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大將南征膽氣豪(19)(2 / 3)

黃維兵團被殲後,被解放軍重重包圍在陳官莊地區的杜聿明集團,陷入絕境。在此情況下,解放軍完全可以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一舉全殲包圍之敵。就在這時,西柏坡中共統率部發來了毛澤東對杜聿明集團“暫緩攻擊,轉入戰場休整”的指示。毛主席的指示是根據全國的戰爭局勢提出來的。當時,在華東、中原戰場上,蔣介石的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已被全殲,杜聿明集團又被我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孤立無援,已成甕中之鱉。在華北戰場上,平津戰役已經開始。東北野戰軍在勝利完成解放東北全境的任務後,迅速揮師入關,與人民解放軍華北部隊合力圍殲華北的國民黨軍隊。而在華北的60多萬國民黨軍隊,為人民解放軍在東北的勝利所震驚,正趕忙收縮兵力,企圖海運南逃或西竄綏遠。此時蔣介石對華北方麵的敵軍,也打算“俾萬不得已時撤回江南”,派船接運。

正當蔣介石舉棋不定,還沒作出最後決策,華北的敵人準備南撤而沒撤走的時候,毛澤東於12月16日對淮海前線總前委作了如下的指示:“從即日起,兩個星期內對包圍的杜聿明匪部不作最後殲滅之部署,以便蔣介石在華北戰場不能立即下決心海運平津之敵南逃。”

毛主席的這條“緩兵之計”,就是要淮海前線解放軍總部,對已被圍的杜聿明所部,實行政治勸降,不作軍事總攻,在淮海戰場造成一種緩和的態勢,使蔣介石產生解放軍隻能包圍而不能吃掉杜聿明的錯覺,從而對於北平、天津北線60萬蔣傅軍的南撤,就下不了決心,使其猶豫不決,以便東北解放軍利用這一段時間,出敵不意,入關占領塘沽和新保安,切斷華北傅作義軍隊的東西逃路,完成了對華北蔣傅軍的戰略包圍。到了那個時候,不但蔣軍南線淮海戰場杜聿明所部無法逃脫,就是北線華北傅作義指揮下的60萬大軍也無法逃脫包圍。這樣,從南線徐蚌戰場到北線平津戰場,蔣介石前後就有總共130餘萬軍隊,處在解放軍南北兩線230多萬大軍的包圍之中,不投降就將全部被殲滅。到了這一點,蔣介石從兩年前發動的反人民的全國反革命戰爭,就完全地輸了。

毛主席讓蔣介石吃了定心丸,果然不出所料,蔣介石在淮海前線解放軍停止攻擊杜聿明的20天中,猶豫不決,沒有把華北數十萬蔣軍從塘沽撤到上海。當東北解放軍百萬大軍入關,控製塘沽和新保安時,蔣、傅60萬軍隊再想從東西兩頭撤逃,已經來不及了。就在毛澤東給總前委發出指示的第二天,12月17日,他又給淮海前線司令部寫了一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淮海前線總前委,當即把毛主席寫的這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通過解放軍前沿陣地向被圍的杜聿明所部官兵廣播,同時在各個陣地前沿普遍開展火線勸降工作。在解放軍的強大政治攻勢下,不願為蔣介石賣命的蔣軍下級軍官和廣大士兵,開始成班成排,後來發展到整連、整營的官兵,紛紛放下武器向解放軍投誠。從12月16日算起,至1月5日為止20天中,前後就有1.4萬多人投奔到解放軍方麵來,約等於兩個師的兵力。這不但在數量上瓦解了敵軍,更重要的是大大動搖了敵人的軍心,為全殲敵軍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此時,淮海平原風雪交加。杜聿明殘部饑寒交迫,搶劫當地群眾的糧食、牛馬、雞犬以果腹,繼而連野草、樹皮、麥苗、騾馬皮都吃光了。好不容易盼到29日,天氣轉晴,飛機驟至,但投下的竟是近萬份黃百韜“殲滅”紀念冊等宣傳品。官兵看到後破口大罵:“老子們要吃飯,投這些廢物幹什麼!”解放軍不斷通過廣播、喊話、送飯吃等辦法加緊政治攻勢,並以陳毅的名義,分別給杜聿明、邱清泉、李彌等送信,敦促其全軍放下武器。國民黨部隊整排整連的士兵陸續投誠。但杜、邱、李等高級將領仍執迷不悟。杜在當天給蔣的電報中還表示“生一息尚存,誓為鈞座效忠到底”。

1949年1月6日16時,劉、鄧、陳、粟、譚命令各縱隊對所包圍之敵發起總攻!炮火連天,殺聲動地。各縱隊從不同方向勇猛插向敵陣。9日黃昏楔入敵中心陣地。敵土崩瓦解。10上午10時結束戰鬥。邱清泉被擊斃,李彌率少數殘部逃遁。杜聿明下落尚未查明。陳毅、粟裕交代一定要找到杜的下落。是日夜,陶勇給粟裕打來電話說:“陳茂輝報告,他們那裏發現一個自稱為兵團軍需官高文明的戰俘,可能是杜聿明。”粟裕說:“你叫陳茂輝派人嚴加監視,明天上午送到你指揮部,千萬不能給跑了!”次日晨,陳毅、粟裕興致勃勃地趕到陳官莊東北地區陶勇的指揮所。不久,陳茂輝派人將那姓“高”的“軍需處長”送到。陳、粟、陶等以禮相待,他終於承認自己就是杜聿明。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的最高潮。是役殲敵徐州“剿總”1個總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56萬人,其中包括蔣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第五軍和第十八軍。此戰,華野部隊殲敵44萬人,占殲敵總數的80%。華野在戰役中也傷亡了10萬人。從此,蔣介石的老窩南京就完全暴露在人民解放軍的炮口之下,為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天塹,解放全中國開辟了勝利的道路。關於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粟裕說:戰役到了第三階段,形勢就完全明朗了。我軍已占絕對優勢,杜聿明成了甕中之鱉,絕對逃不脫被全殲的命運。問題是從全局來看,什麼時候發動總攻為有利。中央一度要我們圍而不攻,目的是為了穩住傅作義,不使其海運南撤。再就是對饑寒交困中被圍之敵,進行瓦解工作,以盡可能地減少我軍的傷亡,以最小的代價來換取總攻的勝利。這對我軍保存更多的骨幹,使之在渡江南下作戰中發揮作用也有重要意義。杜聿明被圍後,開始突擊了三天,我們頑強阻擊,緊縮包圍。大約到了第四天,他就軟下來,第五天就更軟了,第六、第七天就沒有勁了。坦克也用盡汽油了。他們同我們對峙起來。我們把敵人的包圍圈越縮越緊。敵人靠空投汽油,空投饅頭、大餅、大米。可是敵人的戰場越來越縮小,開始大部分物資空投在敵人範圍內,以後是一部分物資空投到敵人那裏,最後隻是一小部分投到敵人那裏,大部分投到我們陣地範圍來了。敵人饑寒交迫,把麥苗、樹皮、馬皮等一切可以吃的東西都吃光了,為了爭搶空投物資,竟致互相殘殺。我們的形勢越來越有利。敵人的士兵在他們那兒士氣十分低落,可是一到我們這邊,馬上可以打仗。我們實行即俘即補即教即戰的政策,非常成功。淮海戰役開始,華野為36.9萬人,戰役過程中傷亡10.5萬千人,戰役結束時達到55.1萬人,這中間除整補了幾個地方團外,補進的主要是解放戰士。我們有完善的後勤保障。後方黨政軍民全力以赴,使戰爭支持了2個月。我曾經說過,華東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民工的小推車和大連生產的大炮彈。淮海戰役時,我們不僅自己有吃的,還可送給敵人去吃。敵人被包圍了,我們每天晚上送大米飯、饃饃,送到陣地前麵,第二天早上喊話。開始敵人不敢來吃,怕我們打槍,後來見我們並不打槍,就來了。每天早晨來搶飯吃,越來越多了。就這樣被我們從政治上瓦解了不少。我軍包圍敵人一個多月,斃傷、瓦解了敵人十來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