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洪授齊名的是崔子忠,畫史上有“南陳北崔”之稱。
崔子忠(?—1644),初名丹,字開予,號北海,後改名子忠,字道母,號青蚓,山東萊陽人,後遷居順天府(今北京市)。明亡,走入土室不出,因餓而死。善畫人物、仕女、肖像。白描人物,自出新意。所作《洛神圖》、《雲中玉女圖》、《張東華像悼》等都為現存崔畫的精品,其作筆墨清麗,線描設色、人物衣紋多曲屈轉折,受南唐周文矩影響尤深。
明末兼善人物的畫家尚有蕭雲從、李士達、袁尚統、張宏等人。
隨著廣大社會階層對肖像畫需求的增長,明後期肖像畫空前發展,終於在明末清初產生了名家和流派。人所共知的曾鯨(1568—1650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長期僑居南京。當時江南民間肖像畫家重色染,先以淡墨鉤廓,而後全用粉彩渲染。曾鯨則創為墨骨畫法,以淡墨勾定輪廓五官,施墨略染後,再賦色彩,“寫照如燈取影,妙得神情,”作品有《王時敏像》、《張卿子像》、《葛震甫像》等。追隨波臣者甚多,有謝彬、沈韶、徐易等人,形成了具有中國肖像畫特點的明末清初的波臣派。
董其昌與南北宗論
吳派與浙派的山水畫發展到明末,已在貌似繁榮中產生了不少流弊。不少畫家僅僅著眼於師承形貌,既無師造化而來的胸中邱壑,亦無包孕古人長處的識見與修養,所以大多偏重於筆墨形模的仿效。吳派出現了以碎石積為大山的板結之風與空疏恣意的流弊,浙派也多有一味追求粗放簡率的習氣。為了扭轉這一局麵,在上海地區湧現出若幹更重視筆墨總體表現力與文化修養的文人山水畫派,如以沈士充為代表的雲間派、以趙左為標誌的鬆江派和以董其昌為旗幟的華亭派。三派互相交融,尤以董氏影響最大。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鬆江華亭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他精於鑒賞,尤長書法,亦致力於山水畫。為了克服板結與精簡兩種時弊,他在山水畫上追求以書法入畫所導致的筆墨聯係變幻中的表現力,並把宋元諸家繪畫中來自大自然的山石樹木形象加以簡化,以筆勢的運動作“不似之似”的組合。他強調布局中的勢,筆墨中的虛實和“畫欲暗不欲明”的生活性與含畜性,也發展了墨法,推出了以前人母題作畫結合有關畫史畫論的題記而含義在畫外的表現方法。以王蒙《青卞隱居圖》為母題的《青卞圖》和自稱仿黃公望的《江山秋霽圖》是他的傳世水墨名作,設色的《秋興八景圖冊》一般也認為是他的作品。董其昌的巨大影響還在於他的畫論。在係統總結文人畫曆史經驗的過程中,他以佛家禪宗又分南北為喻,推出了“南北宗論”,尚率真,輕功力,崇士氣,斥畫工,重筆墨,輕丘壑,尊變化,黜刻畫。雖然對畫史的概括並不完全符合曆史實際,但提倡的美學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初“四王”
四王係統的山水畫
清初山水畫直承董其昌的理論與實踐。“四王”是依董其昌開辟的道路,力圖集古人大成的代表。四王之中包括兩代人。第一代是董其昌的朋友王時敏與王鑒,第二代是時敏之孫王原祁及時敏與王鑒的學生王翬。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又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其祖父王錫爵,明宰相,父王衡為明翰林。他自己曾任明太常寺奉常,人稱王奉常。王時敏少年時為董其昌、陳繼儒所賞識,深受他們的影響,同時,他自己家藏豐厚,觀察到不少宋、元名跡。這些便利條件都有利於他少年時的學習。
清兵南下時,王時敏當時在太倉,他是迎清兵進城的,故而深得清統治者的嘉賞。盡管他入清不仕,但是他在清廷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也是以他為首的“四王”能夠成為清廷繪畫正統派的一個因素。
王時敏畫學宋元,臨習了大量的宋元名跡,講求古人法度。藝術觀受董其昌“文人畫”論的影響,尤其用心於黃公望。黃公望的繪畫成了王時敏繪畫語言的主要來源,於臨習中體會清、淡、秀、雅的筆墨滋味。其畫深沉渾穆、圓潤醇厚。現存作品頗多,如《雅宜山齋圖》、《雲壑煙灘圖》、《層巒積翠圖》、《夏山圖》、《溪山樓觀圖》等。王時敏兼工隸書,能詩文,著有《西田集》、《西廬畫跋》等。
王鑒(1598—1677),字玄照,號湘碧,自稱染香庵主,江蘇太倉人,王世貞孫,曾為明廉州太守,人又稱王廉州,入清不仕。與王時敏為子侄行,年亦相若。
王鑒於北宋董源、巨然,用心頗深,專心於“元四家”,多取法於黃公望。他與王時敏的風格是一致的,隻是構圖體式更寬闊些,在“四王”中他尤其擅長青綠山水,以色皴積點染,頗為別致,有名的作品如《長鬆仙館圖》,《仿子久煙浮遠岫圖》、《雲壑鬆陰圖》等。他又長於青綠設色,如《仿三趙山水圖》。
王鑒也有寫生作品,他畫的《虞山十景圖冊》即是寫生力作。此冊為嘉道時的書法家楊沂孫所稱賞,說他遊曆常熟時,城內許多地方仍尚存,與王鑒所畫差異不大。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台,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康熙進士。嚐奉旨編纂《佩文齋書畫譜》,榮耀一時,頗得皇帝寵幸。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實際上,他於政治並沒有多少興趣,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傾向於畫學。
王原祁山水,學黃公望淺絳一路,他的作品有著“熟而不甜,生而不澀,蔽而彌厚,實而彌清”之韻味。作畫喜用於筆焦墨,麵目略私王時敏,追求生澀蒼潤的效果。王原祁筆力沉厚,自謂“筆端有金剛杵”。他對筆墨感觸頗深,認為:“用筆忌滑、忌軟、忌硬”,又雲:“筆不用繁,要取繁中之簡,墨需用淡,要於間架處步步得肯。方得元人三昧”。
王翬(1632—1717),字石穀,號耕煙散人,又稱烏目山人,家常熟。因畫《南巡圖》稱旨,康熙賜書“山水清暉”四字,故又自稱“清暉老人”。
王翬早年曾親得王鑒、王時敏的指導與推許。當時其他人諸如錢牧齋、周亮工、王士禎等都對他評價甚高。周亮工說他“天資高,年力富,下筆可與古人齊驅,百年第一人也。”王時敏讚他“羅古人於尺幅,萃眾美於筆下者,五百年來,從未之見,惟吾石穀—人而已。”吳梅村則稱之為“畫聖”。他們對王翬可謂推祟備至。王翬一生博覽大江南北的收藏秘本,對古人下過苦功,曾力追董、巨,醉心範寬,對王蒙、黃公望的山水取法尤多,及至於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的山水,他也熟撚會章。大量的臨摹與觀賞,使他深得古法三味,他在摹古的圈子裏,是相當認真嚴謹的,他的功夫也是最到家的。與其他三王相比較,應該說王翬的藝術涵養是最深厚和廣博的。
王翬雖然也肆力於古人山水,但是—定程度上能夠把握臨古與寫景的結合,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某種意義上,王翬很好地總結了古人繪畫精華,這是他很大的貢獻。王翬傳世作品很多,如《千岩萬溝壑圖》、《溪山紅樹圖》、《種鬆軒寫山水》、《斷崖雲氣圖》、《重江疊嶂圖》等等,其風格清秀蒼茫,晚年略為蒼古散淡。
由於王翬受到清統治者的嘉許扶持,從學其畫的人相當多,其家鄉常熟有虞山,故有“虞山派”之稱。
王翬家族中學他較有氣色者為王玖。王玖,字次峰,號二癡,寓吳門(今江蘇蘇州)。他能夠在學習自己—路風格的同時,還參學了“婁東派”的一些方法。存世作品如《秋山行旅圖》、《山水冊頁》等。除了家族外,王翬弟子見於畫史記載的有近八十人之多。著名者如楊晉、李世倬、顧昉、徐政、蔡遠、榮林,沈桂、胡節、徐溶、宋駿業等等,其中最出色者當數楊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