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察院、六科給事中的創置
(一)廢中書省和改禦史台為都察院明朝初年,國家政體組織形式大體沿用元製,同時亦承襲了漢唐體製的某些因素。中央設中書省、都督府、禦史台三大機構,分掌全國行政、軍事與監察,“國家立三大府,中書總政事,都督掌軍旅,禦史掌糾察。朝廷紀綱盡係於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禦史台設左、右禦史大夫(從一品),禦史中丞(正二品),侍禦史(從二品),治書侍禦史(正三品),殿中侍禦史(正五品),察院監察禦史(正七品)。初以湯和、鄧愈分別為左、右禦史大夫,劉基、章諡為禦史中丞。洪武九年(1376年),罷設侍禦史、治書侍禦史及殿中侍禦史,其職掌合並於監察禦史,開始實現台察合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書左丞相胡惟庸以專擅謀叛被殺,朱元璋遂借機廢中書省與丞相職位。由於胡惟庸事件,朱元璋對掌監察大權的禦史台也產生了疑慮,因此在廢左右丞相的同時,罷設禦史大夫,專設左、右中丞(正二品),左、右侍禦史(正四品)。不久罷禦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又名鳳憲禦門),為七品衙門。都者,首領也,總也。都察院即察院之首,或稱最高監察院,總領監察禦史,專司察事。因顧忌大臣專權自恣,這次更置都察院沒有設二品、三品等高級官員,僅設正七品的監察都禦史8人和正九品的監察禦史數十人。再此實現了禦史台組織機構的台察合一,簡化了組織機構,結束了從唐代開始的禦史台組織的三院製。
(二)六部升格獨立和六科給事中的創立明初仍設給事中等諫官組織,先隸屬中書省,後獨立置諫院。洪武十三年廢中書省、置丞相後,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升格為獨立部門,直接對皇帝負責,受皇帝控製,取消中間環節。六部尚書為正二品。六部地位的提高,朱元璋又擔心部權過重而威脅皇權,因而於洪武十五年裁諫官,唯設六科給事中以監察六部及百官。六科給事中是直屬皇帝的獨立監察機關係統,主掌監督六部百司。六科給事中作為對中央六部的監察機構,和十三道監察禦史作為對地方的監察機關同時並行,稱為科道。
(三)(廢行中書省和地方三級監察網絡的形成)明初地方建製承元製設行省統馭府(州)縣。但地方集權體製不符合中國封建政權重內輕外、地方分權而治的傳統,也不符合朱元璋的“權不於一司”的治政原則。故統一全國後即著手進行改革。洪武九年(1376年),撤銷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省),掌民政財權,另設與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並列的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掌刑獄和監察,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掌軍事。布、按、都合稱“三司”,彼此獨立,互不統屬,均直屬中央主管部門,按察司是地方固定的監察機關。廢行省,權分三司,皇權有所加強,但中間仍存在著與中央各部門轉呈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明代皇帝采取了委派監察禦史出巡的措施,名為巡按禦史。成祖永樂元年(1425年),規定巡按在八月出巡。宣德十年(1435年),又劃定全國為十三道監察禦史,十三個監察道形式上歸都察院管轄,但實際上隻對皇帝負責。按察司和十三道監察禦史的設立,尚不能消除明朝統治者的憂慮,尤其“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後,加重了皇帝對諸司百這的疑慮和驚悸。故凡遇天災、邊患等重大事情,又往往派遣親信、重臣帶憲銜出巡,謂之巡撫。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懿文太子巡撫陝西”,始創“巡撫”之製。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因大災而害怕百姓揭竿反抗,特敕尚書、侍郎、都禦史、少卿等官員13人,再加上給事中13人,共26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巡撫初設時僅表明差遣職務的性質,並非官名,以後被皇帝特命兼他事而加上諸稱號,逐漸成為固定官職。凡奉職到地方巡撫,無兼職者稱巡撫;兼他事者,按事務性質加上不同稱號。《明史官職誌二》雲:“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有總兵地方加讚理或參讚,所轄多、事重者加總督。他如整飭、撫治、巡治、總理等項,皆因事持設。其以尚書、侍郎行總督軍務者,皆兼都禦史,以便行事”。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這樣,明朝地方監察機構在巡按禦史和按察司之上,又增加了三者互不統屬、交叉監察地方的督撫等監官,於是形成了製約地方政權的三層監察網絡。
二、各級監察機構職官設置及其職權
(一)都察院
1都察院機構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最高監察機關,從洪武十五年(1382年)到宣德七年(1435年),都察院經過多次整頓。《明史職官誌二》記其定製為:(都察院,左、右都禦史(正二品),左、右副都禦史(正三品),左、右僉都禦史(正四品)。其屬:經曆司,經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初設四人,後革二人)。照磨所,照磨(正八品),檢校(正九品)。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初設六人,後革五人)各一人。十三道監禦史一百十人(正七品),浙江、江西、河南、山東各十人,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各七人,陝西、湖廣、山西各八人,雲南十一人。)上述都察院官吏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官吏為都禦史、副都禦史和僉都禦史。這類官吏是都察院的高級官員,即主管官員,一般在本院中任事,謂之坐堂官。其中都禦史為都察院的長官,相當於漢唐的禦史大夫,俗稱堂上官或坐堂官。品秩與六部尚書相齊,因此,左右都禦史與六部尚書並稱七卿。副都禦史為都察院副長官,相當於以前的禦史中丞。僉都禦史協助都禦史工作,與侍禦史相仿。第二類官吏為經曆、都事、司務、照磨、司獄。這類官吏是坐堂官的直屬辦事機構中的官員,參與院務工作。第三類官吏為監察禦史,是察院直接行使監察的專職監察官。他們組織上雖隸屬都察院,但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可以不受都察院的統治而獨立行事,有事可單獨進奏。監察禦史與都禦史同為皇帝耳目之官,比肩事王,可以互相糾繩,互相監察。明朝監察禦史掌有印鑒。洪武十五年(1382年),每道鑄印二顆,文曰:“繩愆糾繆”,一為道中工作時間最長的禦史掌管,另一藏內府。洪武二十三年,以“各道印篆相同,慮有詐偽”,乃更鑄監察禦史印為“某道監察禦史印”,其巡按印為“巡按某處監察禦史印”。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定都北京後,南京仍保留都察院,設右都禦史、右副都禦史、右僉都禦史各一人,司務、經曆、都事、照磨各一人,司獄一人,各道監察禦史二至三人,品秩與中央相同。世宗嘉靖以後,減少監察禦史,常以一人兼掌數道。
2都禦史的職權按《明史職官誌二》記載,都禦史(包括副、僉都禦史)總的職責是:“都禦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具體職責是:(1)“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這是對結黨營私、擅權亂政官吏的彈劾權。(2)“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這是對違法亂紀、以權謀私者的彈劾權。(3)“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這是對思想文化的監察,監察範圍已擴大到學術思想領域。以上三項為糾彈權。在明代,禦史一旦提出糾劾,被彈劾的官員必須有所表示,或上疏辯解,或等候皇帝處置。(4)“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這是對官吏考課的考察權。(5)“大獄重囚會鞫於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此為司法權。明製凡鞫重囚大案,必須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公審,謂之大三法司會審。若遇特別重大的案件,則由三法司與吏、戶、禮、兵、工各部尚書及通政共同審理,稱為“圓市”。可見,明代都禦史已有相當的司法權和司法監察權。(6)“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奉敕的內容十分廣泛。作為都察院的主管官員都禦史(包括副都禦史、僉都禦史),除擁有上述監察權外,還負有處理院內的行政事務,如會同吏部選拔、考核禦史,提名引禦前點差巡按、專差禦史等。
3監察禦史的職權明代監察禦史的監察範圍大大擴張,除監察十三道各衙門之官邪外,還協管兩京(北京、南京)直隸衙門。其中主管部門都察院也在十三道監察禦史管轄內。監察禦史監察中央直屬機關和本監區的衛所,都有十分明確的分工,即每道監察禦史都有固定的監察單位(對象),《明史職官二》記載十三道監察禦史的各自監察單位分工如下:浙江道:協管中軍都督府,在京府軍左、金吾左、金吾右、金吾前、留守中、神策、應天、和陽、廣洋、武功中、武功後、茂陵十二衛,牧馬千戶所,及直隸盧州府,盧州、六安二衛。江西道:協管前軍都督府,在京府軍前、燕山左、龍江左、龍江右、龍驤、豹韜、天策、寬河八衛,及直隸淮安府,淮安、大河、邳州、九江、武清、龍門各衛。福建道:協管戶部,寶鈔提舉司,鈔紙、印鈔二局,承運、廣惠、廣積、廣盈、贓罰、甲乙丙丁戊字、天財、軍儲、供用、行用各庫,在京金吾後,武成中、飛熊、武功左、武功右、武功前、獻陵、景陵、裕陵、泰陵十衛,及直隸常州、池州二府,定邊、開平中屯二衛,美峪千戶所。四川道:協管工部,營繕所,文思院,禦用、司設、神宮、尚衣、都知等監,惜薪司,兵仗、銀作、巾帽、鹹工、器皿、盔甲、
軍器、寶源、皮作、鞍轡、織染、柴炭、抽分竹木各局,僧、道錄司,在京府軍、濟州、大寧前、蔚州左、永清左五衛,蕃牧千戶所,及直隸鬆江府、廣德州,金山、懷安、懷來各衛,神木千戶所,播州宣慰司,石纉、酉陽等宣撫司,天全六番招討司。陝西道:協管後軍都督府,大理寺,行人司,在京府軍後、鷹揚、興武、義勇右、橫海、江陰、康陵、昭陵八衛,敢勇、報效二營,韓、秦、慶、安化四府,及直隸知州,保定左、右、中、前四衛。
雲南道:協管順天府,廣備庫,在京羽林前、通州二衛,及直隸永平、廣平二府,通州左、通州右、涿鹿、涿鹿左、涿鹿中、密雲中、密雲後、永平、山海、盧龍、撫寧、東勝左、東勝右、大同中屯、營州五屯、延慶、延慶左、延慶右、萬全左右各衛,居庸關、黃花鎮、寬河、武定各千戶所。河南道:協管禮部,都察院、翰林院,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尚寶司,中書舍人,欽天監,太醫院、司禮、尚膳、尚寶、直殿等監,酒醋麵局,鍾鼓司,教坊司,在京羽林左、留守前、留守後、神武左、神武前、彭城六衛,伊、唐、周、鄭四府,及兩淮鹽運司,直隸揚州、大名二府,揚州、高郵、儀真、歸德、寧山、潼關、神武右各衛,太州、通州、汝寧各千戶所。廣西道:協管通政司,六科,在京燕山右、燕山前、大興左、騰驤左、騰驤右、武驤左、鎮南、沈陽左、會州、富峪、忠義前、忠義後十二衛,及直隸安慶、徽州、保定、真定四府,安慶、新安、鎮武、真定各衛,紫荊關、倒馬關、廣昌各千戶所。廣東道:協管刑部,應天府,在京虎賁左、濟陽、武驤右、沈陽右、武功左、武功右、孝陵、長陵八衛,及直隸延慶州、開平中屯衛。山西道:協管左軍都督府,在京錦衣、府軍右、留守左、驍騎左、驍騎右、龍虎、龍虎左、大寧中、義勇前、義勇後、英武、水軍左十二衛,晉府長史司,及直隸鎮江、太平二府,鎮江、建陽、沈陽中屯各衛,平定、蒲州二千戶所。山東道:協管宗人府,兵部,會同館,禦馬監,典牧所,大通關,在京羽林右、永清右、濟川三衛,及中都留守司,遼東都司,直隸鳳陽府,徐、滁二州,中都留守左、留守中、鳳陽、鳳陽中、鳳陽右、皇陵、長淮、懷遠、徐州、滁州、泗州、壽州、宿州、武平、沂州、德州、德州左、保定後、沈陽中各衛,洪塘千戶所。湖廣道:協管右軍都督府,五城兵馬司,在京留守右、武德、忠義右、虎賁右、廣武、水軍右、江淮、永陵八衛,遼、梁、岷、吉、華陽五府,荊、襄、楚三府長史司,及興都留守司,直隸寧國府,寧國、宣州、神武中、定州、茂山各衛。
貴州道:協管吏部、太仆寺,上林苑監,內官、印綬二監,在京旗手衛,及長盧鹽運司,大寧都司,萬全都司,直隸蘇州、河間、順德三府,保安州、蘇州、太倉、鎮海、薊州、遵化、鎮朔、興州五屯,忠義中、河間、天津、天津左、天津右、宣府前、宣府左、宣府右、開平、保定右、蔚州、永寧各衛,嘉興、吳淞江、梁城、滄州、興和、長安、龍門各千戶。從上述十三道監察禦史的嚴密而又具體的分工來看,不僅負責本道地方衙門的監察,而且也協管中央各衙門的監察,連六科和都察院也被納入十三道的監察範圍之中。顯然,這是一種分工到部門的監察責任製。這種監察責任製不僅可以防止失察,而且有利於增強監察官的責任心,防止虛監現象的發生。監察禦史總的職掌是:“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麵劾,或封章奏劾。”但由於監察禦史身兼內(協管兩京直隸衙門)外(巡按各地方)兩職。因此,其具體職掌又分內外兩部分。
內職掌:(1)兩京刷卷。即監察禦史有權查究兩京直隸衙門的公務文書。通過清查、核實公務文書,檢查各衙門的工作情況,以檢驗其政事優劣。刷卷一般每兩年或一年進行一次。照刷文卷的具體做法是“逐宗照刷”,即對該衙門的公務文書一件一件地審閱。對所審查過的文書,一般分六檔批語。一是“照過”,即某項公務,確已完結,且無違紀亂斷。二是“通照”,即某項公務還在辦理中,並無違紀行為。三是“稽遲”,即某項公務該辦完而沒有辦完。四是“失錯”,即某項公務雖已完成,但出現失誤。五是“違錯”,即主辦官員有所顧慮,該辦理未辦理的。六是“埋沒”,即該辦的事當行不行,當舉不舉,貪贓枉法。刷卷完畢後,禦史對各衙門作出結論,並責令改正錯誤,否則,按其情節而定罪。(2)巡視京營。巡察各軍營,凡有私役賣放,及不按軍法操練等項,指實劾奏。(3)巡視光祿寺、倉房、內庫。驗收光祿寺裏的牲口、果品、廚料等物,並監收白銀。審查國有倉庫錢糧出納帳籍,檢查有無侵吞、挪用、盜竊、虧空和黴變殘次現象。這是屬於財計監察的審計職責。(4)巡視皇城、五城。巡視皇城四門,查點守衛官軍,巡視京師五城各街坊,緝捕盜賦,禁格賭博,凡有奸弊則依法拿問。(5)監試。監臨鄉試及武舉,負責搜檢以防夾帶。(6)輪值登聞鼓。負責收受敲擊登聞鼓者狀詞,呈送朝廷,請旨拿問。(7)朝會糾儀。凡大朝會行禮時,派遣糾儀禦史監禮,若有失儀,即舉劾。凡上朝時,專差侍班禦史監督大小衙門官員奏事,凡理有未當或失儀者則劾奏。凡朝會行禮時,敢有攙越班次,言語喧嘩,有失禮儀,乃官服不整者,隨即糾問。(8)祭禮監禮。凡大小祭祀,敢有臨事不恭、牲幣不潔,典禮失舉等,隨即糾劾。上述八項,屬於監察禦史監臨兩京直隸衙門的基本任務。這八項任務在《明史職官誌二》和《大明會典》有關卷中均有明確記載。外職掌:在外即奉敕巡按地方。由於監察禦史出巡當差分專差和按差(巡按)兩大類,故兩類禦史職司不盡相同。第一類專差禦史,即以其事專察。
這類專察禦史,按《明史職官二》記載,又分為十種,十種專察禦史表明了十種監察職權。(1)清軍。禦史到各處清理軍隊人數,防止軍官的謊報空缺。(2)提督學校。南北兩京各設一人。萬曆末,南京增設一人,任期三年。“凡提學禦史進退人才,奉有專敕,撫按官毋得幹預。其師生廩饌及修理學校等項,提學禦史止是督行有司,轉申撫按施行,不得擅支,及挪移倉庫錢糧。”(3)巡鹽。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各設一人,總理鹽課、鹽法,及嚴禁私人販運、銷售私鹽。(4)巡茶馬。督理陝西名茶馬司,收貯官茶與少數民族交易馬匹。並禁官豪勢要及軍民之家販賣私茶,潛入番境交易。(5)巡漕。巡察漕運。(6)巡關。宣德四年(1429年),設立鈔關禦史,巡視由居庸關抵龍泉關,及由山海關抵古北口的邊關地區,會同守備官員點閘軍士,整飭器械,檢閱武藝,並受理守關人等一應詞訟,就便發落,奏罷疲軟疾弱不堪任事的官員。(7)亻KG-*2讚運。督理南糧北調,監運糧米,催
亻KG-*2讚運船,並兼理山東濟寧以南河道。(8)印馬。對民間孳牧種馬,差禦史同該管寺丞查點印烙,三年一差。(9)屯田。清查京畿及邊境地區屯田事宜。(10)監軍。“師行則監軍紀、功”。除上述十項專差任務外,還有臨時雜差,如遣禦史恤軍、賑餓、提督捕盜、查理兵馬錢糧等差。第二類巡按禦史,即代天子巡狩。其職凡吏政、刑、名、錢穀、治安、檔案、學校、農桑、水利、風俗民隱無所不察。《明史職官誌二》載巡按禦史的責權有:“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諸祭祀壇場,省其牆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勉勵學校,表揚善類,翦除豪蠹,以正風俗,振綱紀。……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如果從洪武年間製定的《巡按七察》以及嘉靖十三年(1534年)製定的《滿日造報冊式》的有關法規來看,巡按禦史的權責更是具體而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