妝品,對於這一點,上市公司的老總們要認識,投資者也要明察。
誰是真正的科技股?
因為“科技”走俏,釀酒的企業改革了一道釀酒工藝,便急不可待地宣布自己已進軍高科技,成了科技股;因為“網絡”時髦,賣“香煙洋火桂花糖”的什麼商店連忙建一個網站,便信誓旦旦地聲稱自己已涉足網絡業,是網絡股了……就像當年大躍進時代放衛星一樣,現在的中國股市,幾乎每天都有高科技股的消息,每天都有網絡股的誕生。不到兩年時間,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都宣布“網絡”了,而打科技招牌的股票則更是遍地開花。
無庸諱言,在這眨眼之間冒出的許許多多科技股、網絡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冒偽劣品。有的公司與科技一點也不搭界,但也起個什麼高科的名字;湊熱鬧似地投資幾百萬甚至幾十萬於一個不知名的網站,便打出什麼網絡的招牌,顯然這是對市場的欺騙,對股民的誤導。
毫無疑問,目前中國股市確實有許多美其名日高科技而實際並沒有高科技的企業。他們雖然冠之以“××科技”或“××高科”,實際上卻是“假科技”、“偽科技”,其目的在於蒙蔽投資者。如果按正常意義理解高科技企業,至少應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第一,行業的科技含量高。如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生物製藥,隻要其產品能在市場暢銷,其技術含量必然是先進的。而諸如一些釀酒行業、傳統農業等,隻是在酒發酵、食品儲藏等方麵有一些技術更新,若稱之為高科技企業,則貽笑大方。第二,公司的主導產品為高科技產品。很多企業投資幾百萬到一個高科技企業,就稱自己公司也為高科技企業,這顯然是誤導投資者。如果一個公司的主要產品仍然是科技含量低的傳統產品,而隻是在個別投資項目上有科技含量,顯然不能稱之為高科技企業。許多所謂進入高科技企業的上市公司,僅僅隻有占公司百分之幾的資產從事高科技,就要宣稱自己入主高科技,其目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第三,高科技公司是一個動態的、曆史的概念。這正是高科技企業的特點,一個高科技公司很可能在短短幾年就發展壯大,也很可能在幾年之內,其科技含量被別人趕超,成為落後的企業。如ST深華源,由於掌握了電腦軟磁盤的封套技術,從1991年到1994年業績迅速提升、規模迅速壯大,是高科技企業高成長性的體現。但近幾年來,由於在新的產品技術上落後了,公司業績迅速下滑。由此可見,高科技的上市公司有其自身一些明顯的特征,不能誰要說自己是高科技就是高科技,說自己是網絡股就是網絡股。
對此,我們的管理層似乎也應有一個統一的政策約束,不能讓上市公司毫無顧忌地給自己貼科技與網絡的標簽。像對高科技公司的認定,就應該有一個具體的標準。不是誰愛叫高科技誰就是高科技。當前,號稱高科技的上市公司多如牛毛,良莠不齊。有的說自己與某高校或科研院所有合作關係,所以是“高科技”,且不說其中許多是沒有影的事,即使是真的,也要認真觀察。因為不少高校與科研單位發起設立的所謂高科技企業,了解內情的人都知道這類公司徒有其名。由此看來,證券市場的管理層還應該擔負起辨別真假科技公司的職責,與科技不搭界的,就不能讓他們打科技的旗號;與網絡無關的,就不能讓他們擺網絡的身份。隻有清除“偽科技”,淘汰“假網絡”,真正的高科技企業與網絡公司才有用武之地。
二板市場何時亮相?
從關注科技股和網絡股,人們不能不關心雖然鬧得沸沸揚揚但至今還未浮出水麵的中國二板市場。
中國投資者對二板市場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源於1999年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極度火爆。在中國股市一直萎靡不振的時候,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卻巨瀾狂飆,創造了納斯達克指數年漲幅達84.3%、許多股票上漲數十倍的神話。
二板市場,又稱為創業板市場或科技板市場,它是一個區別於傳統的證券交易所主板市場的新興的證券交易市場。其使命在於為新興的、高增長性的中小企業和高科技企業提供直接融資的渠道和市場,以支持和推動新興的高科技企業的迅速成長;其目標是滿足各種不同種類、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的上述公司的上市籌資要求。
二板市場不同於普通證券市場的重要區別在於實行了較低的公司標準與上市要求,旨在鼓勵和吸引高新企業上市。高風險科技企業的發展,除了高新技術本身之外,風險投資和公開資本市場,三者缺一不可。在高科技公司的創業初期,風險投資是其主要的資金支持。但是,高科技公司要迅速成長為世界級的公司,其需要的巨額資金是靠以分散投資為原則的風險基金所不堪勝任的。高科技公司進入成長之後,風險基金逐步淡出,而它們又不能在主板市場上籌資,因此迫切需要一個支持自己發展的資本市場,二板市場正好滿足了這類企業的要求,為它們提供了籌資機會,從而直接推動了高科技企業的發展。
全球範圍內,創立最早、規模最大和最為成功的二板市場是美國的納斯達克證券市場(NASDAQ)。美國絕大多數高科技上市公司是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微軟、英特爾、戴爾、思科、亞馬遜等高科技企業都是借助於納斯達克市場這塊沃土而成長為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同時也使納斯達克成為美國重要的股票市場。比較著名的還有英國另項投資市場(AIM)、加拿大溫哥華證券交易所(VSE)、新加坡證券交易及自動報價係統市場(SES-DAQ)、台灣省的場外證券市場(ROSE)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創業板市場等。
1999年我國有關部門開始醞釀建立二板市場,2000年全國人大又作了正式的提議,中國證監會也將其列為當年證券十項重點工作之首,一時間,二板市場的建立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不僅有上千家公司躍躍欲試,希望成為第一批進入二板市場的成員,廣大投資者也對二板市場抱有濃厚的興趣。由於管理層還沒有正式公布二板市場發行、上市、交易和監管等具體內容,因此市場上眾說紛紜,傳言迭起。如哪些公司可以進入二板市場?有沒有漲跌停限製?允許做T+0交易嗎?年初曾設想二板市場將在6至7月份推出,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顯然要向後推遲。因為正值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發生劇烈波動,大幅跳水,於是市場上一度傳言,中國的二板市場是不是不會推出了?
現在雖然還沒有二板市場建立的時間表,但基本走勢已逐漸明朗。首先,二板市場的建立不會取消。4月下旬,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在“2000年中國企業高峰會”上宣布,二板市場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一旦時機成熟將盡快出台。即將出版的國家計委《2000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白皮書也將建立二板市場納入計劃之中。最近滬深證券交易所都已宣布做好了設立二板市場的各項準備,2001年初推出二板市場已無技術上的困難。
其次,對二板市場的名稱與定位也基本明確。以前投資者大都把準備新設立的二板市場等同於高科技板,最近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高西慶對此予以了澄清,明確指出不用高科技板的稱呼,而采用“二板市場”這一通用提法。這不隻是一個稱呼的問題,而實際上關係到其功能定位與發展方向。高西慶認為,不對行業作出明確的限定是全球二板市場的通行做法。目前全球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開設了二板市場,從這些國家和地區對二板市場的提法來看,很少有對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有明確定位的。這些二板市場一般不刻意要求申請上市的企業一定是高科技企業,隻要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和增長潛力,隻要投資者接受,那些非高科技企業也可以通過發行股票在二板市場上市。當然,由於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前景和增長潛力比較好,投資者也比較樂於接受,因此高科技企業在二板市場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二板市場就必須明確定位成高科技板。改變現在的提法,並進而對二板市場進行重新定位,可以增強二板市場的包容性,進一步擴大市場範圍,從而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投資者的投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