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英軍於1942年10~11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區對德、意軍隊發動由東向西的進攻戰役之後,美、英聯軍又於同年11月8日開始實施“火炬”作戰,即在“法屬北非”登陸,爾後由西向東對德、意軍隊發動進攻。美、英當局決定實施北非登陸,是出於以下的考慮:當時,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法屬西非盡管都從屬於法國維希政權,但這些國家和地區尚未被德國占領。若盟軍奪取了這些地方,在阿拉曼地區作戰的德國隆美爾軍團就會陷於登陸盟國部隊和已突破阿拉曼防線的英第8集團軍的兩麵夾擊之中。同時還可進一步減輕德、意軍對馬耳他島的壓力,恢複英國對地中海的製海權,保證盟國這一海域交通線的安全。
此外,還可奪得進攻意大利和南歐其他地區的基地,並有可能組織一支法國軍隊投入對德、意的作戰。
登陸戰役計劃美、英兩國的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於1942年3月下旬在倫敦開始製定實施北非登陸的具體作戰方案。美國陸軍中將艾森豪威爾被指定為同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坎了安海軍上將任盟國海軍總司令。“登陸日”原定為1942年10月30日,後改為11月8日。冬季,北非的大西洋沿岸激流滾滾,而11月8日被認為是這一年中可以越過這一障礙實施登陸的最後一天。最後確定的登陸地域是3個處於德國空軍航空兵作戰半徑以外的海港地帶。它們是:在地中海方向有阿爾及爾和奧蘭,在大西洋方向有卡薩布蘭卡,包括麥赫迪亞、費達拉和薩菲地區。
登陸一部隊的編成與任務區分參加北非登陸戰役的登陸兵力共約10.7萬人,分別編入西部、中部和東部3支海軍特混艦隊。
西部海軍特混艦隊,即美國第34特混艦隊,將直接從美國本土遣送3.5萬人,抵達法屬摩洛哥西海岸之麥赫迪亞至薩菲一線實施突擊上陸,主要目標是攻占卡薩布蘭卡。特混艦隊指揮是美海軍少將休伊特,登陸兵則由美陸軍少將巴頓指揮。艦艇兵力有戰列艦“馬薩諸塞”號、“得克薩斯”號,航空母艦“突擊者”號,護航航空母艦“桑加蒙”號、“切南戈”號、“蘇萬尼”號、“桑提”號,重巡洋艦“威奇塔”號、“塔斯卡盧薩”號、“奧古斯塔”號,輕巡洋艦“薩凡納”號、“布魯克林”號、“克利夫蘭”號、“費城”號,驅逐艦38艘,潛艇4艘,部隊輸送艦船23艘,補給艦8艘,油船5艘。登陸兵是美裝甲第2師、美步兵第8師、美步兵第9師,共3.4萬餘人、54輛中型坦克、198輛輕型坦克。
上述艦船分別編入掩護艦群和南路、中路、北路3個突擊艦群。掩護艦群編有戰列艦1艘、重巡洋艦2艘、驅逐艦4艘和油船1艘。南路突擊艦群負責輸送和保障登陸兵從薩菲方向登陸,下轄登陸兵6423名,配有輕、中型坦克各54輛,編為火力支援大隊,突擊輸送大隊,掩護、護航大隊和航空火力支援大隊。
中路突擊艦群負責輸送和保障登陸兵從費達拉方向實施突擊登陸,下轄登陸兵1.8萬名,配有輕型坦克79輛,編為火力支援大隊,突擊輸送大隊,掩護護航大隊,掃雪大隊,航空火力支援大隊和特種任務隊。
北路突擊艦群負責輸送、保障登陸兵從麥赫迪亞方向登陸,下轄登陸兵9099名,配有輕型坦克65輛,編為火力支援大隊,突擊輸送大隊,掩護護航大隊,航空火力支援大隊和特種任務隊。
中部海軍特混艦隊,將在英海軍的支援下,從英國本土遣送3.9萬美軍抵達地中海的奧蘭地區,實施登陸作戰。特混艦隊指揮官是英海軍少將特魯布裏奇,登陸兵由美陸軍少將弗果登多爾指揮。旗艦是“拉格斯”號,編有護航航空母艦“比特耳”號、“衝鋒者”號,防空巡洋艦“德裏”號,防空艦1艘,驅逐艦13艘,護衛艦4艘,炮艦6艘,掃雷艦8艘,拖船8艘,潛艇2艘,登陸艦艇29艘,補給艦船28艘。登陸兵是美步兵第1師和美裝甲師。上述兵力分別在“Z”海灘、“Y”海灘和“X”海灘實施突擊上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