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博得乾隆皇帝的喜愛,李侍堯使盡了渾身的解數,但隨著置辦貢品種類、批次的增加,他也逐漸地產生貪婪之心,貪贓錢財、截留貢品。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正月,原雲南糧儲道海寧來京陛見,即傳出李侍堯在滇的貪贓劣跡。風聞這些傳言,乾隆皇帝傳諭將海寧交軍機大臣嚴訊。其實,對於海寧的言論,乾隆皇帝是半信半疑的。海寧是前任總督明山之子,他的告發不得不信,況且乾隆對李侍堯借辦貢肥己是有所考慮的;但是李侍堯畢竟是“貢優奇才”,深得皇帝的喜愛。無奈之下,乾隆還是下諭,令和珅等為欽差大臣往雲南查辦。十五日,乾隆皇帝出宮,開始了他的第五次南巡。
正月二十七日,京中戶部尚書英廉也得到查抄李侍堯在京家產的口諭。李侍堯在北京有三所住處,共有房140餘間,其東西兩所為兒子冠軍使毓靈、三等侍衛毓秀所住。毓靈、毓秀正隨同乾隆南巡,隻有家眷留京。中間一所為李侍堯自用,由於家眷都隨李侍堯住在雲南,平常無人,家中事務由家人連國雄等二人照管,此時房屋正翻蓋修理。另一家人正在李侍堯的弟弟、鬆江提督李奉堯處辦事,李侍堯京城住所隻有連國雄一人。最後,搜出現銀5000兩、駁回貢品若幹,以及家具等物。審訊連國雄未有任何結果。
在南巡途中,軍機大臣又傳訊了李奉堯、毓靈和毓秀,三人均表示,李家世受國恩,父子兄弟仰沐聖恩尤無倫比,做事極為小心,李侍堯當無此等事情。如果海寧所告屬實,不但李侍堯罪無可赦,即將我等一並治罪亦屬分所應得。
到二月初十,案件有了重大突破。李侍堯由京回滇的折差劉鳳翼、張曜等人在常德府被截拿,經貴州巡撫李湖嚴訊,二人供稱:上年十一月奉李侍堯之命送銀5200兩並玉器10件回京,且管門家人張永受也托帶7000兩銀子回京。李湖認為張永受作為一個家人,不可能積蓄有如此多的銀兩,其中必有問題。乾隆知道此事後,命和珅等在滇嚴訊張永受,並將其解京。
三月初三,英廉經過嚴訊連國雄等人,將李侍堯托送的5000兩銀及10件玉器並張永受的7000兩銀子等事基本弄清。英廉認為,張永受等人銀兩均是依主之勢勒索詐騙而得,例應盡數入官。英廉又查得,張永受在京以其妻弟名義購置的田產約值萬金有餘,張永受承認這些都是在李侍堯處當差時,收受賄賂所得。
與此同時,二月二十六日,和珅等密提張永受審訊,張永受供出了李侍堯命他收受官員饋送的詳情:
乾隆四十二年,李侍堯調任雲貴總督,當他接見管理樂馬銀廠的通判素爾方阿時,就告訴他:既然你管理銀廠,以後需要幫助我些銀子,每月一二千兩也不多。素爾方阿點頭稱是。乾隆四十三年九月,李侍堯派家人張永受進京修理房屋,素爾方阿聞訊即備銀5000兩奉上。從此李侍堯便一發不可收拾。為修理北京的房屋,李侍堯授意張永受將署中珍珠變賣。說是變賣,實是明詐買珠之人。一顆賣給同知方洛,索銀2000兩;另一顆賣給昆明知縣,索銀3000兩。後來二人知是總督假此勒銀,均將珍珠作為禮物送還李侍堯。李侍堯就是用這種辦法共籌集修房銀23000兩。
李侍堯在雲南時,還把目光盯向雲南錢局。雲南錢局由臬司汪圻經管,有鑄錢爐20座,每年定額鑄銅錢98000餘串,其中94000餘串用來搭放兵餉,5400餘串作為工匠的工食費用和鑄錢的炭火開支,後者被人們例稱外耗錢。這些外耗錢基本上是鑄錢過程中的不合格產品,大都外形殘缺、厚薄不一,按規定應該銷毀重鑄,但用這些殘缺的銅錢作外耗錢,每月可以多餘銅錢三四十串,應付一般性開支足夠了。對於外耗錢,雖然違例,但隻要總督不追究就沒有什麼問題。李侍堯上任後,對錢局鑄錢之事顯得特別關心,並多次刁難汪圻。汪圻知道其中原因,便備置3柄金如意送上,但李侍堯並不滿意,讓張永受傳下話來說,每年必須奉上例銀5000兩。為了表示對汪圻的不滿,李侍堯還當麵將汪圻送的金如意擲還。當李侍堯準備到蘇州置辦貢品時,李侍堯將此事通報同僚,汪圻首先領會,立即將3柄金如意變賣,湊銀5000兩送上。其他官員也不敢怠慢,素爾方阿送銀3000兩,臨安府知府送銀2000兩,署東川府知府送銀4000兩,道員莊肇奎送銀2000兩。
三月初七,和珅等查審李侍堯,李侍堯對張永受所供各情供認不諱,當即革職拿問,解京質審。
李侍堯所有資財被查抄,查抄出的物品共有901項:各類珍珠10項,共2000餘顆;金器13項,重5463餘兩,其中僅金如意就有24柄;朝珠600餘盤;洋貨44項,包括洋鍾、洋表、洋水法人物箱、玉器等共1000餘件。另外,還有各類名人手卷、畫軸、墨跡200餘軸、冊。李侍堯在京房產中的一所143間房屋查抄入官,賞給和珅。與李侍堯貪汙有牽連的官員也一並受到查辦。
四月初三,和珅等以侵盜錢糧1000兩以上即判斬監候的慣例,擬判李侍堯為斬監候。乾隆帝要大學士九卿核議具奏。大學士九卿最後核議結果為:李侍堯身為總督不思潔己奉公,在任內營私舞弊,任意貪婪,種種劣跡是為臣僚所公駭憤,僅照侵盜錢糧1000兩以上斬監候例擬斬監候,如此判罪刑不準,應比照監候從重正法。
對於李侍堯的處理,乾隆皇帝內心是非常矛盾的。嚴辦吧,李侍堯在總督中最為出色,並且他的貪贓大多與辦貢有關,並不是完全肥私;輕辦,督府貪婪之風日盛,吏治腐敗,乾隆皇帝又確實想以此案製止貪婪日盛的勢頭。左右為難之下,乾隆決定由各省督撫大臣議論處理辦法,這在乾隆的一生中是唯一一次用督撫大臣議定的辦法來決定封疆大臣的命運。在乾隆命令各總督議定的上諭中,先將李侍堯的功勞列舉一番,再將李侍堯的貪汙情節敘述一遍,用意十分明顯。
上諭發出後,有的大臣認為應從重嚴辦,有的則首尾兩端,一會兒為李侍堯求情,一會兒又要求處死李侍堯。隻有安徽巡撫閔鶚元真正揣摩到皇帝的用意,他直抒己見,說到了乾隆帝的心裏去了。閔鶚元認為,李侍堯曆任封疆,其辦事之勤幹為中外所推服。對於自己的錯誤,庸碌者以善於掩蓋而幸逃法網,勤能者以猝經敗露而不待時。李侍堯屬於後者,其情似有可憫。根據清代“八議”的規定,李侍堯符合議勤、議能的條件,功過相抵,可否稍寬一線,不立予處決。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十月初三,乾隆以閔鶚元的意見下諭,將李侍堯定為斬監候,秋後處決。這樣,李侍堯就保住了性命。
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大貪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個貪官“集大成者”,他身居高位,深受皇恩,貪汙受賄手法觸目驚心,聚財富可敵國,連皇帝也不及他富有,他的家產比泱泱大清王朝10年的財政總收入還要多,他的寶藏連皇家都在其下,可以說他的貪汙行為和貪汙數量都空前絕後,堪稱中國第一貪。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和珅。
和珅,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出生於北京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受家庭環境條件的影響熏陶,他內心不可避免地刻下了金錢和權力的烙印。
和珅的先世噶哈察鸞,在清朝初年就投到努爾哈赤的麾下,隨軍征戰,家族曆代直到和珅的高祖尼牙哈都立過戰功。和珅的父親常保授一等雲騎尉爵位。和珅在19歲時,承襲了一個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
乾隆中葉時,和珅被父親送進清廷內務府主辦的鹹安宮官學讀書。這是一所專門培養八旗子弟的學校,教學設施等各方麵條件都很優越,學生主要學習滿、漢文翻譯。和珅在這所學校裏讀了10年書,粗通四書五經。學生時代和珅就表現出生性乖巧,見機行事,能說會道,有些小聰明,他又在名師的指導下學會了詩詞歌賦,這對他以後在仕途的發展起到不小的作用。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年方20歲的和珅,風華正茂,一表人才,被刑部尚書兼戶部侍郎、正黃旗滿洲都統英廉看中了,遂把最嬌愛的孫女嫁給了他。有了這樣一座大靠山,和珅自然是“春風得意馬蹄疾”。
不久,和珅在英廉的推薦下,被選充拜唐珂(滿語,意為執事人),在乾隆皇帝的鑾儀衛裏當差。這差事雖然地位不是很高,但能接近皇帝,一旦得到垂青,即可飛黃騰達。
一日,乾隆帝突然要出行,倉促間黃龍傘卻找不到了。皇帝有些生氣,借用《論語》上的一句話問道:“是誰之過歟?”在場的鑾儀衛麵麵相覷,不知如何回答。這時,和珅應聲用《四書》上的一句話變通應答:“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乾隆帝循聲看去,覺得和珅儀表堂堂,出語不凡,且聲音洪亮,不覺有些讚賞,對身邊隨行人員說:“若輩之中,安得有此解人。”一路上皇帝問和珅一些四書五經上的問題,和珅對答得不錯。乾隆對他另眼相看,很是欣賞。
巧言令色、世故圓滑的和珅,鞍前馬後的竭盡全力為皇帝效勞,逐漸博得乾隆帝的喜歡和信用,很快當了皇帝儀仗隊的總管。隨後又升為禦前侍衛兼副都統,宮中的一些瑣碎事務,都交由他管理。
和珅升為禦前侍衛之後,常常隨侍在皇帝身邊,因而對皇帝的生活習慣、性格、脾氣、心理、好惡等等,了解得十分清楚。由於他善於揣摩、逢迎,日益得到皇帝寵信,飛黃騰達,青雲直上,累進官階,事管得越來越多,官做得越來越大。到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和珅已升為禦前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稍後,又授予步軍統領,充崇文門稅務監督,總理行營事務。和珅成為朝廷賞戴一品朝冠的顯赫人物,進入了乾隆的權力中心。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和珅被皇帝派往雲南省,負責查辦雲貴總督李侍堯貪汙一案。和珅在辦案的過程中,工於心計,精明強幹,不僅查清了李侍堯貪贓枉法的事實,而且還順藤摸瓜查出雲南省吏治混亂、各州縣財政虧空嚴重等一係列重大問題。這深得乾隆帝的讚賞,和珅尚在返回北京的路上,乾隆又任命他為戶部尚書、議政大臣。
和珅回到北京,向皇帝細述雲南狀況,提出了一些積極的治理辦法,乾隆帝極為滿意,再次晉升他為禦前大臣兼鑲藍旗滿洲都統。乾隆帝意猶不足,愛屋及烏,將和珅尚未成年的兒子賜名豐紳殷德(“豐紳”為滿語“福澤”之意),招為年齡最小的小公主固倫和孝公主的駙馬。
和珅從一個小小的校尉,僅用十多年時間,就躍居與宰相一般的高位,成為皇親國戚,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仕途奇跡。
和珅官居高位,又是皇親國戚,身價百倍,無人可比,威風凜凜。他有恃無恐,開始飛揚跋扈,橫行無忌。當年十月,他旋任“四庫全書”館正總裁兼辦理藩院尚書事。十一月,兼任代理兵部尚書,十二月,乾隆帝又委命他管理戶部三庫(銀庫、緞匹庫、顏料庫),權力越來越大。
和珅身兼數職,有如宰相權勢,在朝廷上和同僚中可以說是榮盛至極,權勢熏天。和珅用他手中越來越大的軍、政、財、文等大權,欺上瞞下,為非作歹,貪贓枉法,盜竊國庫,幹起禍國殃民的勾當。
和珅是個貪婪之徒,從他步入仕途之時就開始聚斂財富。
隨著地位的不斷提高,他貪婪的胃口越來越大,直至發展到為所欲為,毫無止境。在他的影響帶動下,乾隆時期貪汙受賄之風盛極一時。
和珅長期擔任軍機大臣,又兼任崇文門稅務監督,管理戶部三庫,及任戶部尚書、兵部尚書等官職,這些都是肥得流油的衙門。崇文門稅務,是清政府的一個重要財源,和珅擔任稅務監督8年,有無數財富流入了他的腰包。戶部主管財務,兵部負責軍需供應,和珅一手遮天,大權獨攬,大肆貪汙,有無數財富進入了他的私囊。
和珅得意忘形,貪婪之心大可吞天,各地以至外國送給朝廷和皇帝的貢品,他都敢竊為己有。一次,和孝公主的異母兄弟七阿哥,不慎打破了乾隆帝喜愛的一個碧玉盤。七阿哥怕父皇怪罪,請和珅幫忙。和珅先是推諉不管,後來七阿哥送了他一串碩大的朝珠。和珅看了很滿意,這才把家藏的一個十分相似的碧玉盤拿給他,讓他趁皇帝不注意換上。這個碧玉盤要比七阿哥打破的那個好上許多倍,所以,七阿哥拿到碧玉盤後感慨地說:和府要比皇家富多了。
和珅利用職權大肆貪汙,在查案辦案的過程中,收受的賄賂數不勝數。各省的金庫漸斬變空了,和珅家的金庫卻蓋了一座又一座,可金銀珠寶多得還是盛不下。
和珅家中各種珍奇異寶數不勝數,家奴們已不把一般金銀放在眼裏。有一次,陝西撫台派員押送20萬兩銀子,送到和珅的府第。和珅府上的內監問:“是哪一檔貨色?”護送人回答:“是足色的紋銀。”內監連看都不看一眼,說:“像這樣一些粗貨往哪裏放!”隻好讓人收入外庫。和府金銀多得放不下,他們隻願收那些價值千金的珍珠細軟。
乾隆帝執政時間很長,晚年怠於政事,連年用兵,大興土木,大搞巡遊,每年開支超過億萬之巨,這些事情他都委任和珅來籌辦。和珅就假公濟私,中飽私囊。他利用手中大權,大量向地方總督、巡撫、藩司、道台等索取錢財。這些官員都怕他借故陷害,為了頭上烏紗帽的安全,甚至還有人想借此巴結和珅,就轉而向下級和地方敲詐勒索,索要財物。這樣上行下效,層層勒逼,形成了貪汙受賄的惡性循環,一時官吏貪汙盛行。
另外,和珅還獨攬軍機處大權,他行文各省,要求凡是給皇帝的奏折,都要先向軍機處提交副本。這樣,各地大員向皇帝直接奏事的權利,就這樣被和珅給剝奪了。他們不得不對和珅俯首帖耳,惟命是從。和珅在兵部核算軍費報銷時,如不向他賄賂,他就借故不予報銷,弄得各級將領也不得不克扣軍餉,用以行賄中飽,致使軍政貪汙之風日甚一日。
和珅索賄受賄的膽量很大,數量駭人聽聞,僅是兩淮鹽政政瑞一人,先後就送給和珅賄賂40萬兩銀子。各地督撫進獻給皇帝的貢物,乾隆帝僅能收到十分之一二,其餘全被和珅吞入私囊,所以他家的大珠、手串、寶石比皇宮裏的還要個頭大、質量好、數量多。
和珅把他搜刮來的錢財,大肆揮霍浪費,過著極其豪華糜爛的生活。從後來清查他的家產賬單上看,單就衣服一項,就有貂皮、狐皮幾千張,其他皮毛不計其數;另有綢緞庫2間;各種服裝5300多件。“男人俱是輕裘,女人俱是錦繡”,豪華奢侈。
和珅有三處美麗的花園。其中淑春園美輪美奐,最為豪華,裝飾如皇宮。淑春園是在乾隆初年修建的,位於北京西北角海澱一帶。到了乾隆晚年,和珅權傾朝野,富可敵國,又對淑春園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改造。他掘地為湖泊,疊石成山林,修建成一座山水相間、樓閣如雲、雕梁畫棟、嘉樹奇卉、風景秀美的園林。內部建築仿照圓明園的布局,園內遍布名花異草,房屋式樣仿照大內寧壽宮的建築,富麗堂皇,雍容華貴。修築淑春園所花費的人力物力是相當驚人的,僅園內一座太湖石,就花費了數千金才從南方運來,以致後人發出“曾移奇石等黃金”的感慨。
和珅既貪財又好色,擁有許許多多的姬妾,到底有多少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有一次大的慶典活動,和珅僅僅為妻妾們買鮮花就用了數萬錢。在眾多妻妾中,和珅最寵愛的有兩個,一個叫長二姑,一個叫吳憐卿。和珅為了討好吳憐卿,專門給她建了一座小樓,起名為迷樓。後來和珅被抄家時,吳憐卿看到已是家破財盡,於是上吊自殺。
和珅盤剝的手段很多,家中使用了大量的家奴和婢女,並且利用職權,大量使用公役人員。僅步軍統領巡捕營在和珅家幹活的就有1000多人。和珅的一些奴才們也狗仗人勢,和主子一樣欺壓百姓,結交權貴,斂財納賄,揮霍無度。和府管家呼十圖,時稱內劉,在和珅垮台後,抄沒家產時內劉家資也有十多萬金。
和府大總管劉全,仗著主人的權勢,家中造房100多間,抄沒家產時家中有20多萬金。許多王公大臣也沒有劉全家宅富闊。劉全蓋起的房子,金碧輝煌,勝似皇宮,被禦史曹錫寶參奏。和珅對此恨之入骨,連夜派人通知劉全,全部拆毀重蓋,當欽差大臣查看現場時,劉全以無罪免審,而禦史曹錫寶卻因誣告罪而被罷官。
和珅對這種花天酒地的生活並不滿足,他雖然享盡了人間榮華富貴,但畢竟是臣子,與宮廷生活相比還有不夠氣派的地方。為了滿足私欲,每至深夜,和珅就在燈下穿戴上皇帝的服裝,把竊來的朝珠掛在脖子上,對著鏡子,來回踱步,直到過足了皇帝癮,才很不情願地脫下來。
和珅在冀州城外,選了一大片地,為自己建造墳墓。墓修得如皇陵一般,人們稱之為“和陵”。可笑的是,和珅死後沒有享受到,白費了一番苦心。
和珅長年橫行霸道,貪贓枉法,搜刮民財,暴斂財富,早就引起朝廷許多正直官員的強烈不滿。但由於乾隆帝對他寵愛有加,一味庇護,使眾人有所顧忌。再加上和珅紅極一時,官居高位,黨羽遍布,一旦發現誰對他不滿,就橫加打擊,輕者丟官,重者有生命危險,簡直就是和珅的一統天下。人們如履薄冰,敢怒不敢言,凡涉及和珅的事,都諱莫如深。
乾隆帝85歲時,為帝已60年。他按照即位時的誓言,自己在位決不超過爺爺康熙帝61年之限,決定退位,傳位於第15子、36歲的顒琰。乾隆帝隻是將此想法告訴了和珅一人。和珅聽罷喜上眉梢,為爭新寵,他不惜泄露機密,派人給顒琰送去一柄象征吉祥、喜慶的金玉如意,暗示天大的喜事就要降臨,想通過泄密來取悅於新帝,以表示自己有擁戴之功。和珅此舉無用,因為顒琰從內心裏一直厭惡和珅,隻是隱忍不發。
乾隆死後,嘉慶帝開始親政,和珅的末日終於來臨了。
早在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嘉慶帝初即位,就對和珅的貪婪麵目看得清清楚楚,隻是礙著老皇帝的麵子,沒有動手,並且在表麵上繼續寵信和珅,還晉封他為公爵,表示尊重老臣,使和珅沒有絲毫察覺。當乾隆帝一死,他很快就向罪惡累累的和珅開刀,決意要懲罰他。
嘉慶帝首先向全國發出一道諭旨,對將帥懈怠、軍事連連失利及官場中的種種惡習深表不滿,要求各級將吏振作精神,整頓綱紀,並下令內外大臣指責朝政弊端,檢舉大臣不法行為。
在嘉慶皇帝的詔示下,嘉慶四年正月初五,江南道監察禦史廣興、兵部給事中廣泰、吏部給事中王念孫、禦史胡季堂等人,立即上疏劾奏和珅弄權舞弊等種種罪行。嘉慶皇帝借水行船,初八日即傳旨,將和珅革職下獄,指派王公大臣聯席審訊,並抄了和珅的家產。
正月十七日,嘉慶帝宣布查抄清單,查出沒收和珅家產109號、83號還沒估價,單就已估價的26號,即合銀22400萬兩。天下皆驚!查抄的東西中,除金、銀、玉等大型器物幾百件之外,還有金銀元寶各1000個,生沙金200餘萬兩,赤金480萬兩,白銀940萬兩,洋錢58000元,銀號42座,當鋪75座,古玩鋪15座,所占地畝8000餘頃。
和珅家產中無奇不有,總數簡直無法計算,直到後來梁啟超做了一個統計分析,才得出結論:和珅全部家產折合白銀8億兩之巨,比清王朝10年的總收入還要多。
和珅通過各種卑鄙手段,所貪汙和搜刮來的財富,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當時,清政府的年收入為7000萬兩銀子。當時清朝的一品大員,正式年俸隻不過白銀300多兩,祿米100餘石,僅此而已。和珅當政20年,其財產竟超過國家20年收入總和的一半以上,這真是太令人驚奇。
清廷沒收了和珅這筆巨財,隻有少部分劃到戶部,絕大多數都撥歸內務府,由宮廷享用了。所以,當時社會上流傳著“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民謠。
天下第一廉吏於成龍
清朝之腐敗,也並非沒有清官,但像於成龍這樣的清官少。不過像於成龍這樣的清官,也能坐到督撫的高位,實在是一個奇跡。但是,這個“天下第一廉吏”的確不那麼好當,那意味著更多的付出和同儕的排擠。
康熙皇帝很注重培養清官,獎勵清官,並把清廉作為選官的第一標準,為圖以廉吏事跡激勵百官,澄清吏治。康熙年間最著名的清官就是於成龍。
於成龍,山西永寧人,順治年間就當了廣西羅城知縣,這時他已經45歲了。臨行,他對朋友說:“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而已。”羅城地處深山,縣衙設在叢林之內,每天問民疾苦。任內他“潔己愛民,建學宮,創養濟院”。康熙六年,升為四川合州知州。十三年二月,擢任武昌知府,後任黃州府知府。吳三桂軍占踞湖南時,煽動湖北數縣叛亂響應。於成龍曾往麻城“單身入賊寨,諭脅從者免罪,賊眾遂降”;當時叛軍號稱十萬,清朝的援軍都去了湖南,有人主張退保麻城。於成龍因為黃州是關鍵之地“誓死不降,親冒矢石,率眾拚殺,剿撫兼施,瓦解叛軍”24天後,平定黃州,從而全力支援了荊州大軍。十四年秋天,黃州,於成龍大災“大施賑濟,全活數萬人”,受到人民的愛戴。後來升任福建按察使。赴按察使任時,數萬百姓哭聲如江潮。他在按察使任內,廉潔奉公,升布政使。十九年,遷直隸巡撫。上任支持廉潔官吏,劾奏貪黷縣令。康熙得知,於十年二月初五在懋勤殿親自召見他,表彰於成龍清官第一,殊屬難得。勉勵他要保持節操,並賜他禦製詩等,嘉其廉能。於成龍提出蠲免錢糧要求,康熙無不應允,意在支持。同年為江南江西總督。
於成龍感激皇帝知遇之恩,非常勤奮,剔除積弊,治事每“至風改操”。微服私訪,考察官吏,了解民情。史載他好微行私訪,罪犯生怕碰到他。除了治吏地方以外,於成龍生活也很簡樸。每天吃粗米、蔬菜,民間稱為於青菜。遇到荒年,就用屑糠雜米為粥,不僅自己食用,還用以待客(屬吏)。有人上書誣告他,但康熙特詔留任。二十三年,兼管江蘇、安徽兩巡撫事。四月十八日,於成龍去世。將軍等大僚看他遺物,“惟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二”,康熙聞訊,感慨非常,說:“於成龍因在直隸居官甚好,特簡任江南總督。聞補授後,成龍居官不及前任,巒行。至病故後,始知居官廉潔,甚為百姓所稱。或成龍梗直,與之不合者挾仇讒害,造作屬下欺罔等語”。康熙還稱於成龍為“天下廉吏第一”,加贈太子太傅,諡清端,讓他的一個孩子進了國子監,還親自為他寫了“高行清粹”四字。
由於康熙皇帝獎勵清官,為官吏樹立榜樣,扶正抑邪,官吏走正道,因此清官不斷湧現。
幾年之後,康熙又發現了一個叫於成龍的人。稱為小於成龍,此人字振甲,漢軍鑲黃旗人。康熙七年,任直隸縣翌年,署灤州知府。十八年,升通州知州。他並無什麼著名事跡。但老於成龍細心察吏,覺得這個人可以,就上書推薦他。不久,康熙任命小於成龍為江寧知府。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南巡至江寧,證實小於成龍廉潔,特地予以嘉獎,賜軸,傳諭小於成龍:“人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終毋有改操,務效前總督於成龍,正直潔清,乃朕之意。”當月超升其為安徽按察使。十二月返京見小於成龍的父親、原任參領於得水,賜貂裘,稱讚他教子有方,令繼續勉勵兒子“殫心竭力,始終如一”。並指出漢軍當官的人不像以前了,去外麵當官的時候帶過多的仆人,擾民生事,不遵法度,以此告誡小於成龍要始終如一。
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小於成龍又升為直隸巡撫。在辭行時,康熙問:“直隸是靠近京師的重地。應該以何事作為當務之急呢?”小於成龍答:“奸惡之徒倚仗八旗名目窩藏匪類,管理的官員心裏明白卻不加追究。要是我上任後還有這樣的人,就依法治理。”這句話說中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康熙非常滿意。小於成龍確實有所作為,上任後,發現捉拿盜賊的關鍵在於推行保甲法。就連上奏章,康熙同意了他的意見。二十六年,康熙因為於成龍廉能稱職,誠心愛民,潔然自守,本旗衛門上也不去巴結,特意下旨嘉獎,加太子少保,並賜馬、銀兩等。後升至河道總督,廉能始終如一。病死之後,康熙賜祭葬,諡襄勤。
“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
能被康熙皇帝親書“天下第一清官”,這是多大的榮耀,也說明了張伯行的清正是在當時確實得到了公認。在貪汙成風的清朝官場上,保持清白是一件艱難的事情,需要道德的力量,勇氣的力量,抵擋任何艱難困苦的毅力的力量為後盾。
張伯行,字孝先,號怒齋,晚年更號敬庵,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縣)人。他於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中進士,接著被任命為內閣中書。在此後的近40年宦海生涯中,曾先後擔任過山東濟寧道、江蘇按察使、福建巡撫、江蘇巡撫、戶部右侍郎、倉場總督和會試總裁等職。無論在哪兒,他都“力求有益於民生國計”,“貽千百世生民之福”,並做出了顯著成績。因此,素以居官清正而名揚朝野,被皇帝和百姓共同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張伯行被任命為山東濟寧道。當時,濟寧一帶正鬧饑荒,百姓背井離鄉,四處乞討,苦不堪言。張伯行在上任途中看到這番情景,心裏很不是滋味。他讓侍從將自己隨身所帶的錢物,不時地施舍給最困難的人。到任後,又立即下令開倉,賑濟災民。據史載,當時僅汶上、陽穀二縣,就發放救濟糧兩萬多石。他還讓親屬從自己老家運來一些錢米,製作一些棉衣,送給那些饑寒交迫的災民。但是,藩司卻控告他擅動倉穀,理當撤職;他毫不悔恨,並堅信“倉穀為輕,民為重”,與之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結果,朝廷核查後,並沒給他任何處分。
張伯行升任福建巡撫後,除了繼續關心民間疾苦,還虛心延訪地方利弊,樹立好的社會風尚。當他得知當地百姓視瘟神為“五帝”,並為之遍修廟宇,“禱祀晝夜不絕”時,立即下令將所有的瘟神塑像毀掉,還將祠廟改為義塾,供貧苦人家的孩子在裏麵念書。
張伯行任江蘇按察使期間,揚州曾有6名秀才賞花吟詩,詩中出現了諷刺昏庸官吏的句子。揚州知府自認為寫的是他,便忌恨在心,命人將那六位秀才告到了巡撫處。巡撫出於官官相護,決定革去六秀才的功名。張伯行得知此事,馬上了解有關情況,極力為六秀才辯解,終於使他們保住功名。
張伯行就任江蘇巡撫的第三年(公元1711年)秋,發生了震驚朝野的江蘇鄉試舞弊案:由於兩江總督噶禮受賄五十萬兩白銀,致使“平日不通文理”的兩個人中了舉,而真正的才子們卻名落孫山。蘇州數百名舉子一氣之下,將貢院門口匾額上的“貢院”二字改成了“賣完”;又把財神廟裏的財神像抬入學宮,放在孔夫子聖像對麵,以諷刺這次鄉試為“惟財是舉”。
張伯行迅速了解了有關情況,寫上奏報給了康熙帝。康熙帝十分重視,即派戶部尚書張鵬翮和侍郎赫壽會同噶禮、張伯行和安徽巡撫梁世勳共審此案。在審理過程中,一涉及噶禮時便進行不下去。張鵬翮、赫壽二人還想放過噶禮,而單單處理其他人。張伯行異常氣憤,不顧一切地上疏彈劾噶禮,並要求停止會審,將噶禮革去官職,交大理寺審查。
萬萬沒有料到的是,張伯行的上疏還沒送到朝廷,竟被噶禮以重金買了回來,緊接著他反咬一口,七拚八湊地捏造了張伯行七大罪狀,告到了康熙帝那兒。康熙帝令人審訊,人人懼怕噶禮權勢,無不曲意阿附噶禮,從而使案情趨於複雜。康熙帝出於多種原因,遂將張伯行和噶禮一並解職,同受審查。
然而,主審官們上奏的案審結果是:噶禮無罪,張伯行純屬誣告!幸虧康熙帝是位明智的君主,及時地駁回了他們的“妄議”,並表示:“朕自幼讀書,研究性理,如此清官,不為保全,則讀書數十年何益?而凡為清官者,何所賴以自安?”那些主審官們這才轉過舵來,擬恢複張伯行原職,罷黜噶禮。康熙聞奏,立即允準。
當張伯行和噶禮一起被解職時,揚州百姓主動罷市,數千人圍著他所居住的公館痛哭失聲。第二天,又有一些人拿著水果蔬菜獻給他並哭著說:“大人在任,隻飲江南一杯水;大人要走了,請收下我們的一點心意。”張伯行無奈,隻好收下了一塊豆腐和一束蔬菜。
當康熙帝宣布張伯行繼續留任的消息傳到江南,江蘇百姓歡聲雷動,家家都在大門旁貼了一條紅幅,上寫:“天子聖明,還我天下第一清官!”士民還扶老攜幼,一齊湧向圓妙觀,焚香結彩,拜謝皇恩。與此同時,福建省的老百姓也“皆奔號呼籲”,以示慶祝。而那些身在京師的江南人,則主動集合,多達萬人。他們拿著香,雙膝跪地,啟奏上蒼:寧願減去自己一年的陽壽,也祝願明君康熙帝長壽萬萬年,以表達由衷的感激之意!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張伯行病逝,享年75歲。雍正帝鑒於他為官清正、恪勤供職,特贈他太子太保,諡號“清恪”。福建、江蘇、山東的老百姓,還都為他立祠祭祀,並譽之為“天下第一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