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戰場無人化將加速戰場對抗重心的轉移。最大限度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是戰爭的一大特點。而戰場對抗的無人化,將使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目標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戰爭毀損的內容開始由過去的以人為主轉為以物為主。而物與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區別是:物的再生產和大量補充比人的再生產和大量補充要迅速得多,當然,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戰爭毀損模式的這種變化,必然導致交戰雙方將對抗的焦點轉向無形的智戰領域,通過打信息戰、指揮戰、控製戰和情報戰等方式,來達到對敵方整個軍事組織癱瘓和削弱的目的。
(4)戰場無人化將給現有的戰爭理論和觀念帶來極大的改變。對戰爭進行倫理和法律的約束及製衡,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戰場無人化的出現,讓一些公認的戰爭理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舉例來說,在戰場上,具有自主攻擊能力的無人化兵器,能夠依據原先設定的程序,識別並自主攻擊敵方的人員,這種目的,在技術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對主動放下武器或被剝奪武器的敵方人員,如何將對方的真正意圖加以識別,並給以相對的回應,這是機器人無法做到的,處理不好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當然,必須認識到的是,人員的傷亡,一直是製約現代戰爭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無人化戰場上,“死傷”的主要原因是沒有生命並可以大量再造的“智能機器”。這就會因戰爭風險的降低而導致武力的任意使用。總而言之,無人化戰場的出現,很可能會導致一些傳統的戰爭理論,包括戰爭觀t:如勝負觀、控製觀等發生深刻變化,鑛要引起重視。
人的決定作用在未來作戰中仍不能懷疑,但同時也可以看出,人對戰爭起決定作用的方式與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之處。在過去的作戰中,主要是通過人員的數量、勇猛和頑強等因素表現出人的決定作用的,而在無人化的戰場環境中,人的決定作用主要是通過人們事先的行為去實現。也就是說,在武器的研製和生產過程中,人們會事先把自己的知識和智慧融人進去,如已使用於戰場的隱身飛機和大量的無人控製係統,都是人們的謀略、知識、經驗、智能的集中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講,未來的無人作戰,依舊是人與人之間較量的一種方式。這種鬥爭不再是麵對麵的拚殺和格鬥,而是由人們生產和製造的武器性能表現出來。這種戰爭方式與以往的作戰方式有著明顯的區別。更明確地說,人們在武器研製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體現設計者的知識和智慧、謀略和技術,這樣才可能取得未來無人化作戰的勝利。
無人化作戰並不代表絕對沒有人參加,隻是在未來戰場上,人員的密度將會明顯減小。拿破侖戰爭時期,戰場上的人員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千米4790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4032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36人,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是25人。離現在更近的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人員密度更是進一步地減小了。
二、無人戰場上的機器人
現代戰爭是極為殘酷的,戰場上的變化紛繁複雜,人力和物力方麵的資源消耗巨大,所以會給人們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和恐怖感。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犧牲,應對複雜多變的戰場局麵,提高戰爭效率,於是,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開始被一些國家運用到戰爭中了,所以,軍用機器人也就應運而生,並且堂而皇之地走上了戰場。
將機器人用於戰爭最早、最多的是美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以及後來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就曾用機器人代替士兵執行偵察、搜索等任務。這些還比較簡單,大都是在搜索平台如坦克、汽車、無人機上安裝遙控裝置,通過計算機處理程序,執行任務。比如,部署到阿富汗的智能機器人“赫耳墨斯”主要用於探穴鑽洞,它安裝有兩架照相機,能爬進漆黑洞穴,向外發送圖片。
幾年後,到伊拉克戰爭時,美軍將機器人用於戰爭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針對伊拉克反抗人員和恐怖分子隱藏比較深,大多在城鎮中的房屋內的情況,如果由士兵直接攻打,將會造成很大的人員傷亡。2005年,美軍開始在伊拉克戰場使用名為“利劍”的武裝機器人。它神通廣大,能輕易通過任何障礙物,不僅裝有遙控識別裝置,還配備有機槍、突擊步槍與火箭彈發射器,能夠連續向敵方發射數百發槍彈及火箭彈。這是美軍曆史上第一批與敵人麵對麵實戰的機器人,在戰鬥中尤其在街道戰、房屋戰和拆除爆炸裝置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於有效地減少了美軍士兵的傷亡,所以,這種機器人獲得越來越多的青睞,被逐步大規模推廣。美國陸軍無人係統一體化負責人約翰·伯克上校曾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個會議上說:“2004年,我們有163個地麵機器人;2005年,我們有1800個;2006年,有4000個;2007年,到目前為止有5000個。所以說,無人地麵係統的增長速度與無人機的增長速度基本一樣。”美國陸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部署的5000多個無人地麵係統,為戰爭的順利進展發揮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