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舍我與《世界日報》
成舍我1898?,現代著名職業報人。原名成勳,又名成平,筆名舍我,出生於湖南湘鄉。他有誌於新聞事業,想仿效美國新聞大王赫斯特當中國的新聞大王。其筆名取《孟子》中“舍我其誰”之意,表明他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新聞事業家。1916年,成舍我任上海《民國日報》編輯,開始其新聞生涯:1918年考入北大中文係,學習期間仍熱心於報刊事業,曾在北京《益世報》擔任主筆、采訪主任、總編輯,並創辦4開小報《真報》。1924年獨資創辦《世界晚報》,1925年又創《世界日報》和《世界畫報》,所創3報以消息靈通而名噪一時。1926年8月被奉係軍閥逮捕,獲釋後在南京創辦《民生報》,1934年因載官吏貪汙事件被國民黨當局查封。1935年往上海創辦著名報紙《立報》。上海淪陷後在香港出版《立報》港版。抗戰勝利後回上海恢複出版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報紙《立報》和《世界日報》。成舍我原本以不黨不偏的宗旨辦報,但在1943年後被國民黨所利用。他創辦的“中國新聞公司”,就是在國民黨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成功的。1946年,他以社會賢達的身份當上了偽國大代表。
解放前夕,成舍我移居香港,並在1952年前往台灣,從事新聞教育工作。在成舍我的“世界係列”報刊中,《世界日報》是最重要的。它1925年2月10日在北京創刊後,成為華北地區有影響的民營報紙之一。該報在二三十年代,因屢遭北洋軍閥及國民黨派係間的壓製,言論一直比較保守。抗戰爆發後停刊,1945年抗戰勝利後複刊,政治態度明顯傾向於國民黨。該報內容以政治、軍事新聞為主,教育新聞也占有重要地位。辦有多種專刊、副刊,曾連載張恨水寫的多部長篇言情小說,吸引眾多市民階層讀者。報紙日銷最多達四五萬份,成為北方著名的報紙。《世界日報》創刊之初,宣布了不黨不偏的辦報宗旨,提出報紙不受津貼,不畏強暴,保持公正立場,替百姓說話。它在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態度上是鮮明的,尤其是“教育界”專欄,常通過“學潮”、教育經費等問題明確地反對段祺瑞政府,指名道姓地批評當時的教育總長章士釗,在知識分子中頗有影響。如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從3月19日至23日,《世界日報》每天都以頭版的全版刊登這個慘案的情況,第一天的大字標題是《段政府果與國民宣戰矣》,第二天的大字標題是《吊死扶傷,哀動九城》。這種大規模的連續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1926年8月成舍我被捕保釋後,報紙轉趨保守。《世界日報》的業務改革除上述提到的副刊外,版麵編排也頗有特色。為了吸引讀者,《世界日報》一改大多數報紙把政治新聞、軍事新聞作頭條的慣例,常常把一些讀者感興趣的地方新聞、教育新聞、社會新聞放在頭條;在標題方麵,成舍我仿效赫斯特“黃色新聞”標題的做法,一講詞句驚人,二講字號特大,三講排列醒目。如1925年8月22日,北洋政府教育司長劉百昭接管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緊閉校門,劉百昭翻牆進去,其新聞標題是《劉百昭爬牆而入》,頗具特色。
四、中國廣播事業的出現
中國廣播事業最早是由外國人經辦的。1923年1月23日,上海“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台”開播,這是中國境內的第一座廣播電台。它是由美國商人奧斯邦創辦的。一戰結束後,原用於軍事的大批無線電器材積壓起來,歐美帝國主義為了推銷這批廢舊器材,便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大建無線電台。奧斯邦看到經營無線電器材可以賺大錢,便在上海開辦了個“中國無線電公司”,後與英文《大陸報》合作,開辦了這個廣播電台。該台發射功率僅50瓦,因政治和生意的原因,開辦3個月後即停辦。外國人開辦的廣播電台中,開洛公司廣播電台是開辦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一家。它1924年5月在上海開播,發射功率100瓦,到1929年10月停止播音,前後經曆5年多。它與《申報》合作,在該報館設發音室報告新聞並在報上經常預告節目,加大了影響。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廣播電台是1926年10月1日正式開播的哈爾濱廣播無線電台。該台呼號O,發射功率100瓦,每天播音兩小時,內容有新聞、音樂、演講、物價行情等。1928年元旦改呼號為CO,用漢、俄、日3種語言廣播,發射功率擴大到1000瓦。1931年“九一八”後被日軍侵占。192年後,天津、北京、沈陽等地的廣播電台陸續出現。中國的第一座私營廣播電台是192年3月開播的上海新新公司廣播電台。該公司為推銷自己製造的礦石收音機,開辦了一座相當簡陋的廣播電台,發射功率僅50瓦,主要播送唱片及轉播遊藝場的戲曲。早期的中國廣播事業,規模很小,設備簡陋,收聽範圍很小。加之收音機價格昂貴,因而在社會上的影響十分有限。
五、新聞教育和新聞學研究的發展
隨著新聞事業進入黃金時代,中國的新聞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先後有12所高等學校開設了報學係後改為新聞係。最早開設新聞專業的大學是上海聖約翰大學。1920年該大學在普通文科增設報學專業,《密勒氏評論報》主筆柏德森。Rron兼職授課。1924年增設報學係,美國人武道任係主任。課程設有新聞、編校、社論、廣告、新聞理論、新聞史等。該係是我國開辦時間最長的係之一,直到1952年院係調整時,才合並到上海複旦大學新聞係。上海其他開辦報學係的學校還有:南方大學、複旦大學、滬江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廈門大學、上海大學等。北京最早開辦報學係的是平民大學。平民大學報學係開辦於1923年,徐寶璜任係主任,教授有邵飄萍等。課程有《新聞學概論》、《新聞事業發達史》、《新聞采集法》、《新聞評論》等。該係還出版發行《北京平民大學新聞學係級刊》半月刊,由王豫洲主編。1924年,燕京大學設報學係,美國新聞界和教育界人士資助開辦基金5萬美元。美國人白瑞華任係主任,教授有藍序等人。192年因經費缺乏一度停辦。1929年恢複後,體製和設施日臻完善,先後出有《燕京新聞》,等報刊,附設有燕京通訊社,逐漸成為國內外較有影響的新聞係。北京民國大學、法政大學亦一度開辦學係或開設新聞學課。這一時期,新聞學研究進一步開展。據不完全統計,1922年至192年間,已出版的新聞學著作和譯本有16種。主要有任白濤《應用新聞學》、邵飄萍《新聞學總論》和《實際應用新聞學》、戈公振《中國報學史》等。其中尤以戈公振《中國報學史》最為著名。戈公振18901935是中國著名記者和新聞學家。1913年進入上海《時報》,工作了15年,從校對、助理編輯、晉升到總編輯。在致力報業改革的同時,從事新聞教育與研究。1925年夏在上海國民大學講授《中國報學史》,後將所撰講稿整理成書,於192年11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此書第一次全麵係統地敘述了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曆史,被公認為中國新聞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曾多次重印。它是舊中國新聞著作中唯一在解放後重印過的著作,也是唯一有外文譯本的著作。史料豐富,內容翔實,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出版後在新聞界和學術界享有較高聲譽。這一時期,中國新聞界與國際新聞界交往開始增多。僅1921年至1922年間,來華訪問的國際新聞界知名人士有:英國《泰晤士報》社長北岩;美國密蘇裏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威廉;美國新聞出版界協會會長格拉士;美國《紐約時報》著名記者麥高森;美聯社社長諾伊斯等。他們在各地講學,介紹西方新聞學和辦報經驗,影響廣泛。1921年10月,中國新聞界代表6人參加檀香山世界報界第二次大會,這是中國第一次出席國際新聞界會議。
中國報刊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報刊業的發展十分迅速。多項指標增勢強勁,報紙出版能力不斷提高,世界報業大國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中國報刊業已經成為中國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
中國出版的各類報刊已基本上滿足社會各層次的需求。都市報已成(報刊業中的)主力媒體,是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統計的39家中心城市的報紙,都市報在全國報刊的總發行量中占40%多。另外,隨著專業化越來越強,麵向“三農”等的專業報,這些年有了很大發展。少數民族報紙,我們國家有90多種,凡是有文字的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有本民族語言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