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事情“有矛就有盾”。有什麼樣的通信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對抗手段。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信息化戰爭中,作戰雙方非常重視對製信息權的奪取和控製。因為誰奪取了製信息權,誰就掌握了戰場作戰的主動權。否則,沒有主動權的一方必定成為失敗者。為了滿足製信息權、製太空權爭奪的需要,隨著對衛星通信的日益依賴,加之衛星通信帶來的巨大軍事效益,衛星通信的暢通與否必定成為雙方鬥爭的首選目標。因此,削弱、幹擾、破壞對方的衛星通信係統,保護己方衛星通信效能的正常發揮,成了各國軍事家和技術人員追求的“製高點”。為達此目的,你爭我奪,明爭暗鬥,機關算盡,便形成了今天衛星通信對抗手段林林總總、不勝枚舉的局麵。總之,在21世紀的信息時代,衛星通信對抗已勢在必行,不可阻擋,它是未來太空戰場上拆除信息“天梯”的“天兵天將”。
衛星通信對抗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麵內容。
1.衛星通信偵察隨著衛星通信技術日趨成熟,衛星通信偵察也開展得如火如荼,並且像一個永不消逝的幽靈一樣,與衛星通信如影隨形,死死糾纏。可以說,哪裏有衛星通信的藏身之處,哪裏就能找到這個幽靈的身影,它以極其敏銳的嗅覺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自己的獵物。
衛星通信偵察是衛星通信對抗的基礎,利用偵察衛星、地麵通信偵察站、偵察飛機、偵察船等各種通信偵察設備,對敵方衛星通信信號進行搜索、截獲、檢測、定位、識別、記錄和分析,從而了解敵方衛星通信設備的性能(如通信體製、上下行頻率、調製方式等)、用途及配置等情況,為獲取各種軍事情報創造條件,同時為衛星通信幹擾提供依據。
2.衛星通信幹擾
衛星通信幹擾是根據偵察所獲得的有關敵方衛星通信係統的上行和下行信號的頻率、通信製式等情報信息,運用通信幹擾手段,對敵方衛星通信設備實施擾亂破壞的作戰行動。
衛星通信幹擾的基本方法是:利用置於地麵、空中或太空的專用通信幹擾設備,通過發射相應的窄帶或寬帶幹擾信號,對衛星通信係統的上行鏈路或下行鏈路施放幹擾,也就是對通信衛星轉發器或地麵通信接收終端進行幹擾,使其不能正常工作。
實體摧毀是削弱、破壞敵方衛星通信設施和係統效能的有效途徑之一,其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對衛星進行摧毀性的電磁脈衝幹擾;二是用反衛星武器(如攔截衛星、攔截導彈、激光高能武器)直接摧毀通信衛星。
3.衛星通信電子防禦
隨著衛星通信偵察和幹擾能力的飛速提升,衛星通信電子防禦手段也水漲船高,其目的就是千方百計地躲避、欺騙敵方對衛星通信的偵察與幹擾。
衛星通信電子防禦也稱衛星通信反對抗,是為保障己方衛星通信設備和係統正常發揮效能而采取的措施與行動,主要包括衛星通信反偵察、衛星通信反幹擾和衛星通信防摧毀。
四、無人作戰的發展趨勢
隨著無人機、無人艦艇等機器人係統的建立與發展,國外巳有人預言,在未來戰場上,軍用無人作戰平台將可能最終成為主宰。未來,地麵機器人將廣泛應用於執行偵察、武器發射、施放煙幕以及核、生、化觀測報警等艱險任務,它們將成為以一當十的“全能士兵”,成為陸軍的戰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攻擊性空中無人機應運而生,它們不僅可在複雜氣候條件下對目標進行高速偵察,還可執行壓製敵方防空力量、攔截戰術地地彈道導彈、攔截巡航導彈以及遠距離攻擊高價值固定目標等任務,成為空軍的夥伴;隨著水下機器人的蓬勃發展,水下機器人已不滿足於僅僅做一些輔助性工作,它們將成為海戰的“主角”,未來組建的機器人艦隊,可從事現代海軍所執行的各種作戰任務,成為海軍的助手;未來空間戰場將被X射線激光器、電磁炮和帶電粒子束武器等所充斥,未來空間作戰的主角非機器人莫屬,在“天軍”的行列裏,機器人將是一支執行諸如偵察、探測、排險甚至與敵人“同歸於盡”任務不可替代的生力軍,成為“天軍”的替身。
縱觀現在戰場形勢,無人作戰平台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研製的“新寵”,重視和發展無人作戰平台及其技術已成為冷戰後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的一個新的方麵。現代,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以色列等國都在不遺餘力、爭先恐後地發展無人作戰平台,並成為新世紀武器裝備發展的一個新的亮點。概括來看,無人作戰平台的發展有如下趨勢:
(1)小型化。采用納米技術和微機電係統與技術,研製發展昆蟲大小的無人作戰平台已經由幻想變為現實。美國問世的“微星”無人機,長度僅為15厘米,裝備有微型攝像機、GPS定位儀,巡航時速約56千米,能夠對雷達或紅外線遙感器的視線進行有效的躲避。據美國國防部預測,在5年內,將有第一批由微型武器組成的“微型軍”誕生,在10年內很有可能進行大規模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