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曾經發表過《以美育代宗教說》、《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等論文,希望能夠通過美育來改變國民精神的手段,他說“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他在他的《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曾設想到:“專門練習的,既有美術學校、音樂學校、美術工藝學校、優伶學校等,大學校又設有文學、美學、美術史、樂理等講座與研究所,普及社會的,有公開的美術館或博物館,中間陳列品由私人捐贈,或用公款購置,都是非常珍貴的。有臨時的展覽會,有音樂會,有國立或公立的劇院,或演歌舞劇,或演科白劇,都是由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編製的……一切公私的建築、陳列器具、書肆與花肆的印刷品、各方麵的廣告,都是從美術家的意匠構成,所以不論哪一種人,都時時刻刻有接觸美術的機會。”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進步意義,在於衝破了封建禮教與軍閥統治的重圍,為開創新的美術事業起了先鋒作用。在美育思潮的影響下,出現了一些專業的美術團體,如上海天馬會、美育學會、北京北大畫法研究會等相繼誕生。
當然,蔡元培的美育理論也有他的局限性,他比較強調美的普遍性、超越性,距離社會現實比較遠,單純地談“美術的超越功力”,客觀上為“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想提供了理論根據。這實際上是脫離了社會現實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而且,在帝國主義壟斷與軍閥宰割下的舊中國,“美育”實際上不可能得到順利的推行,直到解放前,普通學校的美術課也不過是可有可無的科目,隻是點綴而已。
新文化運動對美術的影響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同時,以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共同領導與發動了一場旨在反對封建文化,宣傳科學的新文化改革運動,即“五四”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雜誌為陣地,口號是:“要擁護那德先生(Democracy民主),便不得不反對那禮教、禮法、貞節、舊理論、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science科學),便不得不反對那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那德先生又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美術界在新文化運動的衝擊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呂征、陳獨秀的話語,主在振興中國畫,反對一味摹古而沒有創新,這對當時京、津的某些畫家,震動是很大的。呂征、陳獨秀他們擁護美育,提倡采用寫實精神創作富有創造性的作品,反對投有創新的仿古,並反對當時上海流行的媚俗的仕女畫。這實際上已概括了“五四”以來新美術運動的主要內容:新美術要在社會美育中發揮作用,新美術要吸收西洋畫寫實精神,新美術要有自己創作的新麵貌。此外,新文化運動對美術的另一影響是:學習西畫的寫生,反對一味的臨摹。
美育的倡導者蔡元培非常重視實物寫生。”實物寫生(包括靜物、風景、石膏模剩與人體寫生)首先是在學校裏實行的。最先使用人體模特的,是上海美專西洋畫科三年級學生,時在1914年3月。雖然當時教育部製定的教學方案中已經允許可以采用人體模特,但對於當時整個中國而言,社會阻力仍然不小,可以說是藝術領域一場尖銳的反封建鬥爭。站在這場鬥爭最前列的是上海美專及其校長劉海粟。當時上海一位女子學校校長指責說“劉海粟是藝術叛徒”、“教育界的蟊賊”等,公開批判劉海粟。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致函劉海粟,要求停止模特的使用,但遭到劉海粟的拒絕,以致孫要緝拿劉海粟,封閉上海美專。後來隨著北伐軍的勝利,這場風波終於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