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是造神運動的主要受益者。“文化大革命”中,劉少奇被打倒,林彪躍升為黨內第二號人物。1969年4月,在極不正常的情況下召開了中共第九次代表大會,會上新製定的黨章規定:“林彪同誌一貫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最忠誠、最堅定地執行和捍衛毛澤東同誌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林彪同誌是毛澤東同誌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這一帶有封建色彩的做法,在國際共運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林彪利用他在黨內的地位,先後采取打一批,拉一批的手法,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反革命集團。先是打倒了解放軍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羅瑞卿大將,後又以強加的罪名整死了賀龍元帥,將陳毅、譚震林等針對“文化大革命”錯誤做法進行的抗爭誣為“二月逆流”,製造“楊餘傅事件”。同時,又重用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等人,讓他們進入了政治局,並完全控製了中央軍委辦事組,這樣,一步步地竊取了更大的軍權。
但是,林彪對於他所達到的這種地位並不滿足,反而產生了更大的欲望。首先,他身體不好,長期怕水怕光,常常頭暈眼花,作一場報告常常累得幾乎虛脫,相比之下,毛澤東少年時期就注意鍛煉身體,老年時還暢遊長江,在死亡問題上,說不定林彪還會走在前頭,對於隻有一步之遙的最高權力,對林彪有極大的誘惑力。其次,林彪感到,毛主席作為一個大政治家,未必對他是十分信任。尤其是在“九大”後,毛主席有一次找林彪談話,主動給林彪這個接班人也推薦了一位接班人,即張春橋,這使林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推而廣之,今天林彪是接班人,明天也可以叫林彪當不成接班人,伴君真是如同伴虎。因此,他決心要加快搶班奪權的步伐。
1969年10月17日,林彪借口“加強戰備”,發布了“一號命令”,調動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況。這個命令未經黨中央、毛主席同意,後被毛主席加以製止。但是,林彪通過這個事件看到了他的“力量”,促使他的私欲進一步膨脹。在設不設國家主席這個問題上,林彪一反常態表現出“固執”,暴露了他迫不及待要接班的野心,讓毛澤東產生了懷疑和不滿,林彪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開始了最後的下坡路。
1970年3月,毛主席提出要召開四屆人大,修改憲法,不設國家主席。國家主席本是一個榮譽性的職務,劉少奇被打倒後,毛澤東感到兼任國家主席要處理一些應酬性的事情,比較麻煩,但又不再願意看到國內還有另一個“主席”分庭抗禮。林彪明明知道毛主席不願當國家主席,但是,在4月11日提出要毛主席擔任國家主席,用意很明顯,隻要在憲法上寫了設國家主席這一條,毛主席不當就非林彪莫屬。毛主席在林彪的意見上批示:“我不能再作此事,此議不妥。”4月下旬,毛澤東在政治局會上第三次提出不當國家主席,不設國家主席,並且認為要他當國家主席是把他“放在火爐上烤”。林彪仍執迷不悟,放風說不設國家主席,國家沒有一個頭,名不正言不順。7月中旬,毛澤東在中央修改憲法起草委員會開會期間,第四次提出不設國家主席,說不要因人設事。最終,毛澤東為這件事說過6次,而有的人竟聽不進去,這對毛澤東來說是非常罕見的,自然讓他大為不滿。而林彪一夥,在設國家主席這個問題上利令智昏,在廬山召開的黨的九屆二中全會上發展到高峰。在會上,林彪圍繞“天才”問題作了發言,再次談國家主席問題。他的這個發言,內容事先未和毛主席商量,講稿也未給毛主席看過,陳伯達、葉群等人也在會上配合,大吹“天才論”,暗中為林彪搶班奪權服務。毛澤東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忍無可忍,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決定立即停止討論林彪的講話。8月31日,毛澤東專門寫了《我的一點意見》,點名批評了陳伯達,並指出:“他可配合得很好了,采取突然襲擊,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球轉動之勢。”九屆二中全會閉幕時,黨中央宣布對陳伯達進行審查,林彪集團的主要成員也被迫作檢查。在設國家主席這場鬥爭中,毛澤東把林彪同陳伯達的處理區別開來,但確實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也反映了毛澤東把林彪由“親密戰友”置在了教育鬥爭的地位。12月12日,毛澤東在會見老朋友斯諾時講:“什麼‘四個偉大’,討嫌!”公開表現了毛澤東對林彪的厭惡之心。為了解決軍委辦事組一夥人的問題,毛澤東、黨中央派紀登奎、張才千參加軍委辦事組,對黃永勝、吳法憲把持的這個機構“摻沙子”。
在清算陳伯達等人的活動時,毛澤東感到這些人作的檢討是假的,九屆二中全會上的事還未完。例如,毛澤東在偶然情況下得知解放軍總參的二級部副部長熊向暉竟不知黃永勝、吳法憲等的錯誤,覺得黃、吳及其後台林彪竟敢封鎖消息,事態嚴重。
自1971年8月中旬起的一個月時間裏,毛澤東乘火車視察南方各地,沿途接見當地黨政軍負責人,揭露和批評了林彪一夥。他說:“我看他們的突然襲擊,地下活動,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綱領的。綱領就是設國家主席,就是‘天才’,就是反對九大路線,就是推翻九屆二中全會的三項議程。有人急於想當國家主席,要分裂黨,急於奪權。”並點明“這次廬山會議,又是兩個司令部的鬥爭”,“廬山這件事還沒有完,還沒有解決”。毛澤東的用意和矛頭所向,十分清楚地傳達給了地方黨政領導人,提前為解決林彪的問題打了招呼。
九屆二中全會後,林彪深知滅頂之災就要來臨。也難怪,雖然林彪從井岡山時期就能“緊跟”,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時,“萬歲”不離口,語錄不離手,但毛澤東了解林彪的為人,在黨內鬥爭中從不心慈手軟,一旦與他利益發生衝突時,極有可能鋌而走險,所以,必須對林彪采取果斷行動。而事實上,林彪一夥也早已作了準備。1970年10月,在林彪的策劃下,組成了以林立果為頭子的反革命武裝政變的骨幹力量,取名為“聯合艦隊”,並製訂了反革命政變的《“571工程”紀要》。毛澤東南巡時,林彪從不同渠道聽到了毛澤東針對他們一夥的談話。林彪認為,在“十一”前後將召開的九屆三中全會上,可能要解決他的問題,“接班人”、“副統帥”及國防部長職務將永遠地失去。於是,9月8日,林彪向其手下下達了手令:“盼照立果、宇馳同誌傳達的命令辦。”開始了反革命政變行動。林彪之子林立果等人密謀,用火焰噴射器、火箭筒等武器打毛主席乘坐的火車。甚至安排用飛機轟炸列車。由於毛主席的機智警惕,這些陰謀都未能付諸實施。毛主席於12日晚安然回到北京。刺殺毛主席未果,林彪一夥驚恐萬狀,13日零時,林彪、葉群、林立果等人乘車衝過警衛部隊的阻攔,從北戴河趕到山海關機場,強行登上一架三叉戟飛機向北飛去。周恩來請示毛主席要不要攔截飛機,毛主席平靜地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是沒有辦法的事,由他去吧。”淩晨2點30分,林彪、葉群乘坐的飛機墜落、機毀人亡,在一望無際荒無人煙的草原上,留下了9具燒焦了的屍體。林彪同毛澤東的較量,以林彪落得身敗名裂、遺臭萬年而告結束。但是,林彪的背叛,也使毛澤東非常傷心,打擊很大,身體也一天一天地垮下去。“九一三”事件的發生,也在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