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過去普遍的傳聞是上高新技術板要通過中科院和科技部的“雙高”認證,對此高西慶明確否定。他指出,未來的二板市場既有別於目前的深滬主板市場,也不同於原先提出的高新技術板市場,其上市門檻會降低。對於企業能不能在二板市場上市,由二板市場發審委作出獨立判斷,而判斷的依據則由市場因素決定。他認為,企業的發展潛力很難用條條框框來測定,負責資格認定的專家在瞬息萬變的技術和市場麵前也往往會顯得無能為力。在即將開設的這一全新市場中,如果由政府部門來確定申請上市企業是否屬於高科技企業,則一定會帶來諸多的弊端。
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博士認為,90年代以來全球二板市場的主要特點,大致可以概括如下:市場的前瞻性。即二板市場注重的不是公司過去的業績,而是有無增長的潛力,是否有較好的戰略計劃和明確的主題概念;市場的高風險性,即與主板市場相比,二板市場上市公司規模小,不成熟,業務處於初創階段,破產倒閉的概率比主板市場高。其他還包括監管要求嚴格,有明顯的高科技產業導向等。
據有關部門透露,二板市場的上市條件將實行“低門檻”製度。隻要有一年盈利、二年經營記錄、3000萬股本就可申請人市。另外,二板市場的上市公司股權全額流通。根據國際經驗,風險投資基金投資企業所形成的股權應當可以流通,如此可以滿足風險投資機構變現的需要,有利於吸引境內民間投資和擬大量吸引外資進入創業資本市場。當然,在股權全流通的前提下,需規定對公司高層和大股東的售股限製。至於未來的二板市場是否會適當放寬交易漲跌限製,或者幹脆不設漲停板,是否允許做T+0交易等等,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
在二板市場的“祖師爺”納斯達克市場大起大落的背景下,管理層仍提出盡快設立二板市場的構思,這從側麵既反映了管理層的決心,也說明了這一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普遍認為,二板市場具有四個方麵的作用:一是推動經濟的轉型,完善風險投資機製和創業機製,培養企業家精神;二是有利於推動主板市場的改革和創新,通過與二板市場的動態相互作用和相互推動,不斷與國際運作規律接軌;三是主板市場一些上市公司高科技項目的分拆上市,將推動主板市場上市公司的產業轉型,擴大其資本經營空間,促進存量調整;四是以此為契機,推動整個資本市場的結構改革和製度建設,提升整個資本市場的運作質量。
但是,以為二板市場一建立,我們的企業便都能大把大把地融資,我們投資者便都能大把大把地賺錢,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同樣也必須看到,二板市場是一個風險特別大的市場。2000年4月份納斯達克指數狂跌,便給我們澆了一瓢冷水。滬深證券市場是新興市場,二板市場的上市公司又是新興公司,這種“新興中的新興”決定了其風險較大。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與滬深兩地正在運行的主板市場相比,二板市場有不同的發行規則、上市規則、交易規則、申報程序和監管製度,尤其是其上市要求較為寬鬆,隻要滿足一定條件,達到一定標準,就可獲得上市機會,這同時也帶來較大的市場風險。包括上市公司經營和技術風險、上市公司道德風險、市場操縱風險、市場運作風險和投資者風險等幾個方麵。
業內人士估計,雖然對二板市場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將會大大加強,估計會由目前的半年一次調為一季度一次,但新經濟的行業風險還是難以避免。有的由於投資回收期長造成許多不確定因素;有的前期要虧損,後期才可能開始盈利;還有的新技術瞬間就可能過時,造成無形損耗等。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投資失敗率高達70%~80%。同時由於投資者對二板市場的期望過高,可能會盲目追捧,從而使股票價格波動的幅度及頻率比主板市場高得多,不是特別低迷,就是過分高漲,如果主力機構再惡意炒作,市場潛在的風險會更大。
另外,二板市場公司的股份是全流通的,沒有法人股和國有股,這也是向市場化、國際化邁出了一大步。同時,為鼓勵上市公司提高質量,對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實施認股權製度,自主權完全在企業本身,所有這些不僅是向國際慣例靠攏,也是對主板上市公司的一種促進。但同時二板市場因其投機性比主板市場更強,可能吸引更多的資金參與炒作,這將造成主板市場的資金分流,使本已貧血的主板市場更加難以為繼。因為據有關部門披露,二板市場推出後一年內上市公司將達70餘家,若按每家10億~20億元市值計算,總市值達700億~1400多億元,這些資金從何而來?顯然一部分會源於目前流通市值不過1萬億元左右的主板市場。因此,有人擔心二板市場設立之日便是深滬大盤見頂之時。這種觀點顯然是片麵的,即使二板市場不設漲跌停板,也未必能始終保持瘋狂勢頭,尤其是隨著二板市場上市股票迅速增多,市場炒作熱情將日漸下降,資金流入也必然大打折扣。況且由於二板市場上市門檻低,上市公司經營風險較大,可能會令一些穩健的機構望而卻步。但在推出二板市場的過程中,如何協調其與主板市場的關係,盡量減少對主板市場的衝擊,確實也是應該加以認真研究的。依照國際慣例和管理層的設想,主板市場應是傳統產業的棲身地,而二板市場則為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器。出於這種構思,管理層應當以不減少深滬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籌資功能為代價推出二板市場,以一係列政策平衡資金在主板和二板市場中的分布。
二板市場的設立,將促進我國的創業活動,促進風險投資業的發展,直接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推動社會經濟轉型,提升中國企業的競爭能力。但由於我國經濟仍然是一種獨立的轉型經濟,因此需要立足我國經濟的獨有特點,堅持市場導向,針對現實中的不足來精心地推進、強化和調整相關的規則設計,並循序漸進,與國際規範逐步接軌,同時注意保持內地二板市場與海外同類市場之間、二板市場與主板市場之間的動態平衡。
二、網絡股能為我們“網羅”什麼?
網絡股是否熱過了頭?
兩年前,所謂網絡在中國股市還是一個陌生的東西,而一夜之間,上市公司中已有近200家宣布觸網,包括青島海爾、粵美的等優秀的上市公司近來也公告觸網。有人說,照此發展,再過兩年,隻怕再也找不到沒有涉足網絡的上市公司了。
對這股熱潮,有人認為是大勢所趨,社會發展之必然,也有人卻斥之為“趕時髦”和短期行為。但讚成也好,反對也好,網絡股火爆起來,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網絡是一個好東西,但是否隻要建個網站搞一點電子商務就都能提升經濟價值呢?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幼稚的想法。
想法固然幼稚,結的“果子”卻相當甜。君不見,隻要沾上網絡的股票,就像傳說中沾了仙氣的道人一樣神通廣大,雞毛能飛上天,螞蟻能吃大象。在2月14日的大牛市行情中,首先衝上漲停板的是網絡股,而累計升幅最大的也是網絡股。據統計,和1999年12月30日收盤相比,到2000年2月18日時,上海梅林上漲268.57%,誠成文化上漲209.59%,華聯商廈上漲136.37%,青鳥天橋上漲126.62%,而深市的億安科技、中信國安、振華科技、ST海虹、清華紫光、電廣傳媒、四川湖山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網絡股正成為股市的寵兒。不管你過去是一隻虧損股還是垃圾股,隻要有網絡的題材,你便能鹹魚翻生,大出風頭。五糧液是公認的績優股,1999年每股收益達1.352元,但2000年以來的最高股價卻隻有37元,而億安科技每股收益隻有0.255元,但其最高股價達到126.30元,至今也還有70元左右;青島海爾是一隻家電股,雖然它的銷售額是中信國安的8.6倍,市值卻隻有中信國安的一半。難怪2000年初,每天都有兩三家公司宣布觸網,投資者則無不追逐網絡股。
網絡經濟在美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現代神話——亞馬遜、雅虎、美國在線,每年均以100%以上的速度成長,遠遠地把可口可樂、埃克森、福特這些傳統產業的著名藍籌股拋在了後麵。最新的一個激動人心的事例便是,成立於1985年的美國在線吞並百年帝國時代的華納。網絡新貴、美國在線老板史蒂夫?凱斯,十多年前還曾到時代門前求職,今天滄海桑田卻要一手遮天。讓人不可的思議的是,時代華納1999年的營業額是美國在線的4.5倍,總資產是美國在線的7.5倍,商譽更是美國在線的36.6倍,但是市值卻隻有美國在線的一半。通用汽車雖然斥巨資建立了網上銷售,但因為沒有讓通用汽車變成網絡股,其市盈率仍然隻有8.7倍,市值隻有雅虎的55%。1999年美國在線從11.13美元上升到146美元,雅虎從16.09美元上升到397美元。
在香港,網絡股同樣熱得燙手。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旗下的盈科數碼動力,自上市以來備受投資者追捧,每次配售都獲超額認購,短短時間裏市值已接近其父所掌長江實業的2/3。香港《信報》評論員為此戲稱“李超人辛苦一生,小超人隻辛苦一天”。
中國內地的互聯網產業在這種背景之下也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據最新統計,我國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890萬,估計在2000年即可突破1000萬大關。國泰君安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中國是目前互聯網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目前中國的網民數量相當於美國1995年的水平,預計在2000~2003年,中國的網絡經濟將呈現出爆發性的增長,上網人數將接近1億。
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言,中國的絕大多數網絡公司還無法用利潤指標來回答人們的質詢。即使已經擁有6000萬網民的美國,多如牛毛的網絡公司也都在持續著“燒錢遊戲”——長年累月地把數以百萬計的美元投入看不清的網上擴張,指望有一天探險船隊靠岸的時候,自己已經成為了新土地上的國王。有統計表明,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網絡股中,70%的公司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即使最傑出的網絡公司亦不能幸免,亞馬遜自1995年成立到現在從未盈利,1999年前三季度虧損高達3.96億美元,而且分析家預計2000年虧損情況也難以預見好轉。
有人說,現在的中國,可能隻有網絡公司不賺錢卻又理直氣壯地花錢,你從報紙上各種網絡公司的廣告上就可以充分體會這一點。每個月你都會發現有新的網絡公司亮相;每個月你都會聽說哪個哪個網絡公司又融了多少資;每個月你都會聽說哪個網絡公司又換了班子;但是,你可能從未聽說哪家網絡公司賺了錢。
1999年底的《沒完沒了》沒有挑起電影界的大戰卻挑起了網絡公司的大戰。先是新浪公司包下了頭輪18家影院的票,然後在網上售票中以10元錢的低價賣出(原票價為30元),當新浪網友大呼便宜時,Yabuy公司又在網上開始拍賣《沒完沒了》的電影票,並玩起了集體殺價的花樣,最後,電影票以5元低價賣出,這批觀眾成了有賀歲片以來最值的一批觀眾。這種賠本的買賣,除了網絡公司誰還會做?
在中國,由於產業發展的限製和資本市場配套不夠完善,幾乎所有的網絡股都通過資產重組的方式形成,它們有的被網絡公司控股,有的與網絡公司合作投資,有的是購買了網絡公司的部分股權,而在這三種重組方式中,後兩種更為突出,這給上市公司介入網絡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因為股權轉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對於上市公司而言更是如此,而上市公司投資或購買一個小型網站僅需要200多萬元,建一個中型網站也才四五百萬元。這區區幾百萬的資金,對於一個上市公司來說,實在是九牛一毛。因此,上市公司要建一個網站,或者投資建立一家網絡公司,簡直是易如反掌。這也是股市裏突然一下子冒出200來家網絡股的緣由。
但是,建一個網站容易,而要讓自己的網站吸引網民的注意,讓網民來訪問來點擊,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在許多上市公司建的網站,有幾個在網民心中留下了一點印象?一個無人訪問的閑站,你靠什麼去賺錢?當然,有人說要改變投資理念,說什麼對於網絡股,主要是去炒它的未來,不要去管它現在的業績。這豈不是畫餅充饑的遊戲?
透過熱熱鬧鬧的“網絡化”浪潮,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網絡股,相當一部分是僅僅用來進行炒作的一個題材。從目前的情況看,無論建設較早的、名聲赫赫的大網站,還是財力充足的後起之秀,都沒有滿意的贏利,而且什麼時候能實現贏利也難以估量,踏踏實實搞網絡的尚且如此,釣名沽譽的就更難講什麼投資回報了。有的公司,僅僅是弄了一個網上銷售渠道,不過是個網絡的消費者而已,卻牽強附會地扮成網絡股,風是風光,但不產生效益,又能支撐多久?
一些媒體大肆鼓吹網絡股的潛力,並且常用美國網絡股的市場表現來激發人們的想象空間。但我們應該看到,美國的網絡股是依托美國發達的網絡和網絡經濟成長起來的。美國的互聯網股很牛,牛得有一點道理。因為互聯網確實帶來了豐厚的收入。據美聯社報道,1999年互聯網為美國經濟創造了3010億美元收入,提供了12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電子商務所創造的收入接近1020億美元。像美國在線,1999年銷售額為52.5億美元,淨利潤達5.3億美元。2000年1月19日的季度報告顯示,由於訂戶增多和廣告收入大幅增加,美國在線2000年的第二季度將盈利2.24億美元,比1999年同期的8600萬美元猛增160%。雅虎更是有業績支撐的,1999年雅虎的營業收入增加了153%,利潤增加了4481%,用戶增加了110%。
然而,與美國不同,中國的網絡和網絡經濟本身並不發達。中國的網絡股至少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還並不是以現實的贏利來支撐的。況且,網絡股在國際資本市場,也並不是那麼堅挺。新千年一開始,全球股市便持續下跌,納斯達克指數更是一瀉千裏,網絡股全軍覆滅。這無疑給那些認為沾“網”就靈的人士兜頭一瓢冷水。
資本市場是高科技產業化的孵化器,投資者對網絡股的追捧無疑是基於對高回報的預期,雖然說買股票就是買未來,但在投資網絡股之前首先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待網絡公司的回報,有沒有足夠的承受力接受像銥星公司破產這樣的事實?資本市場為新興產業提供了無窮的想像空間,雖然人們一直擔心網絡泡沫,隻是預期膨脹到一定程度時就略有收縮,因為我們不能容忍所有的高科技公司都像銥星公司那樣,投資數億美元的66顆低軌道通信衛星最後隻能墜入大氣層銷毀,而預期一旦調整就會引發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對此,所有參與這場遊戲的人都應該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股票市場一個很大的魅力就來自於它的放大效應,包括上漲和下跌。網絡股是一個“光環”,一個美麗的光環。光環自然耀眼,但切莫讓它迷了眼。
網絡股並非都是金娃娃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關注網絡產業的更多原因是因為以雅虎、美國在線、亞馬遜為代表的網絡神話的存在。從網絡股誕生的那一天起,關於網絡股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擂鼓叫好者眾多,冷嘲熱諷者也不少。
事實上,網絡股虧損情況觸目驚心,並非全是金娃娃。由於網絡產業尚處於投入時期,依靠網絡產業生存的網絡公司盈利記錄自然欠佳。1999年美國共發行新股486家,其中有242家是剛創業的網絡公司,在這242家互聯網公司中224家沒有盈利記錄,即每100家網絡股中有93家是虧損企業。它們的平均年營業額為1850萬美元,平均年虧損額為1780萬美元,也就是說,網絡公司每1元錢的生意要付出2元錢的價值。納斯達克市場上的寵兒、被《時代》周刊譽為電子商務傑出代表的亞馬遜公司,其虧損速度同股價增長速度一樣驚人。2000財政年度的第一季度虧損617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1040萬美元的虧損增長了近5倍。據業內人士分析,網絡產業現在還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這段時間又是生長最快的時期,令“父母們”欣喜不已。但是,很少有人會有耐心等待到瓜熟蒂落,人們也明白嬰兒不可能永遠保持如此高的生長速度。太多的不確定因素迫使人們不停地在狂喜與悲傷之間變幻不定,資本市場對網絡產業的資金支持就成了一場接力棒比賽。風險投資作為網絡產業的啟動資金,需要很高的專業技術,承受了較大的風險,但是他們的投資無法從網絡產業中收回,自然要求在資本市場上得到較高的回報,普通投資者就是回報的來源。為了打動普通投資者來接第二棒,創造神話故事是最好的辦法,一些經營出色的網絡公司就這樣成了時代的幸運兒。也難怪雅虎的楊致遠多次表示看不懂雅虎的股價為何漲這麼高,其實並不完全是楊致遠值這麼多錢,這是風險投資公司收回資本的需要,也是網絡產業持續發展的需要。在網絡股上市的初期,由於網絡股數量少,受到大量資金的追捧,供不應求,股價一飛衝天。到了1999年,網絡產業和投資銀行看到資本市場的需求如此強烈,就敞開供應網絡股,一下子上了242隻網絡股,而1998年隻上了26家網絡股。供給突然增加了8.3倍,資金的供給跟不上這個速度,必然向少數優秀公司傾斜,表現為少數優秀網絡公司強者恒強,一般網絡公司猛漲猛跌,淪為莊家手中的玩物;更多的網絡公司江河日下,除了風險投資公司在剛上市時為了沽貨而抬升一下股價外,基本上沒什麼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