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派畫家多信奉董其昌的藝術主張,致力於摹古或在摹古中求變化,崇拜元四家。他們看重筆墨,大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挪後,構成一種元人已達到的理想境界,表現平靜安閑的情感狀態,體現所謂“士氣”與“書卷氣”,卻較少觀察自然,描寫具體感受。由於他們能精研書畫表現上共同的一麵,注意在以臨古為主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古人筆墨布局上的成就,所以發展了幹筆渴墨層層積染技法的藝術表現力,使審美趣味的表達趨於精致。四王派中又分兩種,王時敏祖孫更重筆墨風格,追蹤黃公望;原祁麵貌更強烈,筆墨氣味亦更精細,取得了“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的收獲。前者作品有《雲壑煙灘圖》等,後者作品有《輞川圖》、《仿黃子久山水》等。
由於四王派主張摹古,作品情調未脫古人窠臼,又在身世地位上是有代表性,所以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確立了正宗地位。但正宗地位確立後,這一派的追隨者如“小四王”“後四王”等作品漸無生氣,已經是衣缽塵土了。
吳曆、惲壽平的藝術
吳曆(1632—1718),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蘇常熟人。少年時與王翬同學於王時敏,一生布衣。初信佛教,後又信奉耶穌教,曾居澳門。吳曆畫宗法元人,得唐寅意趣。婁東王原祁極其推崇他。吳曆作品,除一部分仿古外,大多數是在寫生基礎上的創作,所以有創造性、有新意。其畫風味醇厚,多用枯筆短皴。傳世作品如《柳樹秋思圖》、《苦雨詩圖》、《寒溪山水》、《橫山晴靄圖》等。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雲溪外史、白雲外史、東園客、草衣生等。江蘇武進人。父日初,參加抗清活動,兵敗,南田被俘,其父以計脫之。其生涯頗富傳奇色彩。王時敏曾以其事寫成劇本,後王時敏病故,南田寫《哭王奉常煙客先生詩》以悼念。南田一生以遺民自居,不應科舉,潛心書畫。初亦擅山水,及見王翬畫山水。慨歎自己材質不能出其右,便對王翬說“是道讓兄獨步矣,格妄恥為天下第二手”。於是舍山水而專工花鳥,成為一代花鳥畫大師。其實南田山水,亦不愧大家手筆,學王蒙、唐寅,筆墨瀟灑秀麗,清潤峻峭。傳世山水真跡有《山水軸》、《古鬆雲嶽圖軸》等。其藝術成就主要在花鳥畫方麵。
清初“四僧”與其它名家名派
“四僧”指八大、石濤、髠殘和弘仁四個和尚。
八大(1626—1705年),譜名朱統鎣,名耷,號雪個、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亡後,他削發為僧,後又做道士,居道觀青雲譜。
八大山人的祖父、父親都善畫,八大作為明王孫,生長於詩書畫之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能詩善畫,精書法,工篆刻,才思稟賦迥異常人,在藝術上取得非凡成就。繪畫方麵,他工山水、花鳥、竹石。山水主要取法於黃公望,但受董其昌的影響更大一些。董氏畫的秀逸清朗、滋潤氤氳的氣韻,是八大很喜歡的表現方式,他自己不斷臨摹董其昌的仿古山水冊,至其老年,在他的書紮中常能看到他肆力訪求董畫的記述。八大的山水畫,與“四王”同出於董其昌而風格迥異。他在臨仿董氏的基礎上,參閱黃公望、倪瓚、董潭、巨然等,加以自己的特出氣質與心性。他的山水,不規成法,蒼勁圓潤,荒寒料峭,逸氣橫生,章法往往是不全之全,實際上是董其昌山水畫的大變異。總體來看,八大之山水有殘山剩水之意,也正如他自己說的“零落山河顛倒樹,不成圖畫更傷心”,八大山水畫風格的形成與他的心境是緊密相關的。
八大的花鳥畫成就更高,傳世也多。他的花鳥畫主要是明代林良、陳淳、徐渭的影響,一花一草。一木一石,構圖新穎,不落俗套,往往有出人意表之章法。
總之,八大的繪畫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的,他予後人最大的影響就是他常常出人意表的構想,他的不俗之創造。個人精神境界不同,性靈不同,所繪之藝術語言自然也隻是他自己的。
石濤(1642—約1718),本姓朱,名若極,法名原濟,字石濤,廣西全州人。明靖江王朱守謙之子,悼僖王朱讚儀的十世孫,與八大一樣,他也是明王朝皇室後裔。出家為僧後,釋號原濟,又號石濤、清湘老人(清湘陳人)、苦瓜和尚、大滌子、靖江後人、瞎尊者等。
由於特殊的身世,石濤一生也注定像八大一樣,生活在矛盾與痛苦之中。在清王朝的70多年中,他的禪學修養,並不能解決他的身世之痛,也不能撫慰他矛盾的心理。石濤矛盾之處,在於他一麵耿耿於懷於他的舊王朝,因為他畢竟是舊王孫,同時,在康熙朝時,他又曾比較積極靠近清統治者。康熙南巡時,他曾去接駕,遇人便稱康熙是“仁聖主”,並畫有《海宴清河圖》頌揚康熙“仁政”,又刻印,曰“臣僧”。他的這種矛盾的行為,主要反映了他矛盾的心理。
石濤一生萍蹤不定,遊曆甚廣,為他的繪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他先後遊黃山、華嶽、匡廬、金陵等地,也曾北上京師,晚年定居揚州。石濤山水、蘭竹、花果、人物,無所不工,以他的山水畫成就最高。他的山水,酣暢琳漓,隨心所欲,筆意恣肆縱橫,奇險中蘊涵著秀潤。石濤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能夠脫略尋常舊規,另辟鼷徑,終生實踐著“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路子,不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鄉。平原風光,他的表現都是那麼與眾不同,千變萬化,獨具特色。在山水畫技法方麵,他對“點”法的使用尤其著力,他獨樹一幟的畫風也得力於此,對後世的影響也在於此。石濤現存作品不少,如《山水清音圖》、《淮揚潔秋圖》、《惠泉夜泛圖》、《廬山遊覽圖》、《餘杭看山圖》、《黃山八勝冊》、《林逋詩意圖》等等,都可以表現出石濤泣鬼神的章法構圖及立意內涵。
石濤晚年定居揚州時撰寫了《畫語錄》,從理論高度上闡發了自己的藝術觀念。這是對中國畫學理論的大貢獻,表現出石濤全方麵的繪畫藝術天賦。他強調在繪畫表現上,要達到“不似之似似之”的境界,強調“我自用我法”,重視“道貌取神”。這些藝術觀點都深刻反映出這位傑出畫家的深層理論修養,對後世的繪畫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石濤是明清以來的傑出大師,他的藝術修養深厚,極富創新精神,成為300年來中國畫壇的一麵旗幟。清末民初的山水畫大家都受他的恩澤。
髡殘(1612—1692),本姓劉,字介秋,號石谿、白禿、石道人、殘道者,湖南武陵(今常的)人。曾參加抗清活動,失敗後削發為僧,雲遊名山,住南京牛首祖堂山幽樓寺。閉門謝客,清淨無為,過著寂然的生活。髡殘山水,構圖以繁勝,山重水複,渾厚蒙茸。他的山水得力於元四家的王蒙,善用渴筆、幹筆,長於幹筆皴擦,如“粗服亂頭”,粗放不拘,沉著痛快。傳世作品如《蒼山結茅圖》、《秋山紅樹圖》、《蒼翠淩天圖》、《層巒疊壑圖》、《茂林秋樹圈卷》等。
弘仁(1610—1663年),原名江韜,字六奇,為僧後號漸江,安徽歙縣人。他們多數具有較強的反清意識,於明亡後出家為僧,以示不臣服於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