賠本賺吆喝,值不值?
凡是涉足電子商務的上市公司,都在股市裏作了一番精彩的表演,股價翻了幾個跟頭。不過他們真正的電子商務生意卻遠沒有在股市裏那樣紅火。有的根本就還隻是一個概念,即使像模像樣運轉起來了的,也不過是在賠本賺吆喝,做的是虧本買賣。一個信息港的負責人就公開撰文感慨電子商務生意難做。他們買了服務器,拉了專線,建了主頁,但是真正想做電子商務時,收到的第一份訂單也是煩惱的開始。因為沒有實時的網上結算中心,在收到訂單之後,他們還得等待彙款的到來,否則不敢輕易發貨。收到彙款之後,才發覺這個訂戶實在是太遠了些。遠在千裏之外也能訂貨,這是網絡的好處,但是真要把貨物送到購買者的手中,這點好處就成了難題,因為要把貨物發到購買者的手中,不但要半個月以上的時間,運輸成本也是一個大問題。
最早的電子商務是網上書店,因為美國的亞馬遜很成功,但是中國的網上書店一天最多的交易量不過是一個小書店的交易量,很難養活網站。在支付了很高的上網費用、網站建設費用以及較高的人員工資後,大家發現與其開辦網上書店不如去擺一個小書攤來得實在。然後我們就有了網上拍賣,從汽車到房產,炒得真像有那麼回事。其實中國人現在要買一套房,就是對大款們來說,也是天大的事,必定要親眼看一看房子,還要認一認朝向,挑一挑環境,感覺一下是否適合自己居住。忙得連看房的時間都沒有,要到網上去買房,這樣的中國人真少有。網上豆漿店,倒是大家都消費得起,可是什麼時候非試驗者也能從網上訂到豆漿?用虛假營造出來的中國電子商務,最後讓大眾覺得電子商務隻是一個離自己很遠的怪物,絕不可能和自己相關。況且,並不是商場裏的所有商品都可以進行電子商務,如服裝、鞋,購買的第一要素是要“合身”,要先試,而在網上根本就做不到。目前,即使電子商務發展很快的美國,網上銷售的也隻有書、唱片、鮮花、禮品、軟件等十幾類。另外,在各種配套措施沒有跟上來的情況下,在中國做電子商務,支付困難,配送也困難。理論上說,撒哈拉大沙漠的土著居民也可以訂購85818網站銷售的梅林罐頭,但你怎麼去向他收賬?收了賬你更惱火——他要的東西你能送過去嗎?就是筆者,不過住在離開上海五六百公裏的地方,即使我願意在85818網站訂罐頭,上海梅林會給我送貨來麼?試都不要試。因此,電子商務在中國至少目前還好不起來。據報道,西單商場春節7天的網上成交訂單僅有3筆,金額不過幾十元錢,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由此看來,電子商務,看上去很美,聽起來優雅,做起來卻不那麼容易,大規模開展就更是難上加難。
首先,從事電子商務的主體——我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遠未完成,僅僅處在起步階段。據統計,我國目前個人計算機的市場保有量為1500萬台,能聯網的頂多1000萬台(其中還包括家用的電腦)。把這1000萬台計算機分到中國1000多萬個各類企業以及近百萬個政府機構手中,每家不到一台。而電腦還僅僅是上網的一種設備。我國企業所擁有的服務器、路由器、交換機等網絡必備設備數量就更少。另據統計,已經上網的企業大概不到企業總數的1‰,域名數量隻有7萬多,其中30%隻是占了“茅坑”,沒有建立主頁。而我國建立了局域網的企業就更是鳳毛麟角。如此低下的信息化程度,如何能夠開展電子商務?相比之下,美國99%的企業在互聯網上建立了自己的網站,聯網的個人電腦以千萬計,企業信息化建設基本完成。
其次,我國網絡基礎設施落後,遠遠不能適應電子商務所要求的網絡環境。我國互聯網出口帶寬不到200兆,這個水平還不如美國英特爾公司一家的網絡帶寬。網絡傳輸速度太慢嚴重製約了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進程。我們的網絡速度不僅太慢,而且太貴,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難以承受。
第三,我國網民隊伍增長速度雖然很快,至今也不過一千來萬,這麼小的消費人群隻相當於一個大城市的人口數量,自然難以形成電子商務的旺盛人氣。更何況真正選擇網上購物的,十個人中難有一個,而且購買的也隻是一些特殊的小物品,如圖書、音像製品等。
第四,我國網絡支付、配送體係和安全認證體係遠沒有完善。目前已經開展的電子商務,用的都是土洋結合的辦法,信用卡、借記卡、儲蓄卡、郵局彙款和貨到付款等多種支付方式混合使用,有的甚至是用網上查詢、網下交易的辦法。在配送方麵,很多是郵局遞送,速度慢,也不安全。沒有實現在線支付、快速配送和安全認證,電子商務肯定要淪落為變質的傳統商務,它不僅不會降低成本,反而會增加交易成本,也根本體現不出被譽為“無需遠行,無需久等”的電子商務的優勢。
第五,我國有關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尚是一片空白,像稅收、電子商務合同的成立、安全與保密、知識產權、隱私權保護、電子支付都沒有明確的說法,這也阻礙了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
另外,我國目前開展的電子商務僅僅停留在BtoC(商家對個人)的階段,也就是所謂的網上購物、網上拍賣等,而作為電子商務主流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即BtoB)還基本上沒有開展。相比之下,美國英特爾公司每年有150億美元的銷售額是在線完成的;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供應商思科公司40%的銷售收入是靠網絡實現的。
即使在發達的美國,電子商務“生意”也不是很好。美國商務部長威廉?戴利公布的官方統計數據,1999年第四季度美國電子商務零售總額為53億美元,在8212億的全部零售總額中尚占不到1%。美國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年齡較大的老網民雖然有一半左右的人有過網上購物的經曆,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還是選擇在商店或通過電話購物的方式。
電子商務的發展在我國還處於初級階段,近年網上商店因不景氣而關門的並不少。即便是現在較為知名的網上商店,其銷售能力與傳統百貨店也有很大差距。以上海梅林的85818網站為例,該網站現已通過網絡銷售食品、日用百貨、保健品等300多種商品。商品種類的數字就表明,現階段還很難稱其為琳琅滿目。從網上進入85818網站,你會看到家用電器大類中僅有一款飲水機出售,品種較豐富的保健食品大類中有4個品牌共11種商品。
忙於網上圈地,是好是壞,不敢妄加評論。但全球上網人數也不過一億多人,我國也不可能指望全國13億人民都上網,上了網也不見得都會從網上購物。由此看來,上市公司一窩蜂地趕潮流搞電子商務,未必是明智之舉。
四、新經濟裏有多少泡沫?
投資新理念是否可以不論業績?
1999年,美國網絡股雅虎連創58次新高;2000新年伊始,中國網絡股大幅攀升。有人便從中得出一個結論:發展股市要有“新概念”。
據稱,新的股票投資理念,是首先製造概念,啟動股市,帶動新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比如先製造一個“網絡新概念”進行炒作,以概念啟動股價,以股價籌集資金,再將資金投入網絡產業,獲得高收益後又再使股價上升。
與發展股市“新概念”相對應的,則是投資“新理念”。認為要打破傳統的業績、增長率、市盈率等股票評價標準,而要注重炒未來、炒成長性。據他們認為,我們現行主流的股票價值評估學是以1938年美國投資理論家威廉斯創造的價值模型為基礎的,即每股盈利、投資回報、市盈率等,這是工業社會的股票評價標準。網絡社會則以品牌、視線流量、訪問率、注意力等為遊戲規則。還有人認為,網絡產業代表了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一條正在架構中的通向未來的收費橋梁,它的價值目前在會計上還無法計算,隻能從它所吸引注意力和關注人數上進行預期。所以有人說新千年的經濟形態是注意力經濟(也叫眼球經濟)。大多數網絡公司表麵看起來都是在玩燒錢遊戲,實際上都是在忙於構建通向未來的收費橋梁,為了得到最大限度的注意力和關注人數。因此,對於網絡股,不能采用傳統的投資理論,考慮什麼市盈率、淨資產、派息率等。
他們時常拿來予以佐證的是,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也有近70%的網絡股並不賺錢,哪來的市盈率呢?又哪來的股息派發呢?他們言辭鑿鑿地反問:試想一想20世紀90年代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網絡股的泡沫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撐大而沒有撐破呢?難道人才濟濟的美國公共投資基金的經理們都失去理智、迷途不返?
對此論點,我們無需過多地引經據典從理論上進行反駁,僅從其文字表述上,我們就認為這種說法實在荒唐:其一,世界上不是隻有美國的就是對的,美國的網絡股不賺錢,中國的網絡股就也應該不賺錢;其二,世界上也不是隻有美國人最聰明,沒有任何理由認為隻有美國公共投資基金的經理們就最理智、最迷途知返。事實上,美國人的投機欲是最強的,不然的話,美國怎麼會多次發生嚴重的股災?
肥皂泡吹大了,必有撐破的時候,這既是自然法則,也是被曆史反複證明了的事實。從荷蘭的“鬱金香球莖大恐慌”到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從美國的華爾街風暴到日本的“平成泡沫”,都無一不說明這一點。況且,就在此言論發布後不久,被捧為楷模的納斯達克市場便出現大幅跳水。
實質上,這種炒未來炒成長性搞注意力經濟的觀點,早在60年代就在美國流行過。60年代的最初歲月,增長股票,特別是那些與吸引入的技術相聯係的公司的股票,遠遠地勝過標準的藍籌碼股票。華爾街渴望投資於宇航、速調管、半導體、光學掃描器以及其他深奧的儀表裝置。由於有這種高漲熱情的支持,這些行業的股價猛烈上升,市盈率急升。例如1961年狂潮達到頂峰時,一家新計算機數控公司的股價為前一年收益的200多倍。當時整個股票市場完全瘋狂,投資者偏愛市盈率為60~80倍的高價股票,而那些具有良好的收益前景、市盈率為10~20倍的股票卻遭冷遇。在這種狂潮的推動下,即使那些大型的、有一定技術基礎而且經營良好的發展中公司,其股價亦漲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投資者投身於瘋狂投機時,新發行股票的狂潮出現了。一些公司的創辦人為急於滿足投資者對飛騰的60年代“太空”股票的無止境的渴求,成打成打地創設新股票。在狂潮期間,欺詐行為層出不窮,可與南海氣泡騙局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