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宋遼金元時期封建監察製度的強化(下)(3 / 3)

《察例》第11條:“各路在逃軍民,並漏籍戶計,仰本處官吏主首人等,常切用心收拾,盡數申報。如有隱藏、占使、私取、差發者,仰究治施行。”第18條:“諸公使人員,若非理騷擾各處,官司因事取受錢物者,仰體究得實,申台呈省。”第19條:“隨處公吏人等往往為達魯花赤久任其職,結成心腹,卻與新任官員中間間諜不和,凡有事務阻壞不能得行,此等之人並行究治。”③玩忽職守,不負責任,造成損失。元監察法規明確規定,監察官必須對玩忽職守的官吏進行糾察。《察例》第20條:“私鹽酒麵並應禁物貨,及盜賊生發藏匿處所,若官司禁斷不嚴,緝捕怠慢者,委監察隨事糾察。”第22條:“蟲蝻生發,飛落不即打捕申報,及部內有災傷,檢視不實,委監察並行糾察。”第23條:“諸孤老幼疾人,貧窮不能自存者,仰本路官司驗實,官為養濟,應養濟而不收養,或不如法者,委監察糾察。”第24條:“戶口流散,籍帳隱沒,農桑不勤,倉廩減耗,為私蠹害,黠吏豪家兼並縱暴及貧弱冤苦不能自伸者,委監察並行糾察。”第31條:“邊境但有聲息,不即申報者,委監察隨即糾劾。”第32條:“邊城不完,衣甲器仗不整,委監察並行糾彈。”《行例》第12條:“守土官司,火禁不嚴,以致疏失者糾察,仍須常切申明火禁。”第13條:“管屯田、營田官司,不為用心措置,以致無成者,糾察。”第18條與《憲例》第22條同。《察例》第3條:“沿邊應禁物貨,無得私相貿易,及奸細人等,不致透漏過界。如所在官司防禁不嚴,仰究治施行。其關津因而故將行旅、刁蹬阻滯,亦仰究治。”第7條:“隨路官員、諸色人等,但犯私鹽、酒曲及阻壞鈔法,各處官司禁斷不嚴,仰提刑按察司糾察。”第13條:“勸課農桑事,欽依聖旨,已委各處長官兼管勾當,如不盡心,終無實效,仰究治施行。”

2?關於考核官吏、糾黜昏庸、舉薦廉能、監督銓選的規定。元代監察法規規定,監察官具有部分的人事權。①考核官吏。元代考課機構的分工是:中書省負責考核京都職官,吏部負責考察外任官吏,肅政廉訪司和監察禦史台則負責對各級地方派遣官員的考課。為保證考課的質量,由禦史台負責檢核。大德十一年(1307年)下詔:“監察禦史廉訪司嚴加糾察,年終考其殿最者各一人,具實申聞,以憑黜陟。”至大二年(1309年)又規定:“監察禦史廉訪司遵依前詔,年終每道考其殿最者各一人,具實申聞,以憑黜降。”可見,法律已明文規定禦史台有參加考課的職責。另外,《行例》第28條和《察例》第26條規定:提刑按察司官員由禦史台或行禦史台考核。考核後處理方式為“視其實跡,谘台呈省或呈省定奪。②糾黜昏庸。元監察法規定:監察不僅有權彈劾不法官吏,而且有權糾察因“年老無補事”,或能力平庸、政績不顯的不稱職官吏。《憲例》第17條:“職官若有老病不勝職任者,委監察體察”。《行例》第26條:“(各處官員)有貪暴,不諳治體,敗壞官事、蠹害百姓及年老衰病、不勝職者,並行糾察”。《察例》第15條:“察到職官汙濫罪犯,每上、下半年類申禦史台。合速申者,逐施申覆。若年第及雖未年老而病不勝職者,皆相驗明白,申台呈省”。③舉薦廉能。元代監察機關不僅有權彈劾不法官吏,糾黜不稱職的人員,而且有權利、有責任考察保舉官員。《憲例》第18條:“諸官吏若有廉能、公正者,委監察體察得實,具姓名聞奏”。《行例》第26條:“各處官員為治有方,能使訟簡,政平、民安、盜息、一方鎮靜者,即聽保舉”。《察例》第14條:“隨路州縣若有德行、才能可以從政者,保申提刑按察司,再行訪察,得實申台呈省”。④監督銓選。《憲例》第5條:“應合遷轉官員,如任滿不行遷轉,或遷轉不依格者,委監察糾察,仍令監選。”第6條:“非奉朝命,擅自補注官品者,委監察糾察。”

3?關於監督司法的規定。秦漢以來,監察機關都兼有部分司法權。但是如何區分監察機關與司法機關的關係,明確司法權和監察權的界限,元朝以前的監察法規幾乎沒有涉及這個問題。元朝的監察法規對上述問題作了明確劃分,規定監察機關在司法方麵的權限有以下幾條:①糾正理斷不當和錯案假案。《案例》第3條:“諸訴訟人等先從本管官司陳告,如有冤抑,民戶經左右部,軍戶經樞密院,錢穀經製國用使司,如理斷不當,赴中書省陳告,究問歸著,若中書省看循或理斷不當,許禦史台糾彈。”《行例》第16條:“諸罪囚稱冤,按驗得實,開坐事因,行移元問官司,即行歸結改正”。第22條:“刑名詞訟,若審聽不明,及擬斷不當,釋其有罪刑及無辜,或官吏受財故有出入,一切違枉者,糾察”。第25條:“諸訴訟人先從本管官司,自下而上依理陳告,如有冤抑,經行中書省理斷不當者,仰行禦史台糾察”。②糾察違法拘禁、拷訊之事。《憲例》第13條:“諸衙門有見施行枉被囚禁,及不合拷訊之人,並從初不應受理之事,委監察從實體究,如是實有冤枉,即開坐事因,行移元問官司,即早歸結改正,若元問官司有違,即許糾察”,《行例》第15條也有同樣的規定。③複審重大案件或死刑案件。《察例》第4條:“所在重刑,每上、下半年親行參照文案察之,以情當麵審視,若無異詞,行移本路總管府結案,申部待報,仍具審追起數,複審文狀申台。其有審異及別有疑似者,即聽推鞫,若事關人眾,卒難歸結者,移委鄰近不幹礙官司,再行磨問實情。若有可疑,亦聽複行推問,無致冤枉。其餘罪囚亦親錄問,若有冤滯隨即改正疏放”。至元十五年五月批準的《行台》補充監察條例第3條:“應有至死罪囚有司取問明白,追會完備,行移提刑按察司複審無冤,有司依例結案,申行中書省,移谘中書省類奏待報施行。”④監督審案回避製度的執行。《憲例》第16條:“諸鞫勘罪囚,皆連職官同問,不得專委本廳及典吏推問,如違仰監察糾察”。⑤監督司法保密製度的執行。《憲例》第15條:“諸承追取合審重刑及應照刷文案,若有透漏者,委監察糾察。”從上述有關監督司法的條例可以看出,監察機關和司法機關的權限是有明確分工的,前者主要負責監督糾察司法人員的執法情況,對案件本身隻是具有一定限度的複審權和檢查權。顯然,這比唐宋司法權和監察權嚴重混淆的狀況是一大進步,表明了元代監察製度越趨成熟。

4?關於監督軍事的規定。秦漢以來,監察機關均有監督軍官的權利,但即沒有明確的監軍條例,甚至把監軍和領軍混而為一。元朝監察法規對監察機關的監軍權限有具體之規定。《憲例》第29條:’從軍征討或在鎮戍私放軍人還者,及令人冒名相替,委監察並行糾察。”第30條:“軍官凡有所獲俘馘申報不實,或將功賞增減隱漏者,委監察並行糾劾”。第31條:“邊境但有聲息,不即申報者,委監察隨即糾劾。”第32條:“邊城不完,衣甲器仗不整,委監察並行糾彈。”《行例》除有上述同樣規定外(見第5、6、8條),第7條規定:“管軍官不為約束軍人,致令掠賣歸附人口,或誘說良人為驅,一切騷擾百姓者糾彈。”第14條:“把軍官起補、逃亡軍人存心作弊,騷擾軍戶,軍前不得實用者,糾察。”《察例》第10條:“諸路軍戶奧魯,仰所在官司常加存恤,非奉樞密院明文不得擅自科斂,其管軍官亦不得取受錢物、私放軍人及冒名代替。如違,仰體究得實,申台呈省”。

5?關於財計監察的規定。從現有的史料考察,元代刑部之下未見有比部之設。這一時期的外部審計職權主要由禦史行使。禦史台對於各職能部門的賦役、會計、司度、征收、營繕、勾稽均有審計察舉之權。從審計的內容看,禦史的職掌包括賦稅、勞役征收、會計核算、工程營造支出等方麵的審核與稽察。同時還包括對內部審計和財務稽核機關已審帳籍的複審及其勾稽工作。此外,財物出納審計也是其審計職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憲例》第7條:“隨路總管府、統軍司、轉運司、漕運司、監司及太府監,並應管財物造作司,分隨色文帳,委監察每季照刷。”第11條:“諸院務監當官,辦到課程,除正額外,若有增餘不盡實到官者,委監察糾察。”第12條:“應營造役工匠之處,委監察隨事彈糾。”《察例》第2條:“邊關備禦不如法,及河渡都水監漕運司、軍器鋪驛、倉庫,和買等事,並所部內應有違枉,並聽糾察。”

(三)監察紀律和監官違紀懲處律。嚴格的監察紀律是做好監察工作的必要條件。宋代對監察官員的紀律已有所規定,但不夠全麵。元代監察法規中,僅監察紀律就有十多條,內容涉及如下方麵:

1?組織紀律。元代監察法規對於各級監察機關聞奏。谘台呈省和申台呈省等製度均作了明確規定。監察官員必須服從禦史台指揮,必須堅持彙報製度,必須依製度辦事。《察例》第22條:“提刑按察司非奉朝命,不得擅自離職。”第24條:“提刑按察司有聲跡不好者,仰禦史台體察,雖未任滿,許行奏代本司除額。定官吏不得擅自增設員數,安置各官門下私己之人,非公廳不得接受詞狀,如遇巡按許行接受。”第30條:“應有其餘合行公事,照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若事關利害,申台呈省。”《察司合察事理》第6條:“凡察到官吏違法、不公事,理合就問者就問,其事幹人眾,卒不能了畢者,行移合屬官司追問,不實不盡者究治。”

2?工作作風。《監察合行事件》第3條:“諸官府見問未決之事,監察禦史不得輒憑告人飾詞,取人追卷。候判決了畢,果有違錯,依例糾彈”。《察司合察事理》第3條:“應係合察事理,照依已降條畫,按察司官體察得實,躬親究問,不得轉委書史。”

3?生活作風。《禁治察司等例》第6條:“巡按去處並不得求娶妻妾,如違治罪”。第12條:“書史、史吏奏差人等宿娼飲會,已經遍行禁治,違者依條斷罪”。

4?廉政製度。元朝對監察機構的廉政建設尤為重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八月,特頒行《禁治察司等例》12條,以“絕循習之弊,勵廉政之風”。風涉及官風、廉政內容的條例有:第2條:“凡在司或巡按,並不得與各路府州司縣應管公事官吏人等,私同宴飲”。第3條:“不得因日節辰送路洗塵,受諸人禮物,違者以贓論論”。第4條:“如遇巡按差役,止宜於各處館驛或廨內安下,不得輒居本處吏民之家”。第7條:“不得以私己事役使公吏人等”。第8條:“任所並巡按去處,並不得拜識親眷,因而受人獻賀財物,如違以贓論”。第9條:“如遇巡按去處,不得買貨物及陰使官吏置造私己應用諸物,或於係官局、院,帶造物件,如違計取得利息,以贓罰論”。第10條:“遇巡按將引書史書吏人等,合騎?馬數目,欽依聖旨條畫施行除外,不得將帶妻子、親眷、閑人並長行馬匹同行,如違治罪。”

5?監官違紀處罰。《憲例》第33條:“諸監臨之官,如所部有犯法不舉劾者,減罪人罪五等,糾彈之官知而不舉劾,亦減罪人罪五等”。《台察谘稟等事》第2條:“禦史台按察司監察禦史係糾彈衙門官吏,正己方可正人,不應受贓出首,今後有犯人比之有司官吏加罪一等,經赦不赦,經減降不減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