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因為怕權臣當道威脅皇權,不惜廢除了宰相。還是清王朝的皇帝更聰明,他們把哪怕是最有權的大臣都變成了奴才。奴才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主子手裏,隻要你進入了仕途這個圈子,就成了被皇帝牽著的一隻風箏,讓你浮你便飛升九重天,讓你沉你就得入十八層地獄。權相也好,能臣也罷,除了兢兢業業地幹好自己的活兒,剩下的隻能看他與皇帝的緣份了。
清代第一權臣範文程
明有劉伯溫,清有範文程,但範文程對於清王朝的貢獻,比劉伯溫對明朝的貢獻要大得多。一般百姓無人不知能掐會算的劉伯溫,而對範文程卻所知甚少,除劉氏身上那層神秘的外衣外,也與人們對滿清政權的敵視有關。無論如何,範文程在一個視自己為異類的政權裏,既能淋漓盡致地發揮才幹,又能全身而退,實在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範文程,字憲鬥,號輝轍,是宋代名臣範仲淹的後人。
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努爾哈赤率八旗軍占領撫順,範文程歸順後金。但是,努爾哈赤比較藐視漢人,範文程在他手下熬了8年才得到一個章京的小官。
皇太極即位後,開始重用漢人。他當然不會放過才高八鬥的範文程。他一即位就立刻把範文程提拔到自己的跟前。
凡是軍政大計都先和範文程商量後才做決定,範文程受到了皇太極的極大尊敬,每逢王公貝勒向皇太極報告軍政大事時,皇太極第一句話就是“範章京知道嗎”,他不直接稱範文程,而尊稱為範章京。臣子的議論奏折有了不當之處時,皇太極也總是說:“為什麼不和範章京商議呢?”奏事大臣回答說:“範章京已經同意了。”皇太極就不再詢問,同意執行,甚至範文程生病,有一些事情還要等到他好了之後裁斷。
按清朝的規定,章京有時負責起草皇帝的詔書,開始時皇太極還要看一下範文程起草的詔書,後來幹脆都不看了,直接就批準執行。
他還對範文程說:“我相信你不會有錯的。”範文程也很爭氣,為皇太極出了很多良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施反間計除掉了明朝邊關大將袁崇煥。
皇太極去世後,攝政王多爾袞之親弟豫郡王多鐸色膽包天,看到範文程的妻子長得十分漂亮,竟然要搶奪範文程之妻。多爾袞知道後,罰多鐸俸銀1000兩,奪其15個牛錄。範文程感恩圖報,立即上書攝政王,奏請立即出兵伐明,奪取天下,此書講清了四個問題:其一,明國必亡;其二,與“流寇”爭天下;其三,良機難得,稍縱即逝;其四,變方針,創“大業”,禁殺掠,收人心。
範文程的建議對清奪取中原的基本方針、政策的製定,對促使清軍進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範文程啟奏攝政王之後的第五天,攝政王多爾袞帶領豫郡王多鐸、阿濟格等八旗王公大臣,統領滿蒙漢官兵10餘萬在吳三桂的帶領下,順利攻占北京。
百務廢弛,社會混亂,人心波動。範文程晝夜操勞,佐理國政。盡管當時頭緒紛繁使他非常勞累。但與此同時,他始終緊緊抓住根本問題,為革除明朝弊政,與民謀利,爭取人心,開國定製而艱苦奮鬥。他首先致力於穩定都城局勢,緊接著,他又奏請為明崇禎帝發喪。崇禎帝朱由檢於三月十九自縊於煤山,二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順軍發現他的屍體,用2貫錢,買柳木棺置放,四月初四日安葬於昌平,多爾袞同意,並於五月初四日下諭:李自成原係故明百姓,乃敢弑主暴屍,“誠天人共憤,法不容誅者”,今令官民“為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展輿情”,著禮部、太常寺“備帝禮具葬”。此舉深受故明官紳擁戴。
範文程還廢除了明末橫征暴斂的加派田賦之弊製。明末的遼餉、剿餉、練餉,平均每畝田增賦銀2分多,全國共增田賦銀1600餘萬兩,比舊額增加了一半以上,地方官吏又借機勒索,鬧得全國民怨沸騰,成為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
在連年戰爭中,農民軍將明末的官府餉冊通通燒毀,隻剩下萬曆年間的舊冊。範文程入京之後,即招集各部胥吏,征求冊籍。以萬曆舊冊為依據,照此征收田賦。多爾袞聽從範文程之言,於七月十七諭告全國官吏軍民,宣布廢除三餉。
十月初十,順治帝頒行的即位詔,又再次宣布:“地畝錢糧,俱照前朝會計錄(即萬曆年間的會計錄)原額,自順治元年五月初一日起,按畝征解,凡加派遼餉、剿餉、練餉、召買等項,悉行蠲免。”清朝田賦基本上沒有加派,實奠基於此,這一利民利國的製度的確立和堅持與範文程是分不開的。範文程很注意爭取漢族縉紳的歸順與合作,大力起用廢官閑員,征訪隱逸之士,讓他們為官,治政教民。
順治二年清年攻占南京後,範文程上疏:請於順治三年、四年再次舉行鄉試、會試。順治皇帝同意了。於是“江以南士子畢集,得人稱極盛雲”。範文程辛勤操勞,對清初的開國定製做出了重大貢獻。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初二,這位為大清建國定製立下卓越功勳的大學士因病去世,終年70歲。
康熙帝知悉範文程病故,親撰祭文,遣禮部侍郎黃機諭祭,賜其葬於河北懷柔縣紅螺山,諡“文肅”。其子承謨、承勳等分任總督、尚書等要職。
從左膀右臂到僅保性命的明珠
由能而寵,由寵而貴,由貴而驕,由驕而敗,這是權相能臣官場沉浮的一條鐵律,能逃脫這條鐵律束縛的人少之又少,明珠也不例外。
明珠,字端範,姓納喇氏,生於後金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祖父金台石於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繼其兄納林布祿為葉赫部首領,後金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時,被英明汗努爾哈赤斬殺。其子尼雅哈、德勒格爾歸順後金,隸滿洲正黃旗。
康熙三年明珠升為內務府總管大臣,“掌內務政令,供禦諸職,靡所不綜”,成為宮廷事務的最高長官。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任內弘文院學士,參與國政。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玄燁親政,明珠更被重用。次年,任刑部尚書。他奉命和工部尚書馬爾賽調查淮揚水患,會同漕運總督、河道總督等官,到興化縣白駒場地方查勘。返回後,向康熙帝報告說:舊有閘口四座,所出之水,由牛灣河入海。後因禁海填塞,水路受阻,淹沒田地。因為白駒場離海甚遠,並非沿海地方,不應堵塞,應速疏通河道,將四閘開通,積水可盡放出。另外,仍可設置板欄,一遇發水,即行開放,地方不致淹沒,居民也不必遷移。明珠等人又查明清口是淮河、黃河彙合處,如果黃河水泛濫,勢必越過淮河,而淮河水弱,黃河水中泥沙,將阻塞河道。因此,他建議:將黃河北岸挑挖引河,以備蓄泄,使泥土逐水而下,保證運道暢通無阻。康熙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對解除水患,保護運道暢通,具有積極作用。十二月,傳教士南懷仁認為,吳明烜推算的康熙八年曆書中差錯很多。明珠與其他大臣奉命測驗的結果,證明吳明烜推算錯誤,南懷仁推算正確,都符合天象。康熙帝決定采用南懷仁的曆書,並任命他為欽天監監副,掌管天文曆法事務。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懲辦了鼇拜以後,為消除鼇拜集團及其影響,明珠為朝廷提出了一係列新的建議。康熙九年,明珠改任都察院左都禦史。康熙十年充經筵講官。八月,建議停止鹽差禦史巡曆地方之例。十一月,調為兵部尚書。康熙十二年(公元1672年)正月,康熙帝在晾鷹台檢閱八旗甲兵。在明珠的指揮下,軍容整肅。康熙帝稱讚道:“此陣列甚善,其永著為令。”
清初,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並列為“三藩”。在對待“三藩”撤與不撤這個重大問題上,唯有明珠與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等極少數人,堅決主張撤藩,與帝意完全一致。康熙帝認為:“吳、尚等蓄謀已久,今若不及早除之,使其養癰成患,何以善後?況其勢已成,不若先發製之可也。”
當吳三桂發動叛亂時,朝廷有些人嚇得驚慌失措。大學士索額圖等人主張處死倡議撤藩的明珠等人,康熙帝嚴詞拒絕。明珠竭誠效力,積極參與平定三藩叛亂的活動。康熙十九年,在處理尚之信屬下兵丁時,給事中餘國柱認為:尚之信標下官兵,應即撤回,三總兵官標下兵丁應予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認為:尚之信標下官兵應分入上三旗中,令駐廣東,另設將軍、副將軍管轄。三總兵官標下兵丁,有願為兵者為兵,願為民者為民。康熙帝則認為:尚之信標下官兵均分八旗,另設將軍、副都統管轄,分散其力量,日後或撤或遷比較容易。二總兵標下官兵仍駐廣東,歸將軍管轄。裁去另一總兵標下官兵。他便征求明珠之意如何?明珠主張:尚之信標下官兵共十五佐領,分入上三旗,每一旗五佐領,為數不多,不必分隸八旗。以後若撤回遷移,亦不論旗分調取,由滿洲大兵押送,分入上三旗辦法可行。康熙帝表示同意:“既如此,不必分入八旗。爾等可改票來奏。”在處理耿精忠等人時,依照刑律應淩遲處死,其同夥董國瑞等19人應立斬。明珠上奏:“耿精忠之罪,較尚之信尤為重大。尚之信不過縱酒行凶,口出妄言;耿精忠深負國恩,擅自稱帝,且與安親王內多有狂悖之語,甚為可惡。”隨後又奏:“此內有陳夢雷、金鏡、田起蛟、李學詩4人,犯罪固應處死,然於應死之中,尚有可宥之處。”康熙帝命議政王大臣會議集議。於是陳夢雷等4人免死,給與披甲新滿洲為奴。
三藩之亂的平定,鞏固了清朝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維護了全國的統一,在此期間,明珠的工作是有積極意義的。
康熙十四年,明珠調任吏部尚書,兩年後,晉升武英殿大學士。從此明珠與索額圖勢均力敵,共理朝政。到康熙十九年索額圖解任,由明珠一人佐理朝政,一直延續到康熙二十七年。在這9年時間裏,恰值清朝承“三藩”之亂後恢複經濟,明珠發揮了他的政治才能。
平定“三藩”叛亂以後,康熙帝開始解決台灣問題。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請自行進剿台灣。康熙帝征詢大臣意見,明珠認為:“若以一人領兵進剿,可得其誌。兩人同往,則未免彼此掣肘,不便於行事。照議政王所請,不必令姚啟聖同往,著施琅一人進兵,似乎可行。”明珠指出當時的形勢:“鄭經已死,賊無渠魁,勢必衰微。”康熙帝同意明珠對形勢的分析,表示“施琅相機自行進剿,極為合宜”。施琅攻占台灣後,便疏陳善後意見:台灣有地數千裏,人民10萬,其地十分重要,如果放棄,必為外國占據,奸宄之徒可能竄匿其中,應該設官兵防守。康熙帝認為:不能棄而不守,但鎮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當之策。於是命議政王大臣會議。明珠代表議政王大臣奏報:施琅請守已得之地,設兵防守為宜;鄭克塽、劉國軒、馮錫範、陳允華等頭目及近族家人,不便安置在外省,應帶來編入旗下。康熙帝表示同意。明珠還上奏:施琅之功實大,應加封為侯,授為將軍,其屬下官兵應加等議敘。康熙帝認為“此議甚當,即依行”。在統一台灣的戰爭中,明珠是康熙帝的得力助手。
明珠任大學士時,參與籌劃抗擊沙俄侵略,並親自與沙俄使者交涉。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蒙古正紅旗副都統缺員,明珠推舉彭春,“人亦頗優,不但副都統,即將軍亦可”。康熙二十二年,明珠認為:“薩布素甚優,與將軍職任相宜。”彭春、薩布素在首次抗擊沙俄侵略,收複雅克薩城的戰爭中立下了戰功。康熙二十五年,清朝再令薩布素率兵包圍被沙俄第二次占據的雅克薩城。沙俄派使臣到北京請求解圍,明珠奉命在午門前接收文書,並負責談判。康熙帝決定和平解決,令薩布素將包圍雅克薩城之兵撤回駐地,為簽訂《尼布楚條約》之準備。
康熙帝崇尚理學,用以改變滿族貴族缺少文化素養的武夫形象,並作為統治漢人的思想武器。在皇帝周圍聚集了如熊賜履、湯斌、李光地等理學名臣。明珠作為新一代的滿族貴族,注意與理學名臣建立良好的關係,不失時機地顯示自己“好書畫,凡其居處,無不錦卷牙簽,充滿庭宇,時人有比鄴架者,亦一時之盛也”。其子性德為清代著名文學家,在徐乾學幫助下編印《通誌堂經釋》,儼然以宿儒自居。
當時,理學名臣之間,門戶之見甚深,互相攻擊。明珠“則務謙和,輕財好施,以招徠新進,異己者以陰謀陷之”。徐乾學原先請李光地引見給明珠,認為明珠是“可與為善之人,還有心胸”,因此想要請明珠幫助,重新起用熊賜履。明珠對徐乾學說,你報老師之恩很好,但熊賜履對你未必好。他對皇上說你學問好,其他都不好。於是,徐乾學懷恨而別。後來徐乾學與索額圖聯合,索額圖與熊賜履拋棄前嫌,重歸於好。明珠、餘國柱很是懼怕,陰謀誣陷熊賜履。徐乾學與明珠的關係更加緊張了。
康熙二十四年,江寧巡撫餘國柱告訴繼任巡撫湯斌,朝廷蠲免江南賦稅,乃明珠盡力促成,意欲勒索,遭到湯斌拒絕。考核官員時,外任官員向明珠饋送金銀者絡繹不絕。二十五年按察使於成龍與靳輔爭論治河方案,朝臣均仰承明珠鼻息,支持靳輔,湯斌則陳訴勘查結果,讚成於成龍主張。凡明珠集團行事,湯斌多加梗阻。明珠、餘國柱懷恨在心,奏陳湯斌有誹謗皇帝之語,建議罷免湯斌,但未獲批準。時人認為:“明珠、國柱輩嫉斌甚,微上厚斌,前途難料”。湯斌病死後,徐乾學又激其門生郭琇彈劾明珠、餘國柱。在原先依附明珠的徐乾學、高士奇的密謀策劃下,明珠降職。明珠本為廣植黨羽,招徠新進,聯絡理學名臣,但由於理學名臣間的學派糾紛,明珠、索額圖集團之間的矛盾,卻使他自己失去了左右朝政的地位。
康熙二十六年,李光地還鄉探母,臨行之前,明珠對他說:事勢有變,江浙人可畏(郭琇曾為江南道禦史,徐乾學,江南昆山人,高士奇,浙江錢塘人),不久我亦危險,無所逃避。冬季,康熙帝謁陵,於成龍在路上便對他說:當今官已被明珠、餘國柱賣完了。康熙帝問有何證據?於成龍回答:請皇帝派親信大臣去檢查各省布政司庫銀,若有不虧空者,便是臣妄言。康熙帝訊問高士奇,高士奇盡言其狀。康熙帝問:為何無人揭發?高士奇回答:誰不怕死!康熙帝又問:有我,他們勢重於四輔臣乎?我欲除去,就除去了。有何可怕?高士奇說:皇上做主有何不可!於是,高士奇與徐乾學密謀,起草參劾疏稿。先呈皇帝改定,康熙二十七年二月,由僉都禦史郭琇參劾明珠八大罪狀。
郭琇所列明珠八大罪狀,直欲將明珠置於死地。在處理明珠問題上,康熙帝因“不忍遽行加罪大臣,且用兵之時,有效勞績者”,故采取寬容的處理方式,革去明珠大學士職務,授為內大臣。明珠同黨餘國柱、科爾坤、佛倫等革職。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命裕親王福全統兵征噶爾丹,明珠與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等參讚軍務,因未及追擊敗逃的噶爾丹,降四級留任。以後,康熙帝又兩次親征噶爾丹中,明珠都隨從大軍督運糧餉,因此敘功,恢複原級。康熙四十三年,明珠與大臣阿密達等奉命賑濟山東、河南流民。於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四月病死,終年74歲。
乾隆帝在審閱國史館新纂《明珠傳》後,認為:明珠主要的罪狀是“徇利太深,結交太廣,不能恪守官箴”。但是因康熙帝“念其於平定‘三藩’時曾有讚理軍務微勞”,而沒有“暴示罪狀”,嚴加懲罰,“是非功過不相掩”,僅是降職使用。
康熙朝前期,在分裂與統一的激烈鬥爭中,以及滿族政治經濟變革的形勢下,明珠參與朝政,協助康熙帝清除鱉拜、平定“三藩”、抗擊沙俄、收複台灣、平定噶爾丹、治理黃河、接受漢族影響建立清朝政治經濟製度,都有利於祖國統一、經濟發展,應予肯定。明珠結黨營私,貪汙賄賂等不法事,都是封建專製下的必然產物。康熙帝對郭琇彈劾明珠諸罪,並未公布於眾,顯然尚有曲全之意,這比索額圖幸運多了。
下場淒慘的權相索額圖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個有本事的君子,得了個好位子,掙了一大份家業,想把它千秋萬代地傳下去。但“五世而斬”,甚或“一世難保”,君子的夢想終會被殘酷的現實所擊碎。
索額圖,姓赫舍裏氏,滿洲正黃旗人,出生年代推算當在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前後,生於盛京(沈陽)。他生活在滿族貴族奪取全國政權,進而統一全國的時期,即為滿族從馬上得天下,轉變為統治天下的時代。
索額圖之父索尼在後金天命年間(公元1616~1626年)為一等侍衛,其後屢立戰功。後金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升任吏部啟心郎。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六月索尼去世,諡文忠。索尼的長子噶布喇任領侍衛內大臣,康熙四年,太皇太後挑其第二個女兒,冊立為皇後。康熙十三年,皇後生皇二子允礽後不久便去世,諡孝誠仁皇後。次年,允礽被立為皇太子。索尼的第五子心裕“尚公主,遭遇之隆,古今罕覯”,先襲一等伯,後又世襲一等公,官至領侍衛內大臣。六子法保襲一等公。索額圖乃索尼第二子,他正是以其皇親國戚的特殊地位而躋身於朝廷。
索額圖初為侍衛,康熙七年,任吏部右侍郎。康熙八年,五月,辭去侍郎職務,任一等侍衛。當時,身為四輔臣之一的鼇拜,廣植黨羽,“文武各官,盡出伊門下”,把他的心腹之人安插在內三院和各部院擔任要職,隨意罷免他不中意的大臣。鼇拜的專權跋扈,引起康熙帝的強烈憤怒,索額圖也十分不滿。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帝“以弈棋故,召索相國額圖入謀畫”,采取突襲的方式,逮捕鼇拜,懲其黨羽,康熙帝始得真正主持朝政。八月,索額圖升任國史院大學士。康熙九年恢複內閣製,索額圖改為保和殿大學士,一直到康熙十九年八月離任。在這10年中,他成為朝廷裏最有權勢的大臣,在平定“三藩之亂”,穩定全國動蕩的局麵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當吳三桂、耿精忠發動叛亂而天下騷動之時,索額圖認為這是因為撤藩激變,請將建議撤藩的人處死,遭到康熙帝斥責。索額圖並未以此懷怨,在平定“三藩”的叛亂中,仍是積極出謀劃策,協助皇帝運籌帷幄。康熙十八年十月,雲貴總督周有德請求在進兵時應該專任一人,康熙認為:周有德好為大言。索額圖說:他在陝西時,也曾條奏“若一路進兵,從之猶可!分道並進,如何可行”?同時,廣西撫巡傅弘烈請求親率兵進剿雲、貴,兵部不準。康熙帝令大臣商討進兵方略。
索額圖認為:“今大兵已經遣發,若又令其前進,多用官兵,必致勞困矣!”同年十二月,傅弘烈為進兵掣肘,請求辭去巡撫職務。康熙帝不同意,索額圖建議說:“前此弘烈奏,俱從其請。今若以言行不相顧,不令進兵,則彼反得借口解釋前非。應仍令照常募兵,向所指之處前進。”以上意見都被康熙帝采納,付諸實行,對平定“三藩”叛亂,具有積極作用。後來,禮親王昭梿在《嘯亭雜錄》中追述說:“索(額圖)相當權時,多謀略,三逆叛時,公料理軍書,調度將帥,皆中肯要。”索額圖在平定叛亂、統一全國的事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當時,武英殿大學士熊賜履與索額圖為莫逆之交。熊賜履為湖北孝感人,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進士,後為康熙朝著名的理學名臣之一。康熙十五年,熊賜履票擬有誤,欲嫁禍同官杜立德,取原草簽,嚼後毀掉,引起糾紛,康熙帝命明珠審理。熊賜履一言不發,索額圖勸說:“這本無大事,就是審賊犯,也畢竟要他自己親供,方可定罪,老先生不言,如何定案。”又說:“老先生不要怕,就是如今吳三桂、耿精忠自己說出真情來降,皇上也隻得歇了,赦了他,何苦不言!”熊賜履窘辱備至,承認錯誤後,被免去大學士職務。
當時,熊賜履在社會上聲望甚高,世人都以為他是被索額圖誣陷。明珠同黨徐乾學對熊賜履說:“熊老師不出,天下何以治之!其去之事,全是椒房(索額圖)害之。”其實不然,熊賜履被免職後,康熙帝詢問可用之人,“索(額圖)必以熊對,熊(賜履)必以索對”。這種親密關係是與他們的共同政治思想聯係在一起的。索額圖熟悉儒家學說,協助皇帝建立起清朝政治經濟製度,俱載於康熙二十六年修《大清會典》中。不僅如此,索額圖受漢族文化熏陶甚深,還是一位鑒別文物的專家。他“好古玩,凡漢唐以來,鼎鑊盤盂,索相見之,無不立辨真贗,無敢欺者”。康熙十八年七月地震,北京官署民房倒塌很多,百姓死傷甚眾。左都禦史魏象樞乘機上奏索額圖“怙權貪縱狀”,請求重譴。康熙帝斥責索額圖說:“今見所行,愈加貪酷,習以為常”,告誡他要痛改前非,否則加以重處。
每逢康熙帝傾聽部院麵奏政事時,索額圖經常首先上奏,陳訴己見,事關用人吏治、出征用兵等大事,多采納其議。康熙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因病不能上朝,便命部院官員,將其奏章俱送內閣大學士索額圖等人核辦。索額圖權勢隆盛,時人注目。
康熙十九年八月,索額圖以病請求解任,蒙皇帝優旨褒稱:“卿輔弼重臣,勤敏練達,自用兵以來,翼讚籌畫,允合機宜。”命在內大臣處上朝,不久授議政大臣。後來康熙帝又說索額圖因貪惡,革退大學士。康熙二十二年三月,他對議政王大臣,列舉索額圖不端行為說:其一,索額圖之弟心裕素行懶惰,屢次空班,皇帝交給索額圖議處,索額圖從輕處置,隻罰俸一年。其二,索額圖之弟法保懶惰,被革去內大臣職務,隨旗行走,但仍不思效力贖罪,在外校射為樂,索額圖未能盡教訓之責。其三,索額圖自恃巨富,日益驕縱。於是朝廷決定:革心裕鑾儀使、佐領,仍襲一等伯,革法保一等公,革索額圖議政大臣、內大臣、太子太傅,仍任佐領。這是索額圖宦海生涯中的最低點。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索額圖複起,任領侍衛內大臣。
康熙二十七年,索額圖奉命擔任清與沙皇俄國談判東北邊界問題的首席代表,並簽訂了第一個中俄條約《尼布楚條約》。早在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沙皇俄國就派瓦西裏·波雅科夫越過外興安嶺,侵入黑龍江流域,其後,又有哈巴羅夫一夥匪徒越過外興安嶺,占領了達斡爾頭人阿爾巴西住地雅克薩,建築城塞,改名為阿爾巴津。他們還陸續沿江竄至黑龍江下遊,到處燒殺淫掠,不斷擴大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平定“三藩”叛亂後,康熙帝便集中力量準備反擊沙俄的侵略。從康熙二十四年到二十五年,清軍發起兩次雅克薩反擊戰,挫敗了沙俄的侵略,收複了雅克薩。沙俄被迫向清政府求和,遣使臣到北京,要求談判。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二十日,在商討與沙俄談判方針時,索額圖提出:“察俄羅斯所據尼布楚,本係我茂明安部遊牧之所,雅克薩係我達呼兒總管倍勒兒故墟,原非羅刹所有,亦非兩界隙地也。”“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屬我地,不可棄之於俄羅斯。”他認為:如果沙俄能歸還逃人,承認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是清朝領土,即“與之畫疆分界,貿易往來。否則,臣當即還,不與彼議和矣”。
康熙帝同意這一談判方針,遂命索額圖、佟國綱出發,前往色冷格,與沙俄使臣費·阿·果羅文談判。六月,索額圖等使臣行至喀爾喀地方,獲悉噶爾丹正在叛亂,侵犯了喀爾喀蒙古,道路被阻,便退回了北京。康熙二十八年四月,經中俄兩國代表重新商定,談判地點改在尼布楚。索額圖等人在出發前向康熙帝奏陳:“尼布潮(楚)、雅克薩既係我屬所居地,臣等請如前議,以尼布潮為界,此內諸地均歸我朝。”康熙帝指示:“爾等初議時,仍當以尼布潮為界。彼使者若懇求尼布潮,可即以額爾古納為界。”康熙帝考慮到,噶爾丹正在進攻喀爾喀,希望盡早與沙俄劃定國界,騰出手來對付噶爾丹,為此做出了重大讓步。
索額圖率領使團啟程前往尼布楚,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六月抵達尼布楚,駐紮在尼布楚河南岸,與尼布楚城相距3裏。七月初五日,中俄兩國代表在尼布楚郊外開始談判,果羅文首先發言,誣蔑中國挑起戰爭,提出“兩國以黑龍江至海為界”的無理要求。索額圖當即予以駁斥:“敖(鄂)嫩河、尼布楚皆為我茂明安等部原來居住之地,雅克薩為我虞人阿爾巴西等居住之地”,俄國人侵入中國領土,並強行占據。俄國應退到色楞格以西,歸還侵占的中國領土。第二天會上,果羅文提議兩國以布列亞河或結雅河為界。索額圖根據出發前康熙帝的指示,與沙俄代表艱苦談判,終於簽訂了以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以及沿大興安嶺為兩國邊界為主要內容的《尼布楚條約》。索額圖忠實地執行了康熙帝的旨意,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兩國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締結的,清朝雖然未能收回茂明安遊牧地,卻阻止了沙俄的進一步侵略,保證了兩國邊境居民的安寧生活,鞏固了北方邊疆。
康熙四十年九月,索額圖以自己年老,奏準退休,離開了朝廷。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康熙帝南巡到德州,皇太子得病,召索額圖至德州侍疾。留居月餘,皇太子病愈,一起回北京。這次康熙帝突然召索額圖到德州的原因,表麵上是令探視皇太子,真實含意卻並非如此。索額圖為皇太子生母孝誠仁皇後的叔父,太子與索額圖關係又很密切。後來康熙帝逐漸對太子行事不滿,索額圖也被牽連在內。先是康熙三十九年即有人告發索額圖,康熙帝沒有處置。傾陷索額圖的人,首先令人注目的是高士奇。高士奇家道貧困,但長於詩文書法,被推薦給索額圖。索額圖常以“椒房之親,且又世貴,侍士大夫向不以禮,況高是其家奴狎友,其召之幕下也,頤指氣使,以奴視之”。以後高士奇被康熙帝破格提拔,高官顯貴,但見索額圖時,“猶長跪啟事,不令其坐。且家人尚稱為高相公,索則直斥其名,有不如意處,則跪之於庭,而醜詆之”。索額圖有時還“切齒大罵,辱及父母妻子”。為此,高士奇懷恨在心,“遂頓忘舊恩,而思剚刃幹其腹中”。康熙四十二年,高士奇隨駕北上,這時他已背叛索額圖,投靠明珠。明珠與索額圖“權勢相侔,互相仇軋”。康熙帝回京後,於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將索額圖處死。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帝對大臣們列舉了皇太子的“種種惡端”,又說:“從前索額圖助伊(皇太子)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允礽(皇太子)欲為索額圖複仇,結成黨羽。”據禮親王昭梿說:索額圖在獄中時,有“客潛入獄饋飲食,及公伏法,客料理喪殮事畢,痛哭而去,不知所終”。索額圖的同黨多被殺、被拘禁、被流放;同祖子孫都被革職,其二子格爾芬、阿爾吉善被處死。康熙帝對索額圖一生所參與的重要軍政大事,除與沙俄在尼布楚的談判外,全麵給予否定,並說“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這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也是極不公正的評價。
功高震主的年羹堯
“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這句話是對年羹堯的最佳寫照。從平民到大將軍,年氏的人生極富戲劇性。曆史上有很多人對“權欲”的饑渴,是那樣的迫不及待,那樣的不顧一切,那樣的不知羞恥,那樣的不擇手段,那樣的心毒手狠,心心所念,就是為了權力。宦海浮沉,不敗的真諦何在?為人臣者有三忌:一是功高震主,二是權大欺主,三是才大壓主。
年羹堯是清代前期著名大將,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出生在漢軍鑲白旗一個官僚家庭裏。其父名年遐齡,精通騎射,清軍入關,隨軍效力,因屢立奇功,授都統職。家有一妻一妾。妻子性情暴躁、凶悍,年遐齡常常為之頭疼,待他納一貧女為側室時,河東獅吼更其厲害。側室懷孕後,恐妻加害,就裝病躲於帳中,年吩咐貼心仆人送飯、照顧。數月後一男孩呱呱墜地,夫人聽說後,搶挾而去,命一老仆扔到河中喂魚。那個老仆不忍心,將那個小孩藏匿起來。那個小孩的母親不久傷心而死。後來年遐齡得知小孩還活著,百般哭求,那悍婦才同意將其帶回家中撫養。這個小孩就是年羹堯。
年羹堯小時候聰穎異常但卻性情頑皮。到了入學的年齡,其父為其和哥哥(異母)請一私墊先生教讀。年羹堯一目十行,記憶不忘。其讀書三年已將《十三經》爛熟於胸,年遐齡對其厚愛有加,讚歎不已。年羹堯便日益藐視私塾先生,常常以疑難的問題相責難,那個教書先生不能回答,隻好氣憤地請辭。如此這樣,有3個老師先後請辭。沒有人敢來授課了,年羹堯就帶領一幫小孩到曠野中嬉戲,堆起石頭做營盤,甩土塊、投石頭,玩得不亦樂乎。年羹堯任指揮,儼然臨敵對壘,步伐整齊,進退有節,看到的人都為之稱奇。
康熙三十九年,21歲的年羹堯考中進士,並被選為庶吉士,這為他以後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後他充任四川、廣東鄉試的考官,慢慢升為內閣學士、授翰林院檢討。年父當時已任湖廣巡撫,家中殷實。但年羹堯不甘心編一輩子史書,他要的是更多的實權。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胤禛晉封為雍親王,並充任鑲黃旗旗主。年羹堯跟隨雍親王,被放到外麵做了一名武官。年羹堯在這幾年立了幾次大功,康熙頗為欣賞,逐步把他提升起來。就在這時,年羹堯的妹妹被選為雍親王的側室福晉,年家因此從下五旗之一的鑲白旗,升入上三旗之一的鑲黃旗。這樣,胤禛與年羹堯既是郎舅,又有從屬關係。胤禛在與諸皇子奪取帝位繼承權的激烈爭鬥中,實力人物年羹堯的支持起了重要作用。
就在這一年,年羹堯奉命出使朝鮮,回國後不久升為四川巡撫。這時年羹堯剛30歲。當然這與他的才能也是分不開的。最突出的還是他的軍事才能,使他在康熙時就嶄露頭角,頗受賞識和重用。康熙五十六年,準噶爾部策反進襲西藏,給清廷帶來威脅。四川是入藏的重要通路之一,更是內地的屏障。為保證大軍入藏的勝利,爭取西陲安定,康熙不得不考慮在四川安排一位具有軍事才能的人。年羹堯正是在這關鍵時刻上了一個奏折,指出了四川各營鎮的弊病,提出了整飭營伍、增設駐防等建議,並稱巡撫無權節製各鎮,要求給以總督銜,表示“一年之後營伍必當改觀”。敢於自請總督銜,這在清代還是罕見的,盡管有貪圖功利之心,但仍不乏毛遂自薦的勇氣。康熙答應了他的請求。年羹堯果然不負厚望,經理四川防務,去援大軍入藏,協助運糧守隘,為西藏的最後平定,立下大功。
康熙六十年,年羹堯入京,被命為兼理四川、陝甘總督,並得到康熙賞賜的弓矢等物。此時,年羹堯已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了。還在年羹堯在翰林院做編修時,他就與落魄潦倒的四阿哥有了切膚之交。四阿哥是康熙諸多皇子中的一個。皇子的身價向來取決於母親,其母生時剛由常在晉為“德貴人”,隻比普通宮女高一級,在眾多後宮妃嬪中,身份低賤。皇子中,胤禛封貝勒後遷出皇宮,孤僻的性格使他更加形單影隻。苦惱之極的四阿哥也隻有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他移情山水,問道寺觀,有時還會幹些不合身份的荒唐事。
八大處是京城有名的景點,也是潑皮無賴作奸犯科之地。這天,涉世不深的四阿哥就在翠微山上了大當,被“放鷹”的訛上了。走投無路之際,年羹堯恰巧路過,用一張銀票為四阿哥解了圍,從此二人即成莫逆。
康熙末年,年羹堯任川陝總督,十四皇子允禵在西北平亂。雍正密令年羹堯牽製允禵,使得重兵在握的允禵無法興風作浪,終於確保雍正順利即位。年羹堯在雍正即位之初對雍正的幫助不可謂不大。
雍正登基後,年羹堯和隆科多兩人可謂是其左右手,加上年羹堯的妹妹是雍正的妃子,因而更增加了一種信任感。雍正即位後,朝局不穩,雍正急需用一些功績來穩固自己的政權,安定民心。因此雍正就把西路軍務糧餉和地方諸事交給年羹堯等掌管。青海羅卜藏丹增蠢蠢欲動,雍正傾盡國力來支持年羹堯剿滅羅卜藏丹增,年羹堯並未讓雍正失望。
年羹堯深通兵法,擅於作戰。在征青海時,有一次,進兵前一日忽而傳令全營將士各帶木板一片稻草一束,軍中均不解其意,次日兵至榻子溝過淤泥深坑之地,年羹堯就命人將束草擲入並鋪上木板,如是行軍無阻。殊不知敵方原以此地為險,沒想到神兵天降,猝不及防,清軍遂破其巢。再如年羹堯征西藏時,一日半夜之間,忽聞一陣疾風從西邊刮來,頃刻就消失了,年羹堯即命一將率領騎兵前往西南密林之中搜索敵人,結果將其全部殲滅。當部下問其故,年羹堯說:“一霎而絕非風也,是飛鳥振羽聲也,夜半而鳥出,必有驚之者,此去西南10裏有叢林密樹,宿鳥必多,意必賊來潛伏,故鳥驚起也。”足見其兵法之靈變。
後來,年羹堯率軍將羅卜藏丹增殺得幹幹淨淨,為雍正向八王爺等人發難加重了一個重要的砝碼。年羹堯也被加封太保、三等公。僅隔6天,又封其為二等公。次年,晉爵一等公。這時的年大將軍已是威震西北,功蓋天下了。
僅僅半年時間,年羹堯就獨攬了西北軍事指揮大權,其官位提升之快,權力膨脹之大,幾乎令所有的王公大臣瞠目結舌。加上年羹堯紮實的文筆功夫、辦事果敢、認真負責,更加得到雍正的重用。許多事是在君臣二人間秘密進行的。
作為新政權的核心人物,年羹堯被視作社稷重臣。雖遠在邊陲,雍正卻讓他參與朝政。在政務活動中,凡軍國大事都要與他磋商,就連官員升遷,雍正也常常征求采納年羹堯的意見。山西巡撫諾岷提出火耗歸公的建議,雍正對年羹堯說:“此事朕不洞切,難定是非,和你商量。你意如何?”律例館修訂律例,雍正閱後發給年羹堯看,要他提出修改意見。在用人和吏治方麵,雍正給予年羹堯極大的權力。在川陝,“文官自督撫以至州縣,武官自提鎮以至千把”,其升遷降革均由年羹堯一人決定。對其他地方官員的使用,雍正也常聽取年羹堯的建議。京口將軍何天培的操守為人,朝中內外論說不一,雍正讓年羹堯就其所知“據實奏來,朕以定去留”。年羹堯密參署直隸巡撫趙之垣庸劣紈絝,雍正遂將趙革職。江西南贛總兵缺出,朝廷擬用宋可進,年羹堯奏稱他不能勝任,請以黃起憲補授,雍正便依從了年羹堯的建言。雍正還多次在其他大臣麵前讚揚年羹堯,要他們向年學習。
雍正對年羹堯寄予厚望,而年羹堯也確實不負“皇恩”,為雍正、為朝廷可謂竭盡全力。雍正初年的一些成就與年羹堯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因此,他受到了任何人都無法相比的恩寵,加官、晉爵、賜第、賞金,接踵而至。就連其家屬、奴仆也共沾聖恩。其父先後加尚書銜、太傅銜,封一等公;其子也得厚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