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未來智能戰爭(1)(1 / 3)

信息化戰爭的基本特征是“非對稱”、“非接觸”、“非線式”,是戰場的“透明”和“流動”,是情報、決策與作戰行動的實時化和智能化。為了能在信息化戰爭中保持主動和優勢地位,盡量減少作戰人員直接介入高風險戰鬥,這種軍事需求變革的牽引和高技術飛速發展的推動,使得無人作戰平台的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特別是發展無人化飛機已成為一種“時尚”。

(第一節)無人化戰爭

一、認識無人化戰爭

無人化戰場,是指作戰雙方在交戰區域內的偵察、作戰、保障等方麵的任務由各種無人化的平台及機器人等獨立執行、自主完成的一種狀態。顯然,這種狀態的出現,首要的和決定性的因素是能否研製與生產出各類適用的無人化武器裝備。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高新技術群的共同推動下,世界各主要國家軍隊紛紛加大了在無人化武器裝備方麵的研發力度,並取得了不凡的成績。諸如一些初級甚至更高級別的無人駕駛飛機、無人水下潛艇、無人駕駛車輛及機器人等,已陸續開始研發並有部分成功,有的甚至開始投人實戰使用。

與以往的戰場形態相比,無人化戰場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整個戰場要素的全麵和高度智能化。相信到時候,戰爭的主體——人將從現在的前台退到幕後。

戰場的各個層麵和角落都有智能因素滲透其中,使之具有了真正和完整意義上的智戰特性。在過去的冷兵器、熱兵器、機械化兵器時代,作戰能力的發揮,都要有人親臨現場。從運籌帷幄、鳴金擊鼓、手停刀止,到舞刀弄棍、攻守進退等,沒有人的參與一切都難以實現。在種種暴力衝突中,兵器僅僅是人的體能和技能的延伸’始終都離不開人來賦予活力。但是在無人化戰場中,人的智力因素已深深嵌入到了暴力活動的各個領域和層麵,使其具有了無與倫比的智戰特性。

對武器裝備而言,隨著智能化技術在偵察、監控、作戰、保障等方麵的極大普及與廣泛運用,武器裝備越來越具有自我判斷、自我學習和自我改進等方方麵麵的功能。自尋的導彈,可以在導彈發射後,在原有目標參數的基礎上,使自身的飛行方向、路徑、高度和角度不停改變,達到自動尋找、識別、跟蹤、摧毀目標等目的。智能化的坦克、飛機、艦船等會在自己“大腦”的操控下自主行駛,自主作戰……所有的這一切使以往死的武器變成了活的武器。

從控製程序方麵看,在智能武器出現之前,要想對傳統武器裝備有所控製,就隻能通過肢體與它直接接觸。刀槍劍戟,僅僅靠口令是無法讓它們完成任務的。即使是火炮、坦克、戰艦這些性能優異的龐然大物,也離不開人的直接操控。但在無人化戰場上,由於機器中植入了人的思想程序,生硬的裝備被人賦予了“耳目”和“大腦”,人可以通過信息控製裝備,而不再主要依靠四肢的機械運動來進行駕馭。在這種背景之下,功能各異、形態萬千的機器人,或自主地完成人賦予它的任務,或受控於戰場之外的控製人員。如此一來,戰場上對抗的武器與作戰人員就可以使空間上的相對分離得以實現,“機軍隊”成了進行各種作戰任務的有力“臂膀”。

伴隨著無人化戰場的出現和發展,不僅使未來戰爭的戰場形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且戰爭的內容和形式的變化也是史無前例的。不難想象,當無人化戰場由夢想變為現實時,它對戰爭演變的影響將是多麼的深遠。在現代,無人化戰場在萌芽狀態時,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以下幾點:

(1)戰場無人化使人機關係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隨著武器裝備的日漸“成熟”和越來越“獨立”,人不再對武器裝備具有絕對支配權,而是在物質、能量特別是信息、智能等領域中是優勢互補的“朋友”,機器的人工智能與人的大腦智能通過分工合作,從而使人和機器的整體作戰效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這種智能分工中,機器不僅部分代替人腦加工、儲存、收集、傳遞信息,而且還執行輔助人腦進行判斷和決策等任務。與此同時,人不再對武器裝備的運行和使用全部過問,而是宏觀調控,整體安排。通過這些舉措來發揮機器的自主性,使之作戰技能得以充分發揮。當然,不容忽視的是,即使智能化的武器裝備雖然“長大”了,但它永遠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孩子”,無論其智能因素多高,自主作戰能力多強,也不可能成為戰爭勝負的最終決定者,不能完全代替人類。

(2)戰場無人化將導致資源密集型戰爭消耗模式進一步退化、衰落。從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到機械化時代,戰爭中的資源消耗一直持續上升。尤其是在機械化戰爭中,由於火炮、坦克、飛機、艦艇等在戰場的大量使用,戰爭的資源消耗也是前所未有的。但20世紀以來,隨著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的轉型,資源密集型戰爭在發展中逐漸走向衰落,戰場無人化的發展,將使這種資源消耗下降的趨勢進一步顯露無遺。由於無人化戰場資源消耗的重心轉向資金、知識、技術等智能附加型資源,鋼鐵、石油等天然的、附加值低的、無法或難以再生的資源消耗,在戰爭中所占的份額將越來越小。在這種背景之下,以重工業為支撐的資源密集型的大規模戰爭,將被以信息產業為基礎的技術、資金密集型的小型戰爭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