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未來軍事與信息化戰爭(4)(1 / 3)

有一種新型電磁脈衝武器叫超寬帶電磁輻射器,這種武器由於頻帶很寬,可瞬間大範圍覆蓋目標係統的響應頻率,使跳頻通信變得雜亂無章、毫無意義,所以,這種武器對電子設備有很大的威脅。體積小、操作方便是這類武器的最大優點,可以置於車輛、飛機和衛星上,可破壞敵方的電子信息係統、信號接收機或阻塞對方雷達。據有關報道,美軍正在大力研究用高能炸彈驅動的電磁脈衝發生器作為電磁脈衝武器。美空軍擬將輸電約30兆安的小型電磁脈衝發生器裝在巡航導彈中,利用類似聚光罩的天線,將電磁脈衝發生器的輸電能量會聚在大約30度的範圍內,從而產生對電子設備進行癱瘓攻擊的效應。

4.未來的“勵劍”與“鑄盾”爭奪戰

基於電磁脈衝武器的巨大軍事應用價值,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軍事強國特別是美國和俄羅斯,在電磁脈衝武器研製方麵可謂不遺餘力。

1992年,美國國會總審汁局向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提交《國防基礎技術、軍用特殊技術依賴外國帶來的風險》報告,提出未來先進武器最關鍵的六項技術,其中就包括髙功率微波武器。美國海、陸、空三軍還分別製訂了高功率微波武器發展計劃。

1993年,美國進行了代號為“豎琴”的電磁脈衝武器試驗,天線群向電離層發射電磁脈衝,阻斷通信和摧毀敵方軍事活動。這是一種以增強電磁脈衝效應為主要特征的新型核武器。早在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和美國的專家對原有核武器的設計進行了改造,使核彈在爆炸時能將更多的核能量轉換為電磁脈衝能量。1962年7月8日,美國在約翰斯頓島上空400千米進行了1.4兆噸TNT當量的髙空核試驗,爆炸引起距離1300千米之外的夏威夷瓦胡島30多條路的路燈同時發生故障;電力線路中許多斷路器跳閘,數百個報警器響成一片,檀香山與威克島之間的短波通信也一時中斷;通信相指揮控製係統失靈,警戒雷達故障叢生,熒光屏出現無數回波和亮點。

1996年,美國國家實驗室研製出手提箱大小的高能電磁脈衝武器,以及可裝備在巡航導彈上的電磁脈衝武器,其有效作戰半徑達10千米。

1998年,俄羅斯發明了質量為8千克的小型強電流電子加速器,爆炸時發出X射線、高功率微波,可破壞電子設備。

1999年3月,美國在對南聯盟的轟炸中,使用了尚在試驗中的電磁脈衝武器,造成南聯盟部分地區通信設施癱瘓3個多小時。2003年3月26日,美軍用電磁脈衝彈空襲伊拉克國家電視台,造成其轉播信號中斷。

除俄羅斯和美國外,英、法、德、日等國也都在進行電磁脈衝武器的開發與研究。有國際軍事專家分析認為,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之所以被動挨打,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指揮控製係統和防空設施遭到破壞,喪失了電磁環境控製權。

電磁脈衝打擊和防護的關係就像矛和盾一樣。美、俄等國在積極打磨電磁脈衝武器攻擊“利劍”的同時,也在積極鑄造防禦電磁脈衝武器攻擊的“盾牌”。早在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發布的第59號指令中,就著重強調了核電磁脈衝可能對美國造成嚴重威脅,並要求國防部在開發每一種新型武器時,都必須優先考慮電磁脈衝的防護能力。1986年,美軍完成了電子元器件易損性與加固測試計劃;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美軍已經把各種電磁危害源的作用歸納為武器係統在現代戰爭中遇到的電磁環境效應問題,並於1993年完成了“強電磁幹擾和高功率微波輻射下集成電路防護方法”的研究。

在試驗對象上,美軍從電子元器件,到F—16戰鬥機和B—52轟炸機等大型武器裝備都進行了整機電磁脈衝模擬試驗,建立了武器裝備電磁脈衝效應試驗數據庫。即使是陸軍使用的常規武器裝備,他們也進行電磁環境效應考核試驗,如雷達等電子裝備部件和彈藥包裝袋都有抗靜電與防電磁危害的功能。目前,美軍已將電磁脈衝的防護能力列人其軍用標準和國家標準中。

二、非致命性武器

非致命性武器,是指在盡量減少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傷的同時,能夠通過作用於人員弱點處或武器裝備薄弱環節的方法來強迫或阻止敵方行動的武器,亦稱“軟殺傷武器”、“失能武器”或“低附帶損傷性武器”。為達到能有效地使敵方武器裝備失靈或人員喪失工作能力,而不造成大規模人員傷亡和設施破壞,最低限度地減少附帶損傷,而專門設計了一種武器係統,這種武器係統便叫非致命性武器。非致命性武器能夠在戰場上為作戰人員提供巨大的靈活性,對現在和將來有可能麵臨的威脅作出更適當、更靈活的反應,盡量避免過多的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傷。在未來的戰爭中,非致命性武器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非致命性武器的主要功能有:(1)影響人員能力,如暫時迷茫、人群控製或驅散、使人員鎮靜或眩暈、使人員喪失移動能力、削弱感官能力等;(2)使物質係統失能,致盲光學傳感器和尋的裝置,使裝備中的電子係統失能,阻止運載工真(包括飛機)的移動,造成計算機控製係統失靈或引起動作故障等;(3)提供安全和監視,增強戰區安全,孤立/隔離對手等;(4)攻擊物質保障係統/基礎設施,弱化或改變燃料和金屬的性能,破壞公共事業設備,使現代材料(複合材料、聚合物、合金)失去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