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來,網絡產業並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不可不做好長期艱苦作戰的打算。由於是初期階段,基數很小,所以在一段時間內網絡產業的規模會保持一個高速甚至爆炸性的增長速度。但是任何新興產業都要經過一個長時期的煎熬,才能逐漸為社會認同和接納,才能進入收獲季節。網絡產業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也是在無數其他技術的基礎上逐漸成熟起來的,不可能躲開這個階段。回顧19世紀美國鐵路產業,當時的投資者對鐵路也很樂觀,但實際情況並不理想。鐵路公司鋪設了過多的複線,軌距也不相同,整個鐵路產業完全陷入無政府狀態。為了爭奪有限的運量,鐵路公司開始惡性競爭,他們互相攻擊、設立訛詐線路、將運費降低到不惜虧損的地步。因為鐵路公司認為隻要能讓投資者看到自己的鐵路上終日忙碌,就會信心百倍,就會繼續向鐵路公司投資,就會堅持到盈利的那一天。是的,鐵路公司肯定會有盈利的那一天,但是人們的期待是有限度的,而且股價早已透支了一切。沒有資金來源,鐵路公司無力承擔龐大鐵路網的日常維護費用,到期償還債務就更不用說了。如果不是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摩根財團的前身)的.J.P.摩根出麵解決鐵路公司的債務危機,美國經濟可能因此要倒退數年。前車之鑒,後事之師,網絡產業的從業者和投資者不可不做好長期艱苦作戰的打算。以為建一個網站就能大把大把地賺錢,這種想法太幼稚了。
另外,互聯網隻是一個流通渠道,網絡產業隻是為這個流通渠道服務的相關產業的總稱,它們隻是社會經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換句話說,網絡產業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它為其他產業帶來全新的麵貌,但是也需要其他產業的支持與協作。美國在線溢價745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是因為它需要傳統產業的幫助,這正說明網絡產業不是全部,它隻是社會經濟的一部分,同樣要為人才、資金、管理和市場而傷透腦筋。網絡產業並不能為我們提供麵包,但它能使我們以更低的價格得到更好的麵包。所以麵包師傅還是要呆在作坊裏研究如何烤出更好的麵包,再通過互聯網向更多的人傳達這個信息並提供完善的服務,才能賺到更多的錢。消費者並不會因為是通過互聯網訂購的麵包就不顧質量、口味、價格和送貨速度而照單全收。目前的確有一些公司在渾水摸魚。經營不力,東西太差,賣不出去,就建個網站,搖身一變成了具備電子商務概念的網絡公司,這些公司實際上是不具備任何高成長性的,投資者如果不擦亮眼睛,以為隻要沾網就好,那就要吃虧上當。
中國的幾百家上市公司都一窩蜂地去搞網絡,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幼稚的舉動。網絡股再好,也不能代替所有的傳統產業。我們吃的糧食還得農民去種,我們坐的汽車還得工廠去造,一句話,網絡股的發展並不是以傳統企業的消亡為代價的。美國股評專家斯克林卡對此有一個貼切的比喻:“人們總不能裸著身子,餓著肚子,黑燈瞎火地坐在計算機旁上網瀏覽吧?”互聯網的真正意義在於它能夠為傳統企業提供持續發展的可能,而不是取代傳統產業。這是一個需要非常明確的問題。
網絡股神話會不會在中國重演?
在經曆了1999年網絡概念的瘋狂和2000年伊始網絡股的再度領漲之後,許多投資者開始反複思考一個問題:美國證券市場的網絡股神話是否也會在中國上演?綜藝股份在“5?19”行情中,獨領風騷;上海梅林2000年來了個開門紅,連拉6根陽線;億安科技單股價格破100元,創深滬股市神話……
但就在投資者對網絡股熱情高漲的時候,不利於網絡股再續行情的利空消息頻頻傳來。先是美國股市上的網絡股熱潮迅速冷卻,納斯達克指數暴跌。《華爾街日報》刊登文章指出,科技股連續下跌使等待收購注資的網站公司猛然夢醒:年內可能爆發網站倒閉狂潮。接著,新華社的報道對國內的網絡泡沫作了剖析,稱一些電子商務公司其實僅僅是投機,在走“注冊—短期炒作—出售”之路,從中賺取超額利潤。
應該承認,我國網絡目前的發展和普及速度是非常之快的,但這是否就意味著網絡股將在中國大行其道呢?當然,網絡股目前看來仍然是我國證券市場中題材最好、表現最活躍的板塊,尤其是一些具有網絡概念的中低價個股仍具有相當的潛力。然而,由於我國證券市場依然存在許多製約因素,所以網絡股雖然能夠走強,但是否每一隻個股都能長期保持強勢,則還是一個疑問。
首先,機構資金是否真正看好網絡股。我國股市中決定股價高低的核心因素不是業績而是題材,而種種題材的挖掘則完全在於炒作的主力機構,主力機構的操作計劃和意願幾乎決定了一隻股票未來的經營狀況,也決定了一隻股票未來的市場走勢。網絡股的走強正是因為其有主力機構可充分利用的最佳題材,並非主力機構堅信其良好的前景而決心與企業共同成長。所以,網絡股在市場創造概念時的確風光無限,當主力機構一旦獲利豐厚以後,恐怕就再不會關心企業的業績如何,前景如何,而惟一的任務就是如何成功出貨了,而股價處於高位時又不可能出現新的接貨機構,因此網絡股這樣一個美妙的故事就可能隨之破滅,盲目崇信網絡股神話的投資者將不得不麵對嚴重套牢的風險。
其次,上市公司是否真正致力於發展網絡事業。在美國,網絡股的典型特征就是由於網絡公司前景光明,所以雖然業績平平但股價卻高高在上。應該說,這一切足以令每一個上市公司心動,於是許多上市公司都在主業之餘,用部分資金創建各種各樣的網站,從而向網絡股靠攏,以豐富自身的題材。雖然網絡業務目前還很難產生效益,對於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貢獻很小甚至為負,但由於上市公司一旦與“網”沾邊就可能身價倍增,因此紛紛觸“網”,事實上我國目前絕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未將網絡作為其真正的業務支柱,而更多的是配合主力機構創造題材,或為改變市場形象不得已而為之。
第三,普通投資者能否真正接受網絡股。對於重業績的普通投資者來講,可能更青睞於有業績保障的非網絡高科技股,而不會將網絡股作為重點選擇的對象;對於重題材的投資者來講,網絡股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對象,但由於他們堅持的擇股標準是題材,因此也決定了他們的炒作思路將會以短線為主,也決定了他們對於股價高企後的網絡股將缺乏反複介入的興趣。然而,我國證券市場網絡股神話的出現除了需要主力機構的題材挖掘與概念創造之外,也離不開這些普通投資者前赴後繼的推波助瀾,因此業績平平的網絡股在失去群眾基礎後,要麼難以在我國上演神話,要麼隻能成為主力在高位自拉自唱的神話,成為普通投資者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話。
業內人士認為,滬深兩市中的網絡股,大部分尚屬於一個概念。這些上市公司的盈利主要依賴於傳統的主營業務,參股投資某個網絡項目能否在幾年內見效還是個未知數。投資者發現,一些曾被市場炒得很熱的網絡股,其業績因傳統主業的萎縮,在1999年出現明顯下降。“遠水”性質的網絡經濟能否救得了“近火”?投資者對此心中並沒有底。而網絡股目前所處於的高價區域,直接使市場對其望而生畏,不敢輕易追捧該板塊。
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全國政協會上也公開給網絡股潑冷水。他認為,目前雖然中國很熱心談“新經濟”,但以此炒作網絡股是很危險的。他指出,看股票是否正常,有贏利性和成長性兩個指標,網絡股為什麼說不準,就是它的成長性到底如何,到目前答案是個未知數。“肯定這些網絡股其中一部分是要垮台的。其中有些可能成功,成功的話它就會幾十倍地往上漲。”雖然如此,吳教授認為這還不是中國的現實,“但是在中國,現在上市的網絡股沒有幾個是真正意義上的網絡股。”他舉例說最近暴漲的“梅林”,其實是做食品的,隻不過是弄了個網址,可以在網上買賣,後來就認定它是網絡股了。
他強調自己的觀點:就美國而言,網絡股是新經濟的表現還是泡沫,看來兩個因素都有。其中有些公司可能是代表了新經濟,但大多數公司是要垮台的。對中國而言,談“網絡股”是一種炒作,它要跟新經濟連起來,他覺得太過牽強了。他認為,“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總的來說,網絡股確實是一個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領域,但指望它們也在中國股市重演1999年納斯達克市場的神話,既是不現實的,也是非常危險的。納斯達克市場的現狀是一個明證,跟著億安科技的莊家起哄的中國股民更是有著深刻的教訓。
三、電子商務:你的“生意”好不好?
虛擬生意鬧翻天
雖然現在商業銷售不旺,但電子商務卻相當時髦,似乎現在的中國人的消費是不愛逛商店了,而喜歡坐在家裏點鼠標敲鍵盤買東西。因此,1994年才開始在中國出現的電子商務,短短幾年時間發展相當迅速。據中國電子商務網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調查》顯示,截至1999年底,中國從事電子商務的網站達到571個,已開通的電子商務網站500餘家,正在籌建中的尚有500餘家。其中積極性最高的自然是財大氣粗又愛攀時髦的上市公司。僅僅兩三年時間,許多上市公司便宣布開始做“網上生意”了。目前上市公司經營的電子商務門類齊全:最早是主營百貨零售業的西單商場,在1998年就首家開通了計算機網上購物網站;綜藝股份參股的8848是網上超市;上海梅林的85818是賣罐頭食品的;複星實業拉開醫藥銷售和超市經營相結合的帷幕,建立了主營中西藥品銷售的網站;方正科技當稱中國的亞馬遜,搞網上書店;上海一百走的是關心人類未來的環保網站的路;華晨汽車的上海華晨五洲電子商務網絡有限公司,成為我國第一家通過國際互聯網直接交易中國旅遊產品,並與海外的旅行商、旅行社、個人連接起來全球專業電子交易網站,並發揮計算機與收款機聯網的優勢實現了多家銀行結算卡的通用……琳琅滿目,數不勝數。
那麼,電子商務到底是什麼呢?早在1997年11月,世界電子商務會議就專門對電子商務下了一個定義:電子商務是指對整個貿易活動實現電子化。換句話說,電子商務是指買賣雙方依托計算機網絡進行的各類商貿活動。按照交易對象分類,電子商務可以分為個人與企業之間、個人與政府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等類型,其中主要是指企業與企業的交易。 據認為,人們之所以看好電子商務,許多人也願意到網站上購買商品,主要原因在於網上銷售的商品價格便宜。首先,網絡本身使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廠商和用戶的流通距離縮短,中間的利潤得以留出,使廠商可以把這部分利潤讓給消費者。其次,某些網站處在發展階段,為了能在短期內吸引相當的注意力,迅速提高網站的知名度和點擊率,經常推出一些特價商品。 也有人認為,發展電子商務是縮短國內企業與國外差距的一個最有效的手段,中國企業可以由此同發達國家真正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變中國在市場經濟軌道上的後發劣勢為後發優勢。因此電子商務對中國的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利用好國外各種資源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有利時機。借助電子商務,中小企業傳統市場的競爭力可以得到加強,並有更多的機會將產品銷售到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 據有關權威統計機構預測,到2003年,全球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將達到10萬億美元。亞洲的電子商務交易額也將達到數千億美元,中國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將達到數百億美元。有這樣美好的前景,誰不願意搶占先機? 電子商務將來的生意好不好,還是一個未知數,但對於涉足電子商務的上市公司來說,他們的“生意”卻特別紅火,不過這“生意”並不是在電子商務銷售上,而在股市裏。 市場上一向默默無聞的上海梅林,新千年之後突發神威,讓絕大多數股民大跌眼鏡。1月4日,其價位自8.78元/股啟動,此後一個多月連續15個漲停板,股價輕易翻了兩倍多。 這一切起因於上海梅林在新千年第一天開通了85818.com。 以傳統的擇股思路來看,梅林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基本麵很一般,流通盤1.2億股。讓人刮目相看的,是該公司開展了電子商務業務,開展了網上銷售,成了一隻電子商務網絡股,順應了信息時代發展趨勢和潮流。 上海梅林是上海著名的食品生產企業,1997年6月,在二級市場上市之後,股價表現十分低調,長期在5~7元之間沉寂不動,在此波行情來臨之前也沒有一次突破過10元的關口。 作為一個傳統產業的代表,上海梅林的主營業務顯然乏善可陳,其經營業績也連年下滑,1997年上市當年曾經獲得每股0.28元的回報尚差強人意,到1998年就減少了近40%,每股隻有0.17元。而到1999年中期,每股收益僅0.052元。這一基本麵情況,仿佛預示了上海梅林即將墮入垃圾股行列。1999年年報雖然好看了一些,每股收益0.32元,似乎業績尚可,但實則不然。如果扣除非經常性收益,其每股收益是虧損9分錢,原來它是靠資產置換造成的利潤來支撐起表麵的盈利。1999年上海梅林非經常性收益竟高達1.3億元,其中一宗資產置換就涉及金額高達1.9億元,使其盈利9200萬元。 但是,電子商務讓上海梅林炙手可熱起來。 有幸從上海經過的外地客應該能看到如下一景:在上海的大馬路、小弄堂,一些掛著上海梅林招牌的三輪車在來往穿梭。這就是說,通過最先進的上海梅林85818.com訂購的汽水和其他商品,卻是由最原始的人力車送到的。梅林網絡公司總經理章莉顯然並不為這一身著西裝、頭戴瓜皮帽式的奇怪組合感到窘困,毫不猶豫地對外界宣稱:中國有中國的國情,麵對數不清的弄堂小巷,隻能使用三輪車。 這種三輪車生意,想來也火爆不到哪裏去。果然,截至2000年1月底,85818網經營一個月,僅取得48萬元銷售額的紀錄,比筆者家鄉用汽車販蔬菜的菜販子的生意好不到哪兒去。但就是這樣清淡的生意,卻給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以極大的想象空間。顯然,85818網站的現有規模還很有限,並不可能在短期內對上海梅林的業績產生什麼影響,但投資者對此並不在乎,他們看好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當然,最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看好電子商務股票的炒作題材。這就是2000年1月上海梅林烏雞變鳳凰的真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