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晚期繪畫
陳淳與徐渭與明代大寫意花鳥畫
在明代文人畫的潮流中,寫意花鳥的興盛和沈周、唐寅的初步開拓不無關係。在林良之後,尤以沈周的影響為大。明末論畫花鳥,無不提及沈周,許多花鳥畫家也受他啟發。文人畫派的花鳥畫,在明代形成與院派花鳥相峙的局麵,沈周可以說是一位開創者和奠基者,他的作品完全擺脫了以前水墨工筆勾填階段,直繼宋法常衣缽,他的《水墨寫生圖冊》、《水墨白菜》等作品,便很清楚地表明其脫胎於法常,然後參以己意,有所變化。除了法常,他發展了徐熙、文同、揚無咎、牧溪、張中等人的傳統,特別強調筆情墨韻的抒發,貴在寫意。
唐寅的花鳥畫直接繼承發展了沈周的這一體係。沈、唐等人的水墨寫意花鳥畫,在表現技法及意境、形象塑造等方麵,都超過了林良等前期畫家。故沈周的師友吳寬說:“若夫吮墨之餘,綴以短句,隨物賦形,各極其趣,則石田翁當獨步於今日也。”清方薰《山靜居畫論》將他和其後的陳淳、徐渭三人視為明代寫意的代表畫家。
陳淳,字道複,號白陽,蘇州人。他出於文徵明門下,是吳派著名畫家,除擅長合小米與高克恭為一的米氏山水外,尤長於花鳥。他的寫意花鳥造型精當,嚴於剪裁,題材多為士大夫園林中的景色,意境安適寧靜,筆墨自由如意,被譽為“一花半葉,淡墨欹毫,疏斜曆亂之致,咄咄逼真”。
從根本上完成這一變革的大畫家是徐渭。徐渭,字文長,號天池,晚號青籘,浙江山陰人。他出身於低級官吏家庭,自幼聰穎,多才藝,但屢遭不幸:庶出、幼孤、入贅、科舉多次落榜,痛恨嚴嵩而被嚴嵩黨羽所用、懷絕世之資而遭遇不偶,有濟世之才而無以施展。
徐渭的水墨大寫意花卉,奔放淋漓,追求個性的解放。這與他個人經曆密切相關。
他的苦難人生使得他對世俗人情有了較清醒的認識,平素生活比較狂放,不拘小節,對權貴不諂媚,保持一個文人的清高。徐渭作品繼承陳淳而又獨創出新的天地。筆簡有力,勢如疾風驟雨,縱橫睥睨,有時潑墨為之,追求大氣磅礴、水墨淋漓的效果。所畫“無法中有法”、“亂而不亂”,他隨手揮寫的花草都可以見出筆墨的微妙變化,具有出神入化的境界。比陳淳更進一步,完善了恣肆縱橫、酣暢淋漓、激越昂揚的水墨大寫意花鳥畫技法,對水墨在生紙上的奇異表現力也極盡能事。把在生宣紙上充分發揮並隨意控製筆墨的表現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為中國花鳥畫發展中的裏程碑。對清代的八大、石禱、插州八怪、趙之謙、吳昌碩以至現代的齊白石、潘天壽、劉海粟等人都有很大影響。
他的代表作品有《雜花卷》、《墨葡萄圖》、《牡丹蕉石圖》等等。
明代水墨大寫意花鳥畫家中陳淳、徐渭是佼佼者,徐渭更是開一代新風的宗師,他們的作品,正是文人畫在花鳥畫方麵重要發展的標誌,其他如王問、魯治、曹文炳,葉大年等,瀟灑,秀逸清奇,也都在水墨寫意方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另外在明代花鳥畫壇上,還活躍著一群以水墨花竹為主要題材的畫家,作為文人畫家的一支,他們也為明代花鳥畫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宋克、王紱、夏昶、陳錄與水墨花竹畫
宋元以來,有一部分畫家喜畫墨竹、墨梅、水仙、蘭花之類,將鬆、竹、梅畫在一起,稱“歲寒三友”,或再加上“蘭花”,合稱“四友圖”。明代一批畫家繼承此傳統,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在文人畫家中,頗以畫蘭寫竹為雅事。在明萬曆間,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陳繼儒題稱“四君”,比符君子美德。水墨花竹畫便化成“畫中四君子”,成為深受畫家喜愛的題材。宋克(1327—1387),字仲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號南宮生,善寫細竹,別開生麵,有人把他與楊維翰、王紱、夏昶合稱為明代“墨竹四大家’。
王紱(1362—1416),字孟端,號友石生,又號九龍山人,江蘇無錫人。在永樂間以墨竹名天下。王紱畫竹,稱“國朝第一,瀟灑磊落”,充分表達出竹的清翠特點。他的墨竹繁雜者則千枝萬葉,簡單者又寥寥數筆,規矩者形態逼真,縱逸者又情趣橫生。
夏昶(1388—1470),字仲昭,號自在居士,又號玉峰,江蘇昆山人。工詩、書、畫,擅長墨竹,師法王紱、陳繼儒而稍有變化。所畫竹枝,煙姿雨色,僵直濃淡,合乎規矩,筆勢灑落,墨色蒼潤,時推第一,名馳域外,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譽。傳世作品有《戛玉秋聲圖軸》、《半窗睛翠圖軸》等。
陳錄,生卒年不詳,字憲章,號如隱居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能詩,藝術活動約在正統年間(1436—1449),畫梅與王謙齊名。作墨梅枝幹,筆法老勁,寫花頭圈點,全學王冕。然亦有與王冕不同處,王冕用筆略方勁,而陳錄用筆圓厚、構圖飽滿,作品有《萬玉圖軸》、《玉兔爭清圖軸》。
周天球(1514—1595),字公暇,號幼海,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少從文徽明學書,以詩文書學名世,畫蘭學鄭思肖。
明代其他畫水墨花竹畫家不勝枚舉,如顧祿、李石林、朱銓、高鬆、朱完、孫杜,魯得之、王允恭、邵彌畫竹,文徵明、陳元素、王毓、麋宗伯、張寧、商輅、釋石門等畫梅、畫蘭,其他以畫菊出名者如計禮、黃翊、楊節等人。
南陳北崔與波臣派
明代中後期的人物畫,效法吳門唐、仇者從刻畫細麗流於柔靡,細眉小眼的仕女,千人一麵,弱不禁風,生氣漸失。步伍浙派者由筆簡神完滑入精簡陋略。在時習日深的情勢下,明末湧現出幾位不凡的人物畫家。他們是畫風大同小異的浙江諸暨人陳洪綬(1598—1652年)、山東萊陽人崔子忠(約1594—1644年)、安徽休寧人丁雲鵬(1547—1628年)與福建莆田人吳彬(約活動於1591—1644年)。其中,終身為職業畫家並投身於民間版畫與墨譜繪稿的職業畫家丁雲鵬出於前,身為職業畫家卻曾入宮供職的陳洪綬與吳彬踵其後。崔氏雖屬文人畫家,但與陳氏齊名,時稱“南陳北崔”。這幾位畫家或由於投身民間版畫創稿,或由於精研古代佛道作品,同時也由於不忽略現實觀察,且富於創造精神,所以能揉合晉唐五代傳統與民間藝術傳統,在浙吳兩派之外,別樹一幟,開辟出一條“寧拙勿巧,寧醜勿媚”的藝術道路。取材多作道釋人物,陳、吳亦作山水。人物造型多誇張變幻饒裝飾意趣,筆法遒勁,設色古雅。
陳洪綬,字章侯,號老蓮。他少負奇才,屢試不中,放意於書畫,一度入宮,厭於酬奉,概然賦歸,在從事卷軸畫創作與版畫創稿方麵,馳騁奇才,卓有建樹。入清以後,則心懷亡國之痛,改號梅遲,賣畫為生。他的人物畫,麵容奇古,形體偉岸,衣紋排疊遒勁,設色水石並用,以豔襯雅。尤擅“易園以方,易整以散”的裝飾手法,具有豐饒的想象力和超乎時輩的裝飾意匠。代表作有《歸去來辭圖》卷與《楊慎簪花圖》等。他與徽州版刻黃氏名手合作的版畫,成就異常突出。形製或插圖,或頁子,內容則寄托了關心國事民生的情感,歌頌了具有反封建意義的水滸英雄與西廂人物。在美術史上留下了不朽聲譽,對清代特別是清末“三任”發生了深遠影響。他的重要版畫作品用《九歌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和《張深之正北西廂記插圖》。《九歌圖》中的屈原行吟一幅,以仰視的角度,誇張的手法,塑造了紀念碑式的屈原形象。屈原行吟澤畔,堅毅憂憤,給人以寓目難忘的印象。《西廂圖》中的《窺柬》一幅,則描寫了鶯鶯偷看情人來信的嬌羞與專注,也表現了不願驚動她的紅娘的調皮細心。陳洪綬也擅長工筆與寫意花鳥畫,作品有《雜畫冊》、《蓮石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