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前一天晚上,埃軍偵察兵已經偷渡過河,用水泥堵塞了管道噴口。埃及士兵登陸後,用爆破筒在以軍陣地的鐵絲網和地雷區中開辟通道,沿著臨時架設的繩索和軟梯,攀登上陡峭的河堤,再用炸藥和推土機擴大缺口,不到10小個小時就打開了60個可容坦克通過的缺口,架設了10座浮橋和50個門橋的渡場。於是,配備有坦克裝甲車、火炮、地對空導彈等重裝備的8萬名埃軍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通過運河,突破了巴列夫防線。
到10月7日8時止,渡河戰鬥已經告捷。埃軍總參謀長沙茲科將軍說,防守巴列夫防線的以軍3個裝甲旅和1個步兵旅幾乎全部就殲。以軍的360輛坦克中有300輛被擊毀,幾千人被擊斃。埃軍損失了5架飛機和20輛坦克,280人陣亡,這相當於埃及投入戰鬥的飛機總數的2.5%,坦克的2%,作戰部隊的0.3%。在18個小時內,埃及已有9萬名官兵、850輛坦克和11000部車輛渡過了運河。
埃軍初戰告捷,士氣更加高昂。為了解放祖國的領土,埃及士兵人人奮戰,個個爭先。
有的把炸藥包綁在身上跳上以軍的坦克,和敵人同歸於盡;有的用身軀堵住以軍堡壘的機槍口,讓戰友們衝上去。10月8日,埃軍收複西奈第二大城東坎塔臘。9日,擊退以軍裝甲隊部隊3次猖狂反撲,全殲以色列第190裝甲旅,活捉了旅長。接著,埃軍又攻占富阿德港以南地區、伊斯梅利亞以東地區和陶菲克港灣地區。到了13日,盤踞在運河東岸最後一個據點的以軍也被迫繳械投降。
至此,埃及第2、第3軍團5個師、1個旅全部過河,在前線北部、中部和南部打開3條通向西奈腹部的通路,控製了西奈半島縱深10至15公裏的地區。
在埃軍從正麵突破運河的同時,還有數十支傘兵部隊和特種突擊部隊乘直升機在以軍後方著陸,破壞以軍的交通通訊聯係、油田設施和攻占據點,並對沙姆沙伊赫進行了一次襲擊。埃及海軍則封鎖了曼德海峽。
驕兵致敗
在防守運河的戰鬥中,以色列之所以遭到慘敗,主要是驕傲輕敵。開戰前10天,以色列曾向駐以色列外國記者介紹情況。英國《泰晤士報》說,這一次講話,對於以色列怎樣錯誤地估計形勢,提供了基本線索。以色列高級人士強調,他們認為“阿拉伯首腦們並沒有準備好戰爭”。
有一個人這樣說,阿拉伯也許“估計錯誤”而發動戰爭。他們如果敢於如此,毫無疑問,必然失敗。情況介紹人最後用極大的自信這樣說道,以色列“無意作戰”。他暗示,因此阿拉伯不會開戰。
美國情報機構也得到同樣結論。9月30日,在基辛格的要求下,中央情報局和國務院自己的情報研究局,向基辛格提出了它們對於阿拉伯調查的判斷。兩者都沒有像基辛格提出它們對於阿拉伯調查的判斷。兩者都沒有像基辛格所說的那麼樂觀。情報研究局認為阿拉伯的行動“難作結論”。
不過,該局在衡量了政治情況之後,雖然沒有“樂觀地”認為一定沒有戰爭,卻“懷疑”戰爭是否在不久之後出現。中央情報局的判斷大致相同。埃及調兵被視為“不好的兆頭”。
可是以色列對阿拉伯意圖的解釋被當作決定性的了。情報研究局也受到了以色列情報的影響。美國人說:“我們的錯誤是接受了以色列對阿拉伯意圖的解釋。”但在衡量阿拉伯意圖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也大致接近看準了一點:阿拉伯國家是針對聯合國而來的,聯合國大會新的一屆會議剛剛開始。
阿拉伯各國外長和以色列外長都來到聯合國大會,剛剛因“解決了”越南問題而準備接受諾貝爾獎的基辛格宣稱,美國現在準備協助“實際進展”,走向中東問題的解決。9月25日,他邀請阿拉伯各國使節午餐,作為正式宣布,第一次采取外交行動,通過9月底在紐約的一連串談話,基辛格的確有了若幹成就。“阿拉伯人顯得比過去輕鬆和自信,這是我長時間來所少見的。”一名聯合國高級官員事後談到這次會見時說道。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國外交部長秘書同意,在11月的某一天,在基辛格的主持下會見,以製定“一套程序”,走向實質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