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毛澤東胸懷全局,在指揮淮海戰役的同時,已經作出了進行平津戰役的戰略部署。11月18日,羅瑞卿等收到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發來的電報。電報中說:楊、羅、耿所部即在阜平待命,並準備隨時向張家口附近出動,協助楊、李、李阻止敵人逃跑。這是華北軍區收到的關於平津戰役的第一封電報。當時,羅瑞卿任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團政治委員。電文中的“楊、羅、耿”即華北第二兵團的楊得誌司令員、羅瑞卿政委和耿飆參謀長。“楊、李、李”即由楊成武、李井泉、李天煥指揮的第三兵團。11月24日午夜,羅瑞卿又看到了毛澤東發給第三兵團並轉告他們的電報。這份電報命令第三兵團撤圍歸綏,秘密東進,以奇兵突襲的方式進至張家口、宣化一帶,等候東北主力入關;命令第一兵團停止對太原的攻擊,集中兵力進行平津戰役。華北軍區的3個兵團就這樣進入了平津戰役的洪流。毛澤東賦予楊、羅、耿兵團第一項“最重要的任務”是阻擊傅作義的“王牌”軍第三十五軍,這一任務關係到平津戰役的全局。羅瑞卿在回憶完成這一重要任務時,稱之“將壞事變成好事”。為什麼出現“壞事”?這還得從遼沈戰役的第一階段說起。11月26日,羅瑞卿看到毛澤東發來的電令:著楊、羅、耿率二兵團於今26日由曲陽出動,以5日至6日行程至涿縣、淶水以西地區待命……七縱受楊、羅、耿指揮,應由保定北進迫近敵人活動。11月27日,羅瑞卿在行軍途中,又收到毛澤東發出的電報。毛澤東命令他們:12月1日集中於易縣西北紫荊關地區隱蔽待命。看完這份電報,羅瑞卿意識到華北二兵團有重要任務了。紫荊關是太行山區的一個關隘。“關”的本身隻是一段殘敗的長城,但周圍千山萬壑,從紫荊關向北出動,不容易暴露作戰企圖。羅瑞卿想到,二兵團在紫荊關隱蔽待命,東北野戰軍秘密入關,這兩支無疑是對付傅作義的奇兵。11月30日夜晚,楊、羅、耿兵團到達毛澤東指定的紫荊關隱蔽。第二天,當羅瑞卿得知三兵團對張家口突然發起進攻,駐守北平的傅作義“王牌”第三十五軍、駐懷來的第一○四軍分別乘火車和汽車向西增援時,立刻意識到二兵團這支奇兵該出動了。三兵團進攻張家口,就是毛澤東為了調動北平的敵人而投下的一著好棋。羅瑞卿在思考國民黨第三十五軍的動向,他問楊得誌和耿飆:“郭景雲這個人怎麼樣?打仗有什麼特點?”“聽說他有好多‘點子’,”楊得誌不無幽默地說。“不過在我們麵前,他的這些‘點子’起不了什麼作用。”
國民黨第三十五軍軍長郭景雲綽號郭大麻子。傅作義麾下的諸多將領中,郭景雲名列前茅。第三十五軍是傅作義付出多年的心血創建的,傅作義敢於把“王牌”軍的大印交給一個陝西籍的郭景雲,可見其對郭景雲的器重。楊、羅、耿兵團的第一個對手就是郭景雲。當指戰員們得知敵第三十五軍被“調出北平”時,普遍發出了“跟三十五軍算老賬”的呼聲。大家求戰心切之際,毛澤東又命令張家口的三兵團“圍而不打”。這就把西援的第三十五軍拴住了。那幾天,電報頻傳,軍情如梭。羅瑞卿一邊看地圖一邊對楊得誌說:“毛主席調出北平的敵人,把敵軍分割開,以便我們各個吃掉,這一招很英明。”耿飆說:“這一次可抓住了傅作義的命根子,傅作義心疼,說不定會親自出來救援。”楊得誌說:“這篇‘文章’大得很呢!”12月2日,軍委命令楊、羅、耿兵團:兵出紫荊關,直逼平綏線。郭景雲離開北平時,完全是一副“馬到成功”的樣子,他對傅作義和有關人員一連說了幾句“去去就回來”。國民黨第三十五軍一路順利,很快達到張家口。毛澤東摸透了傅作義的脾氣,認為傅作義當時雖然還有西逃和南竄兩種選擇,但他的老窩在綏遠,西逃的可能性不大。傅作義調第三十五軍去解張家口之圍,是考慮到東北林彪的部隊暫時還不能入關,華北聶榮臻的幾個兵團奈何他不得。當傅作義得知東北野戰軍已經開始入關,華北的楊、羅、耿兵團已經出紫荊關時,感到情況嚴重,馬上命令郭景雲火速返回北平。他不願意把他的“王牌”軍留在北平以外。
毛澤東一看傅作義要丟卒保車,寧肯失掉張家口,也要第三十五軍退保北平。這關係到平津戰役能否順利發展。軍情緊急,12月4日,毛澤東在一天之內連續發出三封電報。當時,羅瑞卿同第二兵團指戰員一起正在向北疾進。軍令如山。那一天,真是急如星火。毛澤東發出的電報一封比一封緊急。第一封電報是4日淩晨2時發出的。電報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