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愛卿昨日何怒”??明代廠衛特務機構
明朝初年的一天晚上,國子監祭酒宋納因一監生不小心打壞他心愛的茶器而在家生悶氣。第二天早朝後,明太祖就問他昨晚為何生氣,宋納是個老實人,就一五一十地告訴明太祖,太祖聽後很滿意,並得意地拿出一張畫像讓他看,宋納一看,畫上的人正是他自己,滿臉怒容的樣子。宋納直看得冷汗直淌,心中暗暗慶幸說了實話,否則就犯了欺君之罪。宋納隻是個中級官員,朱元璋就派人監視,遑論那些公侯將相這種陰森恐怖的氣氛,使得功臣勳舊日夜提心吊膽,無不處處提防。從事監視百官的人就是終明一代惡行昭彰的秘密警察機構??廠衛機構的特務暗探們。錦衣衛設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使三人(正四品)、鎮撫兩人(正五品)、千戶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戶十四人(從五品)、百戶若幹人,另有旗校若幹人。錦衣衛的職責是侍衛皇帝,掌管儀仗。另有秘密任務,就是偵察官民的不軌言行,隨時奏報皇帝。錦衣衛設有南北兩個鎮撫司,南司掌握本衛的人事和法紀整肅,北司就專門幹特種鎮壓工作。錦衣衛可以不經法定手續任意捕人,刑訊逼供,任其所為。有些案件即使移送司法機關,司法官員對案卷也不敢擅改一字,所以官民犯事,落在三法司中,還有活命的希望,要是落在錦衣衛手中,就難以生還了,而且其刑罰之苦,備極慘毒,入其獄者,五毒備嚐,肢體不全。其最酷者,“名曰琶”,每施及犯人,則“百骨盡脫,汗下如水,死而複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獄不成”。錦衣衛使一般由皇帝親信充任,不過以後宦官專權,也有以宦官充任者,如武宗時的錢寧。錦衣衛畢竟還有公開職務在身,執行起秘密任務多有不便。
因此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又設立東廠,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秘密警察機構,其內署設在北上門,外署設在東安門外。設有飲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一員,簡稱提督東廠,威權極重,一般由秉筆太監(明代宦官共有二十四衙門,司禮監是最受宦官尊崇的衙門,設有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其級別最高。另有秉筆太監數人,可以代皇帝“批紅”,極有實權)中最受皇帝寵信的一人擔任此職。提督東廠太監入宮奏事時,提督太監和掌印太監亦須回避,以防機密外泄。提督東廠太監既有批紅之權,又掌管秘密警察,威權之重,可以想見。後來也有以掌印太監兼任提督東廠的,如嘉靖(1522?1566年)年間的麥福、黃錦,萬曆(1573?1619)時的馮保、張誠,這些人職權又出乎秉筆太監之上。提督東廠之下,設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掌班、領班、司官四十餘人,統領檔頭百餘名,番役數千名。自統領以下人員遍布天下,偵伺訪知。偵察範圍很廣,官府民間,京師邊防,無所不有。偵察內容大到政治、軍事、經濟,小到吃、喝、拉、撒、睡,甚至鄰裏糾紛、夫妻反目都在範圍之內。還有一個皇帝特別交待的任務,就是監視錦衣衛。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憲宗又創立西廠,命大權閹汪直主持。憲宗在位二十餘年,從不上朝接見朝臣,一切大事全由汪直處理。
到武宗時又設立內行廠,由大宦官劉瑾主持,除了偵伺臣民外,主要任務就是監視錦衣衛和東廠這些特務機構。目的是一方麵繼續驅使東廠錦衣衛這一批爪牙,同時又以另一批特務來監視他們,使它們互相勾結但又互相箝製,以便於皇帝從中控製。明王朝豢養了這一大批秘密警察,目的是讓他們控製朝野官民的言行,以維護朱家王朝的一統江山永固,確實這些奴才為王朝做了大量特務勾當,出了不少汗。終明一代,上到流血漂杵的冤獄,下到民間的風吹草動;上到內閣大臣的升降陟殺,下到地方官吏的選用簡拔,無不插手其間,興風作浪。如藍玉一獄族誅至一萬五千人,起因就是錦衣衛指揮蔣某告密的。朱棣時的錦衣衛使紀綱廣布校衛,“日摘臣民陰事”,曾將浙江按察使周新誣陷至死。朱厚照時的劉瑾主持內行廠,東廠邱聚是他的黨羽,錦衣衛使石文義是他的私人,西廠穀大用是他的親信,眾多特務機關連成一氣,爭著偵緝羅織,特務多如牛毛,布滿天下,窮鄉僻壤,都有他們的蹤跡。上到朝廷大臣,下至老百姓,都籠罩在極端恐怖的氣氛中,有朝不保夕之感。但是特務統治又是一柄雙刃劍,在鞏固了皇權時,又大大傷害了王朝。他們做盡了天下無恥醜事,敲骨吸髓以至天下蕭然,殺人如草不聞聲響,搞得天怨人怒,臣民離心,從而使明王朝氣息奄奄,日薄西山,以至最後被農民起義的狂潮吞沒。
五、“八股文”??明代科舉取士製度
朱元璋建國之初,麵臨的直接問題就是人才的缺乏,他認為賢才為國家之寶,因此除為應急通過薦舉取士外,主要重視科舉選官,以充實國家各級機關。到永樂(1403?1424年)時,科舉取士更是提到主導地位,從而形成了一套更嚴密、更繁瑣的製度。明代科舉考試共分四級,即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但在院試之前,士人們先要經過縣試和府試。縣試由知縣主持,通過後再進行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府試及格者稱“童生”,才有資格參加院試。童生年齡不一定小,古有“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的戲言。院試在府城舉行,由學台主持。童生通過了這次考試,就算是“進學”了,具有生員的身份,名義上成為國家的學生,又稱為秀才。做了秀才,地位就比普通人身份高,見了縣官可以不跪,官府不能隨便對之動刑。秀才是讀書人走上仕途的起點。秀才再考,就是“鄉試”了。鄉試又叫乙榜,一般在各省省城舉行,三年開考一次。鄉試的主考官,在南京、北京都由翰林主持,在其它各省也多由進士出身的京官充當。鄉試錄取名額,各省多少不一,一般說來,南、北直隸較多,達一百餘名,雲南等省較少,僅二十餘名,全國大致在一千多名。鄉試通過的士人稱為舉人,鄉試第一名稱解元。讀書人中舉後,就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但一般出任低級官吏。要求仕途遠大,還必須通過會試和殿試。會試在京城舉行,主考官以翰林官充任,有時由內閣大學士擔任,以示尊榮。
會試也是三年一次,一般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二月舉行,因此又叫“春闈(wéi)”,參加會試者都應是舉人身份。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意思是貢給皇帝任用的人才,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會試錄取人數一般在三百人左右。會試結束後,在同年四月舉行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一般在保和殿進行,陪考者有大學士、尚書級別的朝廷重臣十二員,所以氣氛最為隆重莊嚴。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分為三甲,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共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第一甲最名貴,也是讀書人孜孜以求的目標,身份很高,仕途無量。第二甲,約一百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二百餘名,賜同進士出身。凡考中進士者,皆稱為天子門生,由皇帝親自在禮部賜恩榮宴,招待新進士們,狀元、榜眼、探花每人一席,其他進士四人一席,菜肴食品都是“奇珍異味極天廚之饌”,令進士們回味無窮。凡是通過乙榜中舉,再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者,叫兩榜出身,是很響亮的招牌。凡是在鄉試中“解元”,會試中“會元”,殿試中狀元者,叫“連中三元”,更是鳳毛麟角,極為名貴。在終明一代,隻有浙江人商輅曾連中三元,此人後官至內閣大學士。士人中進士後,就可正式做官了,一甲三名往往授翰林院修撰和編修,這是清貴之職,仕途無量。二、三甲進士如果考中庶吉士,也可進入翰林院,其他進士則授予給事中、禦史、太常、國子監博士;再次者授州府的推官、知州或知縣。總之明代非常注重科舉出身,如內閣大學士由翰林官充任,京官中的清要之職多由進士出任,京外的重要官缺也是進士優先,並且官職升遷也快。難怪讀書人要把中進士稱為“登龍門”,並把“金榜題名”作為人生的榮耀極限。一些讀書人為求仕進,往往一考再考,樂此不疲,科考成癮、不能自拔,不少人年近花甲才中進士。
如泰和人曾彥到六十歲才中進士,再幹十年就要退休了。明代科舉考試命題範圍隻限於四書五經,答卷隻能以朱熹的注釋為準,不準發揮個人見解,文體必須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八部分,不能隨意增減,叫做“八股文”,難度很大。讀書人為求取功名,埋頭攻讀八股文選。八股文在明清五百年間泛濫天下,士人們除了啃八股文選,不問世間俗事。八股文內容空洞,千篇一律,言之無物,讀之味同嚼蠟。如有這樣的文章:題目為“殺雞為黍而食之”,而正文則是“其或公雞歟其或母雞歟抑或不公不母之閹雞歟其或白雞歟其或黑雞歟抑或不白不黑之麻雞歟……”明代科舉考試雖然規則細密,但也不乏科場舞弊現象。當朝權貴仗勢欺人,利用科舉提拔親朋、排斥異己的現象,時有發生。如禮部禦史嚴嵩為排斥異己,幾次在皇帝麵前誣陷主考官員,致使十幾個主考官員或死於杖下,或罷職為民。
正德三年(1508年),大宦官劉瑾將自己的同鄉五十人的名單交給會試主考官,主考官不敢違背,隻好將會試名額增加五十名。就連隆重無比的欽點狀元,也有隨意性。如建文二年(1400年)的殿試,本來王艮(gè)為狀元,因其貌醜而抑置第二名。正統(1436?1449年)年間的張和因目疾而使狀元公與之無緣。也有因名字不為皇帝滿意而遭貶抑的,如永樂年間的殿試,擬以孫曰恭為狀元,後明成祖因其名“曰恭”合而成“暴”字,於是降之為第三,同時把刑寬定為狀元,以示刑法尚寬。科場的這些現象表明,科舉舉士已走到盡頭。科舉製度給中國文化的發展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科舉製度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使社會中最活躍的精英階層沉淪。出身於八股科舉的“人才”,大抵是低眉順首、蠅營狗苟並絕無信仰、原則可言的庸才。他們除了功名富貴以外,無所縈懷,既不想反抗朝廷也不打算為其效忠。他們的全部眼界知識不出程朱注疏和對偶聯句,多無救國之實策。如明末崇禎皇帝內外交困,每以兵財之事問臣下,而內閣大學士溫體仁總是回答:“臣以文章待罪禁中,兵食之事,臣愚無知,惟聖明裁決。”搞得崇禎哭笑不得。以這樣的人來安邦定國,無異於緣木求魚,無怪顧炎武痛心地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甚於鹹陽之郊,所坑者非但四百六十餘人也。”信乎此言!
六、密勿重務,鹹在軍機??清軍機處官製
清代的權力機構有一個曆史的演變過程。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時,以議政王大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處理軍國大政,當時滿洲貴族擁有強大的政治勢力,經常威脅皇權的鞏固,到康熙繼位時,在宮內設立“南書房”,調用一些親信大臣入值南書房,撰擬諭旨,參預機密,這時左右軍國大事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開始削弱。到清世宗雍正繼位時,更是不遺餘力地打擊旗主貝勒的勢力,同時設立“軍機房”,後改名為“軍機處”,來處理軍國大政。到這時,君主專製的權力才固定下來。可見軍機處是君主獨裁專製進入頂峰的產物,到清末廢止,共存在了180年,在中國封建社會晚期政治製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世宗繼位初期,青海和碩特部貴族叛亂,世宗準備對西北用兵。從1726年開始,在戶部內設軍需房,在宮內的隆宗門內辦公,從內閣中挑選謹密可靠的中書、筆帖式等低級官員到軍需房辦公。1729年,軍需房改名為軍機處。1732年正式頒發“辦理軍機處鈐(qiá)封印信”,這一機構算是固定下來。軍機處機構簡單,任職大臣完全由皇帝從親王、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及地方督撫等大員中抽調,無定員,多時可達六十人。按資曆深淺不同,可分為“軍機處行走”和“軍機處學習行走”,通稱軍機大臣,又叫大軍機。其中一人為首領,叫領班,也叫“首樞”。
被抽調的大臣都是皇帝的親信。如世宗時的軍機大臣張廷玉,就深得皇帝倚重。軍機處的一切規製都由張廷玉一手擬畫,前後任官達五十年。同時期的軍機大臣鄂爾泰也是世宗的股肱之臣,曾和張廷玉總領政務。同時軍機大臣多為當時文人之冠,富有文才。如清世宗時的軍機大臣汪由敦,辦理公文敏捷幹練,曾任《平定金川方略》副總裁、《平定準噶爾方略》總裁,善書法,有《時晴齋法帖》傳世。梁詩正也是曾任文獻通考館總裁,常隨高宗出巡,重要文稿,多出其手。同時期的劉統勳也是一時文人之望,曾任《四庫全書》正總裁,四次出任會試正考官,門生遍天下。總之,朝廷官員一旦被抽調到軍機處,身份立刻不同凡響,深為同僚所羨。軍機大臣以下設章京,有滿、漢兩班,各八人,後增為四班三十二人,分班入值,每班有領班、幫領班各一人。章京多從內閣、六部級別較低的官員中抽調。主要職掌是繕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因為時常接觸機密要事,所以被尊稱為小軍機。章京多為文才出眾、思維敏捷的幹練之才,遇有緊急詔令,常能龍飛鳳舞,立馬可就。根據他們的才幹,又有“紅章京”和“黑章京”之分,紅章京文采風華,皇帝的諭旨詔令多由他們撰擬,因此很受寵隆,連軍機大臣也對之禮讓幾分。黑章京多幹些雜務,常看別人眼色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