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犯錯誤對榮祿來說是交了學費。此後,榮祿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重新向上層核心圈靠攏。甲午戰爭這年,恭親王奕辦軍務,榮祿借進京為慈禧祝壽的機會抱上了恭親王的粗腿,深得奕賞識,沒過多久便被提拔為工部尚書。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曆練,榮祿在政治上比以前成熟多了,不僅不再貪蠅頭小利,還懂得用銀子去砸人。他悟透了一個道理:在官場上,你砸出去的銀子越多,收獲就越大。
慈禧身邊的當紅太監李蓮英是榮祿砸銀子的重點目標之一。通過李蓮英的關係,榮祿再一次接近了慈禧,並且重新贏得了慈禧的好感。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了這麼一件事:榮祿回到北京的第二年,接到個差使,奉命複查慈禧陵寢工程的損毀情況。這項工程先前曾有大臣核查過,報稱修繕費需要30萬銀子。工程原是由醇親王奕譞生前監工督辦的,這位大臣不便低估工程的質量,所以損毀情形也報得不太重。榮祿接手後,把損毀程度大大地誇張一番,修繕費報了150萬兩銀子。榮祿到底是官場高手,他從蛛絲馬跡中揣摩出慈禧懷疑醇親王的心事,報出150萬兩銀子的修繕費,等於是說陵寢工程質量不高,向素來以忠誠著稱的醇親王射了一支暗箭,至少在慈禧心裏頭,對醇親王的信任打了折扣;另外,將修繕費報高,也可以撫慰慈禧那顆孤傲的心。果然,榮祿此舉甚討慈禧歡心,她將先前核查的那個大臣臭罵了一頓,對榮祿卻更加賞識。
榮祿真正得寵是在戊戌政變之後。帝後兩黨的生死之爭,他堅定不移地站到了慈禧一邊。當時榮祿的身份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是清廷的實權派人物,有他保駕護航,慈禧方能安全渡過難關。當清廷這艘眼看快要沉沒的船再一次駕過暗礁密布的危險區域時,慈禧回首剛過去的那場驚濤駭浪,對榮祿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庚子年,對方興未艾的義和團是剿是撫,是擺在慈禧麵前的一道難題。載漪、剛毅等一幫頑固派主張“撫”,先利用義和團將幹涉皇位廢立的洋人趕出去再說: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內閣學士聯元等則主張“剿”,認為利用義和團去反對洋人必定大禍臨頭。慈禧正在舉棋不定時,一份未經甄別的緊急情報讓慈禧下了決心,這個情報把洋人在各地的暴行解釋為逼慈禧歸政於光緒。慈禧大怒,立即下詔“宣撫”義和團,下令清軍進攻東交民巷的外國大使館。為了表示決心,慈禧將主“剿”的徐用儀、立山、聯元等人砍了頭。後來,清軍攻打東交民巷失敗,大沽炮台和天津城先後失守,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帶著兩宮人馬狼狽逃到西安避禍,為了表示對洋人的“友善”,慈禧又下令殺了原來主“撫”的載漪、剛毅等一批大臣。
在這場荒唐的政治遊戲中,榮祿扮演了一個老滑頭的角色,充分展示了他會做官的技巧。他的外孫溥儀評價這場政治遊戲時說:“在這一場翻雲覆雨中,榮祿盡可能不使自己卷入漩渦。他順從地看慈禧的眼色行事,不忤逆慈禧的意思,同時,他也給慈禧準備著‘後路’。他承旨調遣軍隊進攻東交民巷外國兵營,卻又不給軍隊發炮彈,而且暗地還給外國兵營送水果,表示慰問。”“注釋5”
在後來與洋人的談判中,榮祿隻掌握一條原則:隻要不追究慈禧的責任,不讓慈禧歸政,一切條件均可答應。就這樣,簽訂了賠款近十億兩銀子、讓外國軍隊進駐北京城的《辛醜條約》。據《清史稿》載,榮祿辦了這件事,到了西安,“寵禮有加,賞穿黃馬褂、雙眼花翎、紫貂,隨扈還京,加太子太保,轉文華殿大學士”。
縱觀榮祿的一生,是效忠清王朝的一生,更準確地說,是效忠於慈禧的一生。他擺好了自己的位置,於兩度沉淪後重新崛起,並在風雲多變的晚清政壇中立於不敗之地。
“注釋1”①德齡:《禦苑蘭馨記》;見容齡等著:《慈禧與我》,第57頁。
“注釋2”①溥儀:《我的前半生》,第9頁。
“注釋3”②使用火器的皇家軍隊。
“注釋4”③翼長、總兵都是清朝武官,翼長為正三品,總兵為正二品。
“注釋5”①溥儀:《我的前半生》,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