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起來,禦史巡按的任務主要有以下方麵。(1)糾劾地方文武百官。“凡在外有司,擾害良善,貪贓壞法,致令田裏荒蕪,民人受害,體訪得實,具奏提問。”巡按彈劾之權很大,凡巡按禦史訪察出有違法失職情節的官員,五品以上指明實跡參劾,由皇帝作出裁決;六品以下貪酷顯著者就便拿問。(2)薦舉人才。巡按在視察地方時,負有發現人才舉賢薦能的使命。洪武二十六年所製定的監察禦史《出巡事宜》中規定,巡按凡至地方“體知有司等官守法奉公、廉能昭著者,隨即舉奏。”《監官遵守條款》中規定,監察禦史所至之外,“博采諸司官吏,廉勤公謹者,禮侍之,薦舉之。”隆慶二年(1568年)規定,禦史出巡,舉薦官員不超過3—7人,胥吏不超過5—8人,薦語應以四、五句為準。(3)斷理冤獄。斷理冤獄是明代巡按地方的一項重要任務。《出巡事宜》規定,監察禦史“凡至按臨處所,先將罪囚審錄。”複核已結案件,然後受理訴訟。(4)賑濟災荒,興利革弊。巡按在視察地方時,有向皇帝報告災情及賑濟災民的責任。《滿日造報冊式》特別強調,巡按禦史回道彙報監察工作時必須開報“興革過軍民利病若幹事,如某處興某利,某處除某害”。(5)督查倉庫、稅糧、戶口,均平賦役。巡按到地方,須督查地方官盤點倉庫。各府要將歲辦稅糧、諸色課程各項數目開報,並將現在庫存錢糧等物,分列上年舊管,今歲收除、實在備細數目同官吏結罪文狀繳報。如有損壞即便修理,並設法防範庫吏作弊。此外還要了勘籍定戶口,分為城市、鄉都、舊管、收除、實在、增減數字、開坐回報。檢查地方科差賦役。(6)督修農田水利及公共設施。凡有荒閑土地的州縣,巡按必須責成該管吏召民開墾,並將每年開墾田數繳報。農田水利如圩岸、壩堰、陂塘等,公共建築如橋梁、道路、倉庫、房屋等,巡按都要親自查勘。如有損壞,須督促及時修理。(7)檢查學校教育。明代規定巡按到地方時,有檢查學校的義務,如遇學校損壞,就應督促當地官員修繕完備。並要延請明師,教訓生徒,務要作養成材。並要半學校師生員額造冊上報朝廷。(8)存恤孤老,旌表孝義。巡按出巡到地方,對鰥、寡、孤、獨生活無法自理者,要責成各府州縣收入養濟院,按月支給衣糧,加以贍養。此外,遇有孝子、順孫、義夫、節婦之類的善人善事,巡按也要加以表揚奏報,以便維護封建綱常倫理。巡按禦史除上述八項權責外,在弘治以後,還侵奪了很多監察之外的權力。如行政方麵,“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但一省之內,“凡有大興革及諸政務,會都、按議,經畫定而請於撫、按若總督。”這樣巡按禦史實際上就有了部分行政決定權。軍事方麵,取得了部分軍事指揮權。地方戰守事宜,巡按得參與謀議;地方出現“盜賊”,要巡按下令征剿。巡按禦史權力擴張的結果,導致了巡按禦史無所不為,帶來了自身的腐敗。
(二)六科給事中1六科給事中的組織機構六科給事中的組織結構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各科設都給事中、給事中等官職。其人數和品秩曆朝有所變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更定科員,每科設都給事中1人,正八品。左右給事中2人,從八品。給事中共40人,正九品,其中吏科4人,戶科8人,禮科6人,兵科10人,刑科8人,工科4人。建文中,改都給事中,正七品,給事中,從七品,罷置左、右給事中。增設拾遺、補闕。成祖初,革拾遺、補闕,仍置左、右給事中,亦從七品。並將六科移至午門外直房辦公,以後遵依不改。宣德八年(1433年)增戶科給事中,專理黃冊。各科均“鑄給事中印一,推年長者一人掌之”。又稱掌科,定製以後的六科給事中為獨立機構,直屬天子。2六科給事中的職掌給事中一職在唐宋以前屬於言諫之官,掌侍從規諫,封駁製詔,至於彈劾百官邪惡則是禦史之職掌。但是明之給事中已是兩者兼而有之了,而且更偏重於劾奏不法為職責,其職司與禦史幾乎相近。《明史職官誌三》載六科給事中的權責是: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製敕宣行,大事複奏,小事署而頒之;有失,封還執奏。凡內外所上章疏下,分類抄出,參署付部,駁正其違誤。(凡日朝,六科輪一人立殿左右,珥筆記旨。凡題奏,日附科籍,五日一送內閣,備編纂。其諸司奉旨處分事目,五日一注銷,稽緩。內官傳旨必覆奏,複得旨而後行,鄉試充考試官,會試充同考官,殿試充受卷官。冊封宗室、諸蕃或告諭外國,充正、副使。朝參門籍,六科流掌之。登聞鼓樓,日一人,皆錦衣衛官監62C
(洪武元年以監察禦史一人監登聞鼓,後令六科與錦衣衛輪直)。受牒,則具題本封上。遇決囚,有投牒訟冤者,則判停刑請旨。凡大事廷議,大臣廷推,大獄廷鞫,六掌科皆預焉。)上述是六科給事中的共同職掌,若再參考其他曆史記載材料,明代六科給事中共同職掌可概括為以下四大內容:
(1)言諫權。六科給事中“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便是一種言諫權。成祖時就明確規定:“拾遺補過,近侍之職。自今事之叢脞者,爾等當悉記之,以備顧問,所行有未合理,亦當直諫”,“勿有所顧避”。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對六科給事中說:“朝廷置給事中,所以出納帝命,封駁章奏,朝政闕失,軍民利病,皆得言之,非他職比也。”成祖和德宗雖鼓勵六科給事中諍諫建言,但就實際情形看,在明代君主專製高度強化的情況下,給事中的言諫權很難順利行使,僅僅限於“論辯”、“劾奏”諸司百官之得失而已。六科中雖也有給事中向皇帝諫規獻納的,但很少起到“司君主之失”的作用,而且倘觸犯了皇帝,還往往招來災禍,輕則廷杖,重則殺頭。如正德十四年(1519年),兵部侍郎黃鞏等大臣諫止武宗南巡,結果黃鞏等146人慘遭廷杖,當場死於杖下者11人。嘉靖三年(1524年),更定章聖皇太後尊號,去本生之稱。廷臣伏闕固爭,結果“下員外郎馬理等一百三十四人錦衣衛獄”,“杖馬理等於廷,死者十有六人。”可見,明代的言諫隻能對臣下百官,而很難指向皇帝。這種情況正如張金監(台)所著的《中
國文官製度史》中所雲:明給事中“無麵折廷諍之威風,由言諫之職,漸變為糾察之官,所謂封駁、注銷、奏聞、彈糾者均不過代天子以察百事,乃其耳目手足耳,決不足以言諫天子,糾朝廷也”。
(2)封駁權。明朝律令明文規定:“章奏之下,又經六科,六科可封駁,糾正違失。”這種封駁權的本義可分為封和駁兩個方麵。一是以皇帝名義發出的製敕,給事中要對之進行複核,察其中有無不妥之處,如發現不當時,可以封還並奏報。二是凡臣下給皇帝的奏章,六科要根據分工分類抄出交給各部,如發現有違誤,可以提出駁正的意見,繳還重擬。封駁,明朝人又稱科參。封駁權是給事中最基本的職權,明初統治者對此頗為重視。朱元璋曾指令給事中:“朕日總萬機,豈能一一周遍苟政事有失,將為天下害,卿等能各悉心封駁,則庶事自無不當。”隆慶時,給事中駱問禮曾建言:“詔旨必由六科,諸司始得奉行,脫有未當,許封還執奏。如六科不封駁,諸司失檢察者,許禦史糾彈。”但是,在君主專製高度發展的明代,給事中的封駁權實際上已隻有“駁”而不能“封”了。明朝法令雖明確規定:“章奏之下,又經六科,六科可封駁,糾正違失”。這裏的“封駁”,實際上隻存下駁正之權了。但應該看到,在明代給事中的駁正之製是很有成效的。這正如顧炎武在《日知錄封駁》文中所言:“明代雖罷門下省長官,而獨存六科給事中,以掌封駁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給事中駁正到部,謂之科參,六部之官無敢抗科參而自行者。故給事中之品卑而權特重。”直到明末朝政崩壞、綱紀廢弛的情況下,駁正之製依然存在。據崇禎朝李清所記:“予入刑垣,見一切廷杖拿送並處決,必錦衣衛送駕帖至科,俟簽押持去。予初謂故套,及署印,以赴廷推歸,見校尉森列,持杖不下,一應杖官已解衣置地。予問何待答曰:‘非科簽駕帖,則不得杖耳’,然後知此為封駁設也”。明代給事中封還詔書之權力的喪失,駁正百司奏章之權力的高漲,說明了給事中之職權性質的轉變,他們隻能作為皇帝用來監察百官的禦用工具在起作用了。
(3)彈劾權。六科給事中負有六部百司的日常工作進行稽察的職責,對六部實施國家政務的全過程要作詳盡的記載,並形成檔案,定期注銷。在稽察時若發現有違法失職之事,則有權彈劾。在糾劾的對象上,給事中和禦史有所不同,給事中著重於劾察中央六部官員之失職與違誤,而禦史著重於監察全國官吏和一般機關的官員邪惡。明朝政府對六科給事中的劾奏權有明文規定:“凡兩京大臣方麵等官有不職者,俱得劾奏,或大班麵劾。及諸人有不公不法等事,俱得劾奏。”“若係重事,特旨令科道記著者,即時糾舉,不得隱漏”。給事中舉劾的形式,可以“各陳所見,或共同舉奏”。明統治者對六科給事中糾彈百官違失非常重視,嚴加督責,稍有怠惰,即以失職論。世宗時工部尚書趙文華嬌縱其子違背禮製,觸怒了世宗,遂“黜文華為民,戍其子邊衛”,並追究禮科給事中的責任。“以禮科失糾劾,令對狀。於是都給事中謝江以下六人,並廷杖削籍。”
(4)監督獄訟權。《大明會典》載:“凡三法司奉旨於午門前鞫問罪囚,掌科官亦預。”“凡登聞鼓樓,每日各科輪官一員,如有申訴冤枉,並陳告機密重情者,受狀具題本封進。其訴狀人先自殘傷者,參奏。如決囚之日,有訴冤者,受狀後,批校尉手傳令停決,候旨。”
(5)廷推權。明代凡選用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等高級官員,由吏部會同三品以上廷推,而按規定,大臣廷推,六科皆預焉。以上是六科的共同職掌,也是六科的基本職權。此外,各科還有自己獨有的職掌。《明史職官三》載:(吏科:凡吏部引選,則掌科同至禦前請旨。外官領文憑,皆先赴科畫字。內外官考察自陳後,則與各科具奏。拾遺糾其不職者。戶科:監光祿寺歲入金穀,甲字第十庫錢鈔雜物,與各科兼之,皆三月而代。內外有陳乞田土、隱占侵奪者,糾之。禮科:監訂部儀製,凡大臣曾經糾劾削奪、有玷士論者記錄之,以核贈諡之典。兵科:凡武臣貼黃誥敕,本科一人監視。其引選畫憑之製,如吏科。刑科,每歲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數,歲終類上一歲蔽獄之數,閱十日一上實在罪囚之數,皆憑法司移報而奏禦焉。工科:閱試軍器局,同禦史巡視節慎庫,與各科稽查寶源局。)由上可見,明代六科給事中較之唐宋的言諫官,取權已大大擴張,不僅有封駁之職,而且有糾彈之權,與禦史並為監察之官,兩者的職、權、責無甚不同。有所差異的僅僅是監察重點對象的分工不同。如六科很重要的工作是對專門的部門(六部)和業務進行監察,而都察院則比較側重於對中央其他機關和地方衙門官員的彈劾。由於給事中和禦史職權的比肩和同一化,因此到了清代,幹脆科道合一,六科給事中隸於都察院。
(三)按察司
1按察司的機構設置明初,置各道按察司,設按察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僉事,正五品。在洪武九年的官製改革中,隨著地方行中書省的撤銷,按察司成為與布政司、都司並列的省級三司之一。按察為地方固定的監察機關。洪武十四年(1381年),並置各道按察分司,翌年,又在府州縣置按察分司,設試僉事531人,每人按察兩縣,“凡官吏賢否,軍民利病,皆得廉問糾舉。”十六年,盡罷試僉事,改按察使為從三品,副使2人,從四品,僉事,從五品,多寡按其分道之數。洪武二十二年複定按察使為正三品。二十九年改置按察分司為四十一道。直隸六:淮西道,淮東道,蘇鬆道,建安、徽寧道,常鎮道,京畿道。浙江二:浙東道,浙西道。四川三:川東道,川西道,黔南道。山東三:濟南道,海右道,遼海東寧道。河南二:河南道,河北道。北平二:燕南道,燕北道。陝西五:關內道,關南道,河西道,隴石道,西寧道。山西三:冀寧道,冀北道,河東道。江西三:嶺北道,兩江道,湖東道。廣東三:嶺南道,海南道,海北道。廣西三:桂林蒼梧道,左江道,右江道。福建二:建寧道,福寧道。湖廣四:武昌道,荊南道,湖南道,湖北道。建文時,將提刑按察司改為十三道肅政按察司。成祖初,複舊。至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除兩京不設按察司外,全國共固定為十三道按察司。成為定製後的按察司組織機構及職官設置是: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僉事無定員,正五品。其屬:經曆司,經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照磨所,照磨一人,正九品,檢校一人,從九品。司獄司,司獄一人,從九品。
2按察司職掌按《明史職官誌四》記載,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糾官邪,戢奸暴,平獄訟,雪冤抑,以振揚風紀,而澄清其吏治”。副使、僉事“分道巡察,其兵備、提學、撫民、巡海、清軍、驛傳、水利、屯田、招練、監軍,各專事置,並分員巡備京畿。”按察司為明代省級的監察機關,為地方“藩司”三大台柱之一,稱為“臬司”或“臬台”。在明初被稱為“外台”,“故大明令按察司、都察院並列,不視之為外官也。”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朱元璋對回朝的各道按察司說:“朕以天下之大,民之奸宄者多,牧民之官不能悉知其賢否,故設風憲官為聯耳目,激濁揚清,繩愆糾謬,此其職也。”因此,其時地方上一應糾舉官邪、刑名、訴訟皆為按察司掌理,而在司法與監察兩種職權中,更重於監察。在這一般情況下,按察使均得以獨立地行使職權,但遇到大事,要與都指揮使、布政使“二司會議,告撫(巡撫)、按(巡按),以聽於部院。”按察司與監察禦史關係,按《大明會典》所雲:“國初,監察禦史及按察司分巡官,巡曆所屬各府州縣,頡頏行事,洪武中詳定職掌,正統間又推廣申明,著為憲綱及憲體,相見禮儀,事例甚備。迨後按察司官聽禦史舉劾,而禦史專行出巡之事。”這裏的“頡頏行事”,表明按察司和禦史的監察權是平行的,而且還有兩者互相糾舉的含義。所謂相見禮儀,按察使與巡按禦史相見時的禮儀也是均等的。按當時規定,按察使與監察禦史初次相見,左右對拜。按察使來見禦史,前門下馬,由正道入,禦史延至後堂,按察使坐左,禦史坐右;及禦史回拜,司前下馬,由正道入,按察使延至後堂,禦史坐左,按察使坐右。同時,按察使與巡按禦史的監察任務也基本相似。但是,在權屬關係上,巡按禦史是直接代表中央來監察地方的,具有欽差大臣的性質。顯然,作為固定的地方監察機構按察使也必須受巡按的製約。也就是說,巡按的權限要比按察使高一層次。如在司法方麵,《諸司職掌》規定接受軍民詞訟的程序是:若告布政司官吏,則發按察司;若告按察司官吏及審訴各司官吏枉判刑名等項,巡按必須親問。同樣,《憲納事類》規定軍民上訴的程序是:凡按察司官理斷不公不法等事,許赴巡按監察禦史處申冤;監察禦史枉判,許赴通政司遞狀。又如官吏考核權屬方麵,《大明官製》中明確規定,“按察司首領官從監察禦史考核。”明代中葉以後,由於巡撫和巡按權力的擴張,按察使不但職權日漸縮小,其地位也每況愈下,隻能起到配合和協助巡按工作的作用。
(四)總督和巡撫明代總督和巡撫的職權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在其前期,以監察為主;在其後期,逐步演變為地方軍政長官,監察已不是他的主要職權。但終明之世,總督和巡撫尚不算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所以《明史職官誌》把總督、巡撫歸屬都察院係統。作為監察地方的最高官吏,總督和巡撫的職責、使命大致相同,都領有都禦史的職銜。所不同的是,巡撫行使的權力範圍是一省或限定省內某些地方,一般不兼軍事;而部督兼管軍事,所轄地區往往超過一省,有的總督甚至總攬七省軍務。總督和巡撫可以互相兼職,有總督兼巡撫的,也有巡撫兼總督的。總督和巡撫以中央最高監察官員的身份巡視地方,其權力比一般巡按禦史更大。《明史熊概傳》讚語:“蓋以地大物眾,法令滋章,三司謹奉教條,修其常職,而興利除弊,均賦稅,擊貪濁,安善良,惟巡撫得以便宜從事。”在處理上述問題時,總督和巡撫可以不報告皇帝自行決定,可見其權力之大。上述總督和巡撫之職司可分類為下列幾項:(1)撫循地方,這是總督和巡撫之基本職責。宣德八年(1433年),宣宗給各處巡撫的敕諭中明確規定:“茲命爾等巡撫郡縣,務宣德意、按撫民人,扶植良善。一切稅糧,從爾設法區處,必使人不勞困,輸不後期。衛所屯種,從爾比較,水田圩岸,亦從提督,使耕耘有時,水旱無患。應有便民之事,悉具奏聞。”嘉靖十一年(1532年)重申,“凡徭役、裏甲、錢糧、驛傳、倉廩、城池、堡隘、兵馬、軍餉、及審編大戶糧長、戶壯快手等項地方之事,俱聽巡撫處置。”自然,一切與此有關及由此派生出來的招撫流民、勸課農桑、勘報災情、督籌稅糧、賦役的均平與捐免,民變的招撫與鎮壓,以及水利的興修、礦場的開閉等等,皆責之巡撫。(2)監考屬吏。總督、巡撫既帶都禦史之銜,本身表明了他們具有監察之職能。明末人孫承澤說,景泰時差都禦史巡撫各地,“其意尚在扶持風紀”。《續文獻通考職官四》更明確地說:“遼金二代不設行禦史台,惟元乃有之,若明之總督、巡撫即行禦史台之職。”宣德七年(1432年)八月,宣宗命各處巡撫侍郎會巡按禦史共同考察方麵、郡守官。弘治元年(1488年),左都禦史馬文升、兵部尚書餘子俊奏準,命巡撫、巡按歲核鎮守總兵、中官及分巡、守備等管兵政、行保舉、論奏劾。其著名者,如天順六年(1462年),巡撫山西僉都禦史李侃考察屬吏,一次奏罷布政使王永、李正芳以下160餘人。(3)提督軍務。在弘治以前,督撫的軍事權僅限於參讚軍務。這種參讚軍務側重於軍事監督。《古今圖書集成》稱明朝“國初兵事專任武臣,後曾以文臣監督,文臣重者曰總督,次曰巡撫。”弘治以後,由於鎮壓農民起義及平定“北倭北虜”之患的需要,巡撫和總督的軍事權逐漸膨脹。舉凡軍伍的整飭,將校的任免,軍隊的布防,軍餉的供給,皆由巡撫和總督主持或參預決策。撫循地方、監察屬吏、提督,這本是明初三司職掌。總督和巡撫製度的形成,無疑改變了三司並立的省級權力機構,反映了明代省級體製的重新組合趨勢。到了清代,總督便成為總管兩省或數省的軍政和民政的最高地方長官,巡撫也成為一省的地方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