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西府走動了兩個秋冬,所到之處,村村都有戲班,人人都會清唱。在黎明或者黃昏的時分,一個人獨獨地到田野裏去,遠遠看著天幕下一個一個山包一樣隆起的十三個朝代帝王的陵墓,細細辨認著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漢唐時期石碑上的殘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裏就飄出一陣冗長的二胡聲,幾聲雄壯的秦腔叫板,我就癡呆了,感覺到那村口的土塵裏,一頭叫驢的打滾是那麼有力,猛然發現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強硬的氣魄隨同著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產生了。

每到農閑的夜裏,村裏就常聽到幾聲鑼響:戲班排演開始了。

演員們都集合起來,到那古寺廟裏去。吹,拉,彈,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廟成了古今真樂府,天地大梨園。導演是老一輩演員,享有絕對權威,演員是一家幾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兒媳也同台。按秦川的風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爺和孫卻可以無道,弟與哥嫂可以嬉鬧無常,兄與弟媳則無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麵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為帥為將,子可以將老父繩綁索捆。寺廟裏有窗無扇,屋梁上蛛絲結網,夏天蚊蟲飛來,成團成團在頭上旋轉,薰蚊草就牆角燃起,一聲唱腔一聲咳嗽。冬天裏四麵透風,柳木疙瘩火當中架起,一出場一臉正經,一下場湊近火堆,熱了前懷,涼了後背。排演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都有觀眾,有抱著二尺長的煙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滿窗台的孩子。廟裏一個跟頭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聲叫倒好,演員出來罵一聲:誰說不好的滾蛋!他們抓住窗台死不滾去,倒要連聲討好: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來偷拿了紅薯、土豆,在火堆裏煨熟給演員作夜餐,賺得進屋裏有一個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雞叫,月兒偏西,演員們散了,孩子們還圍了火堆彎腰踢腳,學那一招一式。

一出戲排成了,一人傳出,全村振奮,扳著指頭盼那上演日期。

一年十二個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龍抬頭,三月三,四月四,五月八日過端午,六月六日曬絲綢,七月過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臘月五豆,臘八,二十三……月月有節,三月一會,那戲必是上演的。戲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業,寧肯少吃少穿也要籌資積款,買上好的木石,請高強的工匠來修築。村子富不富,就比這戲台闊不闊。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戲開,台下坐的、站的人頭攢擁,台兩邊階上立的臥的是一群頑童。

那鑼鼓就叮叮咣咣地鬧台,似乎整個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類小吃趁機擺開,一個食攤上一盞馬燈,花生,瓜子,糖果,煙卷,油茶,麻花,燒雞,煎餅,長一聲短一聲叫賣不絕。鑼鼓還在一聲兒敲打,大幕隻是不拉,演員偶爾從幕邊往下望望,下邊就喊:開演呀,場子都滿了!幕布放下,隻說就要出場了,卻又叮叮咣咣不停。台下就亂了,後邊的喊前邊的坐下,前邊的喊後邊的為什麼不說最前邊的立著;場外的大聲叫著親朋子女名字,問有坐處沒有,場內的銳聲回應快進來;有要吃煎餅的喊熟人去買一個,熟人買了站在場外一揚手,“日”地一聲隔人頭甩去,不偏不倚目標正好;左邊的喊右邊的踩了他的腳,右邊的叫左邊的擠了他的腰,一個說:狗年快完了,你還叫啥哩?一個說:豬年還沒到,你便拱開了!言語傷人,動了手腳;外邊的趁機而入,一時四邊向裏擠,裏邊向外扛,人的旋渦湧起,如四月的麥田起風,根兒不動,頭身一會兒倒西,一會兒倒東,喊聲,罵聲,哭聲一片;有拚命擠將出來的,一出來方覺世界偌大,身體胖腫,但差不多卻光了腳,亂了頭發。大幕又一挑,站出戲班頭兒,大聲叫喊要維持秩序;立即就跳出一個兩個所謂“二幹子”人物來。這類人物多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卻十二分忠誠於秦腔,此時便拿了樹條兒,哪裏人擠,哪裏打去,如凶神惡煞一般。人人恨罵這些人,人人又都盼有這些人,叫他們是秦腔憲兵,憲兵者越發忠於職責,雖然徹夜不得看戲,但大家一夜滿足了,他們也就滿足了一夜。

終於台上鑼鼓停了,大幕拉開,角色出場。但不管男的女的,出來偏不麵對觀眾,一律背身掩麵,女的就碎步後移,水上漂一樣,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頭,一身的戲喲!是男的就搖那帽翎,一會兒雙搖,一會兒單搖,一邊上下飛閃,一邊紋絲不動,台下便叫:

絕了,絕了!等到那角色兒猛一轉身,頭一高揚,一聲高叫,聲如炸雷豁啷啷直從人們頭頂碾過,全場一個冷顫,從頭到腳,每一個手指尖兒,每一根頭發梢兒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下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場人頭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來了,全場人的脖子也全拉長了起來。他們不喜歡看生戲,最歡迎看熟戲,那一腔一調都曉得,哪個演員唱得好,就搖頭晃腦跟著唱,哪個演員走了調,台下就有人要糾正。說穿了,看秦腔不為求新鮮,他們隻圖過過癮。

某某的什麼,司機也便要嘎地停車。但是,誰要侮辱一下秦腔,他們要爭死爭活地和你論理,以至大打出手,永遠使你記住教訓。每每村裏過紅白喪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兒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這個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隻要在舞台上,生,旦,淨,醜,才各顯了真性,惡的誇張其醜,善的凸現其美,善的使他們獲得了美的教育,惡的也使醜裏化作了美的藝術。

廣漠曠遠的八百裏秦川,隻有這秦腔,也隻能有這秦腔,八百裏秦川的勞作農民隻有也隻能有這秦腔使他們喜怒哀樂。秦人自古是大苦大樂之民眾,他們的家鄉交響樂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還能有別的嗎?

1983年5月2日草於五味村《秦腔》寫得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