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卷軸畫藝術3(2 / 3)

汪士慎(1686—約1759)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休寧,居揚州。工詩文,精花卉,尤善畫梅,技法嫻熟,隨意點染,皆成妙筆,汪士慎畫梅不論繁與簡,運筆端重,落墨潤秀,不矜奇巧,有空裏流香之趣,善用瘦硬筆之描繪對象的秀雅情態,有“鐵骨冰心”之號,54歲時左目失明,故刻印“左盲生’、“尚留一目作梅花”。後來連右眼也失明,在雙目懼盲的情況下,仍能揮寫狂草大字,正所謂“盲於目,不盲於心”。留存作品有《墨梅卷》、《春風三友圖軸》、《梅竹圖》、《空裏流香圖》、《花卉冊》等,著有《巢詩略集》。

李鱓(1686—1762),字宗揚,號複堂,木頭老子、墨磨人等,江蘇興化人。晚年定居揚州,賣畫為生,繪畫早年在清宮被令從學蔣廷錫,畫法工致。後改學高其佩,故祟尚寫意,並吸取陳淳、徐渭、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的水墨寫意技法,有所感悟,尤其在揚州見到石濤的原作以後,深受啟迪,拓展了破墨,潑墨以及用水的技巧,縱橫恣肆,不拘蠅墨,形成了“水墨溶成奇趣”的獨特風格,晚年作品稍有“散漫頹唐,無複筋骨”的遺憾,作品有《五鬆圖軸》,《墨荷圖軸》、《雞圖軸》、《芭蕉萱石圖》、《寫生花卉冊》等。

陳撰(1686—1758),字楞山,號玉幾,浙江寧波人,曾居杭州,後流寓揚州,工詩文,花卉,善草書,亦畫山水,尤精畫梅。與汪士慎、高翔等人頗有交情,但不願與達官貴人交往,性格孤潔,所畫花鳥蕭疏簡遠,與李鱓齊名,人稱“複堂玉幾”,他也重視寫生,存世作品有《梅花圖軸》《荷香十裏圖軸》,《蘭花扇麵》、《花卉圖冊》等。

金農(1687—1764),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又號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長居揚州,擅詩工畫,所畫題材有梅竹,鞋馬,佛像,人物,山水等,尤精墨梅。曾被推薦應博學鴻詞科,未中選。因不得誌而性情抑鬱,於是遍遊齊,楚,燕、趙、豫等地的名山大川,眼界大開,年方五十正式學繪畫,然清錢杜說金農“年四十始以己意學宋元寫生”,胸中的百川萬壑,使其詩文繪會畫氣度非凡,金農精通書法,文學修養極高,飽覽古跡名畫頗多,眼光高遠,因而“涉筆即古,脫盡畫家時習”。

黃慎(1687—1772),字巷懋,躬懋,恭壽、菊莊,號癭瓢子,福建寧化人,家境貧寒,棄舉子業而學繪畫,異常勤奮,常居揚州,與鄭板橋為莫逆之交,初工筆人物、花鳥、山水等,後從懷素書法的研習中得到啟悟,於是用狂草筆法入畫,從而由工筆轉向肆意揮灑的寫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麵貌,其作品多以人物為主,其次是山水、花鳥,花鳥畫深受徐渭的影響,筆墨瀟灑但具有法度,故鄭燮讚曰:“畫到神情飄沒出,更無真相有真魂。”黃慎作品有《梅花卷》、《墨菊圖軸》、《蘆鴨圖軸》、《石榴圖冊頁》、《柳鷺圖》、《莢蓉白鷺圖》、《花鳥冊》等,並著有《蚊湖詩鈔》。

高翔(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樨堂,江蘇甘泉(今揚州)人,終生布衣,善詩、精畫、工印,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等友誼較深。李鬥《揚州畫舫錄》雲:“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綴。”高翔主要從事山水畫創作,其次也畫花卉,梅竹等,晚年右手殘廢,不得已用左手書畫,高翔畫梅竹,受金農的影響並得其法,然而與金農的“繁花密枝”不一樣,其所作梅花是“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筆墨蒼潤鬆秀,意趣簡淡,他的梅花作品傳世不多,僅有《梅花圖軸》,《紅梅圖扇麵》、《墨梅圖軸》等。另有其它花卉作品,如《花卉冊》,《折枝榴花圖》,《事事大古軸》等。其刻印也異常精美,並著有《西唐詩鈔》。

鄭燮(1693—1765),名燮,字克柔,號板橋、理庵,江蘇興化人,天資聰穎,康熙年中秀才,雍正十三年(1735)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為進士,做過縣令,後憤然辭官,於乾隆十八年(1753)回到揚州,重新過著以賣畫為生的生活。至此,他的詩、書、畫也進入了成熟時期,同時,政治抱負的失意也在作品中充分地表現出來,鄭燮的繪畫以蘭,竹、石為主,象征有香、有節、有骨的高潔人士,其次也畫鬆、梅、菊等,以水墨見長。

李方膺(1695—1755),乳名角,字晴江,號虯仲,江蘇南通人。20年沉沉浮浮的官場生活使其飽受人間冷暖滋味,不願再返仕途,於是便往來於南京和揚州之間,以賣畫為生,並與文學家袁枚為知己,其詩書畫影響甚大,尤以畫更為精絕。

章法構圖上十分講究提煉概括,正如他所題“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隻有兩三枝”詩句一般,因而其作品極為精煉,存世的有《墨梅圖軸》、《梅花圖卷》、《墨梅圖卷》、《瀟湘風竹圖》等等。

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花之寺僧。原籍安徽歙縣人,祖上遷居揚州,遂為揚州人。其繪畫題材已十分廣泛,山水,人物、花卉、梅竹等無所不臻妙,以梅花量突出,被法式善讚譽為“生平所得力,全在梅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