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現代的航空母艦(1 / 3)

1.小國的“大”航母

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部,既是個大陸國家,又是個海洋國家,隨著越南從柬埔寨撤軍,泰國的戰略重點開始轉向海上。為了擔負保護國家安全、捍衛海洋權益以及海上救災等使命,泰國海軍決定引進一艘輕型航空母艦,由曾建造“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輕型航母的西班牙巴讚造船公司進行建造。這艘航母於1994年7月12日開工興建,1996年2月20日該艦下水,1997年8月10日正式服役,這艘輕型航母被命名為R911“差克裏·納呂貝特”號,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小的航空母艦,泰國也成為了亞洲第二個擁有航母的國家,這大大增強了泰國海軍的實力。

“差克裏·納呂貝特”號的標準排水量為7000噸,滿載排水量11485噸,艦長182.6米,寬22.5米,飛行甲板長174.6米,寬27.5米。動力裝置為柴—燃聯合形式,最大航速26節,續航力為10000海裏/12節。該艦可以搭載12架AV-8S“鷂Ⅱ”垂直起降戰鬥機或14架“海王”直升機,計劃裝備有1座八聯裝“海麻雀”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和4座“密集陣”近防係統、3座“薩德拉爾”近防係統。它的作戰指揮係統以UYK-3/UYK-20計算機為核心,對空警戒雷達為SPS-52C(三坐標),對海搜索雷達為SPS-64,導航雷達為休斯公司的1105型,艦上有4座MK-36幹擾火箭發射器和1座SLQ-32拖曳式誘餌係統。

“差克裏·納呂貝特”號作為航空母艦,是世界航母家族中最小的一艘,它的滿載排水量要比“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小三分之一,比“加裏波第”號的滿載排水量也要小2400噸。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使泰國海軍在東南亞的地位得以提高,成為該地區最強大的一支海上力量。泰國海軍在戰時具備了可以隨時出動的前進基地,在平時的海上救援行動中也有了一個理想的指揮控製中心。

2.法蘭西的驕傲

法國很早就意識到了發展航空母艦的重要性,在20世紀60年代法國建造了兩艘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輪流執行海上任務。至20世紀70年代,這2艘航母後續艦的建造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但對於具體采用什麼類型的航母,法國上下卻一直爭論不休,直至1980年9月才定下最後方案:建造2艘中型核動力航空母艦,即戴高樂級核動力航母。“戴高樂”號不隻是法國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第一也是唯一一艘不屬於美國海軍的核動力航空母艦。

1987年1月,首艦R91“戴高樂”號在布雷斯特船廠最後完成了設計圖。1987年11月開始切割第一塊鋼板,1989年4月在布雷斯特船廠船塢開始組裝,1994年7月下水,2000年9月正式服役。

“戴高樂”號全長240.8米,寬31.4米,吃水8.5米,標準排水量35500噸,滿載排水量40600噸,主機為2座K-15一體化循環壓水堆,總功率為76200馬力,最大航速27節。該艦飛行甲板長261.5米,寬64.4米,可載各型飛機40餘架,一般情況下搭載30~33架“陣風M”多用途戰鬥機和3~4架E-2C“鷹眼”預警機,另有4~6架NH-90直升機。“戴高樂”號裝有4座8單元“紫苑15”防空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和2座6聯裝“薩德拉爾”近防係統,另外還有8門20毫米單管炮用於日常警戒。該艦電子設備有塞尼特8號戰術數據係統和16號數據鏈、1部DRBJ-11B“阿拉貝爾”3D雷達和1部DRBV-26D“朱庇特”雷達負責對空警戒、1部DRBV-15C“海虎”雷達負責對海搜索,此外還有“雷卡1229”導航雷達和NRBP-20A助降雷達等,電子對抗設備有2部ARBB-33和1部ARBB-21係統等,另外有4座“薩蓋”幹擾火箭發射裝置。

2001年5月18日“戴高樂”號正式服役,比原本預計的服役時間足足晚了5年,進度延誤所造成的損失成為法國財政上的一個巨大黑洞。同年9月11日發生了“9·11”事件,為了協助美軍進行“永久自由行動”掃蕩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戴高樂”號與隨行的護衛艦隊首度穿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於12月9日到達巴基斯坦大城喀喇蚩南方的海域上。在美軍主導的攻擊行動中,“戴高樂”號上的艦載機至少進行了140次以上的偵察與轟炸任務,是該艦服役以來第一次參與作戰任務。“戴高樂”號於2002年3月曾進入新加坡港進行休息補給,並於7月1日返回母港土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