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7章 大將南征膽氣豪(23)(1 / 3)

他望了望湛藍的天空,淡淡的白雲在遊動著,不時傳來幾聲雁鳴。“大雁忙著南飛了。”這3個多月的時間,春去夏來,夏去秋又來,全國形勢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啊。濟南戰役的勝利,吹響了全國大反攻的號角,此刻,錦州外圍戰鬥業已接上了火。主力部隊都去支援錦州戰役了,他手下隻有八個獨立師。老部隊不多,大都是新建的地方部隊,他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憑經驗知道,一個戰略決戰已揭開了序幕。說心裏話,他有些急。他們在長春城下已圍了3個多月了,圍困的目的已經達到。他們打退了敵人的數次大小突圍,切斷了通往城內的一切交通要道,實行了經濟封鎖。由於城內缺糧,大批敵人外出投誠,已達1萬餘人。城內敵人戰鬥力已大大削弱。但是,什麼時間解決長春的戰鬥,他心裏還沒有底,這要待整個戰局的發展,要等候上級的命令。他打仗喜歡快刀斬亂麻,這種曠日持久的戰役他是第一次碰見。何止是他,這樣大的圍城戰役在我軍的戰史上亦是第一次。

“快了,快了,”蕭勁光喃喃地說,“秋後的螞蚱,沒有幾天蹦頭了。”形勢發展如此迅速,如果錦州城如期拿下,長春的解放也就指日可待了。“該給唐天際打個電話,不知策動起義的工作又有些什麼新的進展。”圍城以來,他們幾個人作了分工,他主持軍事工作,政治委員蕭華主持政治工作,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主持敵工工作。他走向了電話機,搖通了坐鎮東北局前方敵工部的唐天際的電話。

蕭華從前沿陣地上回來了,他們也算是老搭檔了,一起從通化到哈爾濱,又從哈爾濱來到長春。這次,蕭華出任第一兵團政治委員,二蕭一文一武,配合默契。“最新統計數字,投誠敵人已達1.37萬人。”蕭華很興奮,圓圓的臉上透著紅潤。“政治攻勢突擊周成效顯著。”他對自己的得意之作自我欣賞著。“哦!還是你高明,‘心戰為上’嘛。”蕭勁光不是開玩笑,他是從心裏讚賞蕭華。這次圍困長春,黨中央、東北局給予的指示是“長圍久困,展開政治攻勢和經濟鬥爭,使其糧彈俱困,人心動搖時再攻”。在軍事圍困和經濟封鎖的同時,蕭華領導的政治攻勢顯示了神通。這位年方31歲的政治委員,卻已有了十多年做師以上領導幹部的工作經驗。他才思敏捷,很有見地,工作富有創造性。蕭勁光清楚地記得在圍城部隊第一次政治工作會議上,蕭華大講《三國演義》,用部隊行軍渡河準備包圍長春。孔明的“心戰為上”的謀略為政治攻勢的動員主題,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口號,開展了群眾性的對敵宣傳工作。8月份以來,他又領導連續開展了兩次強大的政治攻勢,各圍城部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到前沿陣地喊話的,打宣傳彈的,送慰問禮品的,請敵人過來吃飯的……應有盡有。這種心戰的力量不可低估,尤其是在敵人的精神長城即將土崩瓦解之時。

“投誠的敵人中新七軍的也多起來了。這個頑固的烏龜殼總算給敲開了。”蕭華又說。新七軍是蔣介石的嫡係王牌軍,一貫驕橫,開始很少有人投誠。蕭華率領部隊針對敵人的厭戰思鄉心理進行宣傳喊話,頗有成效。“我們還有計劃地派遣了一部分投誠官兵回去工作。”“有沒有反應?”蕭勁光問。“多得很哩,唐天際那裏,每天都有送情報的,而且很靠得住呢。”“太好了!”蕭勁光十分高興,他們現在是軍事、政治、經濟攻勢三箭齊發,還怕長春這個堡壘攻不下?“六十軍起義的策動工作又有進展,我們一起去唐天際那裏看看怎麼樣?”“好吧!”兩人叫上司機,一起上了車。此刻,蕭勁光的對手鄭洞國正在長春城內中央銀行寬暢的辦公室內,來回地踱著步,他步履沉重,心緒壞透了。這個黃埔一期的高才生,是一個頗有修養的人。他從1924年追隨國父孫中山進行國民革命至今,始終以忠於三民主義為信條。他在廣東東征的淡水戰役中,表現極其勇敢,在抗日戰爭中的昆侖關大戰中也身手不凡。中國傳統的“忠孝節義”是他做人的準則,他忠於上司,體恤部下,左右逢源。他在蔣介石眼中是一個俯首聽命、忠於職守的將官,很得信任和重用;他在眾部下眼中又是一個與人為善的官長,很得推崇和擁戴,更奇妙的是,他身在“曹營”卻不乏“漢友”,兩次國共合作中,他與周恩來、陳賡等共產黨的高級將領交情很深。雖然,他對國民黨的腐敗十分不滿乃至失去信心,但是他卻以“軍人以服從為天職”訓誡自己,而不願離經叛道。20多年的戎馬生涯,南北征戰,他大都以一個很有軍事才幹的軍人形象出現。但是此時此刻,他卻束手無策了。他早就想到過這個結局。

還是在“西安事變”的那一年,他在西安與一位同僚談論時局。那人口出狂言,要“三個月剿滅共產黨”,他潑了冷水。“不那麼容易。”他說,“五次圍剿那樣的形勢都未能剿滅共產黨,他們能衝破數十萬國軍的包圍圈,走十幾個省到陝北,如今就更難剿滅了。”他甚至說了“國共兩黨誰勝誰負,還難以預料”的話。那位同僚說他是悲觀主義者,但他覺得他是現實主義者,他了解共產黨人,了解共產主義運動的力量。東北開戰以來,國民黨連連敗北,更證明他的見解是對的。他感到時局像一座山峰,國民黨已從頂峰上滑了下來,而共產黨則即將爬上峰巔。“鼎盛之時一去不複返了。”鄭洞國心中充滿著淒涼。他走到窗邊,俯瞰著長春市破敗的市容、肮髒的街道、饑餓的市民、頹喪的士兵和沉悶的空氣,他負疚地閉上了眼睛。1948年3月,他受命於危難之時,就任於東北“剿共”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來到長春。他感謝蔣委員長對他的信任和栽培,但他知道,這是一個凶多吉少的任職。東北的戰局已是急轉直下,蔣介石已兩次更換東北戰場的主帥。這次,那個當初雄心勃勃的陳誠悄然而去,稱病歸山了。而他,卻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地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他沒有也不會有別的選擇,因為他是一個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