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對發行股票的公司製造什麼並不真正關心,隻要公司名稱聽上去是電子方麵的且帶有深奧含意即可,即使有些企業與電子工業毫無關係,因此公司名稱非常重要。例如美國音樂集團公司的業務僅是上門銷售唱片和唱機,而在公開發行股票前將其改為太空音響公司,股票按每股2美元向公眾出售,在數周內漲到每股14美元。
為了不放棄有利可圖的機會,以electronic(電子)一詞部分字根trons和onics為後綴命名的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宇宙電子公司(Astron)、火種電子公司(Vulcatron)等。這些公司的股價高得令人難以置信。
對這個時期投機狂熱的前所未有程度,德賴弗斯公司的傑克?德賴弗斯舉了一個例子:以一家生產鞋帶已達40年,其股票售價為其收益6倍的挺不錯的小公司為例,它把鞋帶公司改名為配置電子線路與矽的弗思燃燒器公司。在當時的股票市場上,“電子”和“矽”二詞的價值是其收益的15倍。然而真正作用來自於“弗思燃燒器”這個無人能懂的詞,一個無人能懂的含義可以使整個價格翻一番。全國環境公司本是一家平凡的建築公司,但因其改名采用環境這一概念,股票成為“異常的”,其市盈率最高時為100。一家普通的住宅建築公司的股價竟為其收益的100倍!
肥皂泡吹大了終有破裂的時候。1962年初,股票市場開始出現混亂。5月份,可怕的拋售浪潮爆發。1961年升幅最大的股份,有小型商業投資(業務是投資於非上市公司,享有稅收優待)、保齡球類、販賣機器類股份。1961年小型商業投資公司超過200家,其中50家由公眾人士持有,投資者將股價推置半天高,但在1962年都大跌收場。一些增長股票,甚至最優等的股票,也受到牽連,其下跌幅度比一般市場大得多。
當時全國學生營銷公司的股票是一種“神話股”,股價1968年一年內由1美元升至143美元。該公司主席利特.W.蘭德爾按南海氣泡騙局創始人的傳統出售其公司的概念。首先他出售的是一種形象,然後廣泛拜訪金融界人士或在其“利爾噴氣”私人飛機上與金融界人士通電話。他自吹自擂,表示公司業務是在大學校園內供應消費品,形同擁有壟斷專利權,並對公司的收益前景作了樂觀的預測,但當業務證實未如所測時,公司股價狂瀉至3.5美元,升跌時間同樣在一年內,跌幅高達98%。
中國股市的高科技股熱和網絡股熱,固然與美國60年代的這場風波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其中也有一些泡沫的成分。一些網絡股股價炒得過高,市盈率上百倍甚至上千倍,這顯然是不正常的,而有人因此提出“市盈率”的概念已經過時了,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更危險的。市盈率的概念是不是真的過時了呢?如果拋棄“市盈率”概念,又應該怎樣來衡量一家公司的價值呢?
其實,自從有股市以來,所謂市盈率不適用的觀點幾乎每隔十幾二十年就會有人重提一次。每次有人提出這種觀點時,總是伴隨著實質性的技術或經濟的變革,比如汽車的出現、半導體電子產品的發展、計算機的應用等等。但是,不論技術如何發展,全球經濟格局如何變化,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念卻永遠不會改變。投資就是要有回報,投入網絡股也好,投入鋼鐵股也好,其投資的本質是不可能改變的。你投入1元錢,就必須有產出,2元錢的投資回報肯定比1元錢更誘人。因此,並不是知識經濟還是傳統經濟的問題,關鍵是如何來評估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的價值。
市盈率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沒有絕對的“高”或“低”,它必須結合當前市場的平均獲利水平、公司的業績成長性以及風險性來分析,不能作為絕對的選股標準。隻有當幾個股票的基本麵情況基本一致時,我們才能夠根據其市盈率的情況進行相對的比較。正是由於市盈率從來都沒有被視為一種絕對的選股標準,所以它也談不上被淘汰;而作為一種直觀地反映股票價格與其當前盈利水平之間關係的指標,它永遠會有存在的價值。事實上,在網絡股大紅大紫之前,投資者對此也早有認同。一些發展緩慢、前景不佳的公司的股票市盈率隻有十幾二十倍,而一些高成長性的個股市盈率卻可能高達上百倍,且仍不斷受到追捧。但是,自從網絡概念產生以來,投資者卻麵臨著一個新的問題:不是市盈率被淘汰,而是市盈率無法應用,因為這些公司大多數根本就無“盈”可談。
由於目前網絡公司的主要任務是搶占市場,因此,公司銷售額的成長性,就和其公司的利潤的成長性一樣重要。因而,在目前網絡還沒有利潤的時候,價格收入比或者叫“市銷率”(以股票當前的價格除以其每股銷售額或主營業務收入)與銷售額成長性,便成為選擇股票的重要依據。
盡管如此,任何一項投資,不管其銷售額如何高速增長,最終都是要落實到利潤的增長上。目前的投入,是為了日後更大的收入,不賺錢的投資,是不可能有價值的。所以,在我們關注網絡股銷售增長的同時,對其未來真正可實現的利潤額,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新經濟是否出了問題?
作為新經濟標本的納斯達克指數暴跌並帶動全球股市一片慘跌,是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新經濟是否出了問題?
4月4日,全球最大電腦軟件公司微軟被美國法庭裁定違反反壟斷法罪名成立,當日開盤後微軟股票即一路走低,最終下跌153.8美元,報收於907.8美元,跌幅14.5%。一天之內,微軟的總市值就減少了840億美元。受此影響,一直處於調整狀態的納斯達克市場一片恐慌,當日指數以4148.89點收盤,跌幅為1.8%。以後雖然出現了一次戲劇性的反彈,但好景不長。4月10日,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再次重挫258點,以4188點報收,跌幅達5.81%。11日,納指下挫132點,報收4055點。至此,該指數自2000年以來的漲幅喪失殆盡。12日,納指跌破4000點大關,終盤以3769點收市,較前一交易日下挫286點。13日,納指以3676點收市,繼續下挫92點。4月14日暴跌357點,跌幅達9.7%。
納斯達克指數從1996年年初的1000點開始,到2000年3月10日創下5132點的曆史新高,4年間上漲4.13倍。虛擬財富的暴漲不但使得美國人的消費熱情一再高漲,同時也使世界各國對科技股和網絡股寄予厚望。現在納斯達克市場出現暴跌,必然也引起全球科技股和網絡股的急劇動蕩。亞洲最大網絡集團日本光通信及軟庫股價大瀉,光通信連續3天一開市就跌停板,投資者根本無法沽貨,已較年初高位跌幅達74%。4月17日,香港股市一開盤,便狂泄1300點,電訊和科技網股沽售壓力最大,創業板指數下調達一成,創業板19家公司,有11家跌破招股價。
麵對此狀,一些投資者不禁憂心不已:新經濟真的是泡沫嗎?網絡科技股的行情到頭了嗎?新經濟的生命力能否延續?方興未艾的這場新技術革命是否會從此夭折?
人們開始想起投資銀行家保羅?沃伯格在1929年2月有力的預言:“以痛苦方式重演的曆史教育了人類,投機性過度擴充無一例外地以過度收縮和困境收場。”
造成納指連續大幅下挫的原因在於受到近來一連串利空消息的打擊,包括美聯儲加息,老虎基金倒閉,銥星公司破產,微軟官司失敗,一些網絡股、科技股年報業績不佳等等。這一連串的利空消息對投資者信心打擊較大。同時,網絡股、科技股的市盈率偏高,一些科技企業隨著規模擴大,利潤增長率開始變慢,換言之,企業的利潤增長達不到人們的市場預期,從而股票的投資價值降低,這也是納指連續大幅下挫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納斯達克指數的狂跌,引起人們對新經濟的分歧。所謂“新經濟”,簡單地說,就是建立在網絡和技術創新基礎上的經濟。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公布的研究報告說,1999年互聯網給美國經濟增加了5070億美元的產值,超過了電信(3000億美元)和民航(3550億美元)等傳統產業的規模,並在追趕出版業(7500億美元)和保健產業(1萬億美元)。現在納斯達克市場重挫,是否意味著新經濟出了問題呢?對此各方看法不一。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吉恩?斯珀林聲稱:“我們認為,我們的經濟基礎是非常非常牢固的。”美國納斯達克主席薩博也表示:納斯達克市場進行調整屬“好事”,雖然以前有泡沫,不過,“泡沫已被矯正”。世界上許多證券巨頭也大都認為不會出現大的股災。
《華爾街日報》則似乎悲觀得多。該報發文指出,2000年底可能爆發網站倒閉潮。不少投資者為分散風險,已逐漸把資金轉投其他行業,而此舉已令這兩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不少網站麵臨困境。美國學者恩格爾也認為,互聯網公司始終要麵對盈利的壓力。雖然互聯網股投資者仍會注重市場占有率及發展前景等因素,但已開始憂慮部分公司最終會不會有盈利,因此追捧科技及互聯網類股份的資金將會大為減少。另有專家則認為,從長遠而言,科技股將會繼續成長,因為科技革命在創造財富與產業革命方麵同樣重要。但是,沒有交易紀錄,或尚未證實有穩定收益的互聯網公司,5年內有八至九成將無法支撐下去。
事實上,股市有自己的運動規律,經濟也有自己的運動規律,股市與經濟之間的互動關係照樣有固有的運動規律。辯證唯物主義告誡我們,事物的發展不會長期依照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對於此次納指風暴,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新經濟走到了盡頭,但也不能忽視新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泡沫化嚴重的問題。科技是強大生產力,近年來美國經濟強勁發展就是傳統產業大量采用高新科技而大大提高了生產力的結果,但科技股價上升的速度遠遠超過了美國生產力提高的速度。過去一年,科技股急升了86%,而美國經濟增長僅4%。過急過猛的股價上升形成了大量的股市泡沫,不少網絡股市盈率達幾百上千倍,由此出現震蕩回調並不足為奇。但美國科技股下跌,並不意味著新經濟出現了問題,也不意味著新經濟產業失去動力,更不能因此否定高新科技是曆史潮流方向。它恰恰表明,發展高新科技也要尊重經濟規律和市場供求關係,隻有擠除泡沫,高新科技改造舊產業和創造新經濟的步伐才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