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對美術教育的影響
新學是作為中國固有文化的對立麵出現的,屬於維新思潮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資產階級新文化。清末的中學與西學之爭,舊學與新學之爭,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新文化與封建舊文化之爭。而新學直接影響了美術教育的發展。
清朝末年,由於政治上、軍事上屢遭失敗,刺激了一些愛國知識分子。他們維新思想活躍,要求變法圖強。光緒皇帝接受康有為等人的建議,在政治上施行了一些新的措施,其中包括在教育方麵實行廢八股,興學堂;令各州縣將大小書院改為兼習中學、西學的學堂。這種體現民族資產階級進取要求的措施,雖然受到守舊派的阻擾,遇到不少困難,但對於封建專製主義的教育製度仍然是重大的衝擊,促進了教育體製的改革。
隨著學堂的建立,對美術師資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專門培養美術師資成為社會的急需。在師範學堂裏首先興辦起的圖畫手工科,就是這種新型美術教育的最初形式。
我國最早建立圖畫手工科的是南京兩江師範學堂和保定北洋師範學堂。
南京兩江師範學堂是單獨的優級師範(即高等師範),創立於1902年。起初幾年是各科混合製,設有圖畫、手工、音樂等課。改為分科製後,開始也沒有藝術性質的專科。後來在校長李瑞清的提倡和學生竭力爭取之下,才特別添設了圖畫手工科。前後辦了兩個班,第一班始於1906年秋,終於1909年冬;乙班始於1907年秋,終於1910年冬。呂鳳子、薑丹書都畢業於此。
校長李瑞清,字梅庵,號清道人,江西臨川人。翰林,作過學部侍郎,擅長書畫。
兩江師範學堂圖畫手工科的學製接近日本高等師範,並且聘請了日本教師鹽見竟、亙理寬之助擔任素描、水彩畫、油畫、用器畫和圖案畫等課;聘請一戶清方、杉田森擔任手工課程。
我國美術教育不同於西方國家之處是美術教育一誕生就設有中國畫科目,聘請著名中國山水畫家湖南衡陽人蕭厔泉(1865—1948年)擔任國畫教學,使美術教育一開始就有了自己民族特色。於是中國畫教學由過去的“師徒製”轉化為近代學校製,有了逐步積累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體係的機會。後來在蔡元培兼收並蓄的思想影響下,我國美術教育實行中、西美術教學的雙軌製更加明確。中西之間的矛盾基本采取調和的辦法加以解決,但收效不大,雙方門戶之見很深。
藝術教育也和我國經濟發展有關。由於“振興實業”的需要,首先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上海,建立起脫胎於舊式師徒製的私立美術學校。
第一所私立美術學校是在1911年由周湘創辦的。周湘(1871—1933年),字印侯,號隱廠,又號灌園,原籍上海。他所建學校最初稱中西美術學校,後改名中華美術學校。
我國發展最快的私立美術學校是1912年由烏始光、劉海粟、汪亞塵、丁悚等人創辦的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為上海美專。1922年任上海法租界菜市路自建校舍,發展迅速,培養學生也很多。
此外,呂鳳子創辦的丹陽正則職業學校和顏文樑創辦的蘇州美專都是有相當規模的私立美術學校。
在社會美育思潮的推動下,國家正式建立專門的美術學校是在1918年4月建立的北京美術專科學校和1928年在杭州建立的國立藝術院。北京美專的第一任校長是鄭錦;杭州國立藝術院的校長是林風眠。
新文化運動與美術
蔡元培的美育觀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友民、孑民,浙江紹興人。清光緒進士,留學德國,曾任翰林院編修,是我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與愛國主義者。辛亥革命後任首任教育總長,1917—192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7年任國民政府的大學院長、檢察院長、兼代司法部長、中央研究院院長,1928年辭去各職,專任中央研究員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