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下達的作用:他每次把部門的奏章呈送給皇帝時跪請:“取聖旨”;奏章閱批後跪接道:“領聖旨”;出宮時向有關部門答複說:“已得聖旨矣。”總之,他事事依旨而行,離開聖旨辦不了任何事情,時人稱之為“三旨宰相”。浪子宰相宋徽宗時,宰相李邦彥,“遊縱無檢”,行為放蕩,好作淫詞豔曲,自號李浪子。他位居宰輔,不理政事,隻知享樂,自稱“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於是,“都人亦呼邦彥為浪子宰相”。蟋蟀宰相南宋末年,賈似道以其姐受寵於理宗而爬上相位。至度宗朝,因擁立功而獨攬朝政,權傾朝野。他為相10多年,禍國殃民,荒淫無度,常與姬妾伏地鬥蟋蟀,還根據自己養、鬥蟋蟀的經驗,寫成一部《促織經》行世。後人稱之為“蟋蟀宰相”。
五、慕僚製度溯源
慕僚製度就其一般意義而言,是我國古代權臣戎帥疆吏牧守引薦親信士人以入府署參與行事決策的一種用人措施。就其政治意義而言,其實又是各級封建統治者最重要的佐助之一。慕僚的主要功能,大致為置備顧問,諮議謀劃,參與決策,掌握機要,典屬文書乃至延接賓客,經辦庶務或代主巡行出使等等,其中尤以參議決策和掌握機要為重。他們同封建國家編入正規官製的官吏有明顯的區別。顧問、諮議、參議、參政、參謀、秘書、書記等許多至今仍在使用的詞語,多是由這些幕職幕稱和功能沿襲下來的。慕僚製度在中國源遠流長。上可溯及夏商之家臣,兩周之命士,身賤而見信,位卑而使重,已露端倪。到戰國時期,才識之士,挾術懷策而奔走四方,搖唇鼓舌,攀權附勢,多有被聘為賓客舍人而得與聞政事者。“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嚐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此乃慕僚製度之濫觴。真正意義上的慕僚製度的雛形,其實形成於秦漢時期。秦始皇完成統一後,全國性自上而下的封建官製已成體係。在中央,主要機構為三公九卿;在地方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漢承秦製,所謂“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自此,命官之權悉操於上,養士接客之風理當難以複見。但是,封建官製體係草創,分工粗疏,多有不完備的地方。無論中央還是地方的行政長官,很難單獨地完成朝廷賦予的職守,於是三公郡守開府自辟掾屬、令史以為輔佐差使,就成為中央許可的製度而保存下來。當時三公府屬,例有編製,若有增損,都得請示皇帝。漢武帝時,“司徒奏州郡農桑未有賞罰製,宜遣掾屬循行。詔遂使司徒督察州郡播殖有所循者,增掾屬十人”。
從有關史料來看,到東漢時的編製更加具體,如太尉府署諸曹事掾史屬24人,令史及禦屬23人;司徒府掾屬引人,令史及禦屬36人;司空掾屬29人,令史及禦屬24人。最初,這些屬官與佐官一樣,都是官內編製,有職司有秩祿,似與特定意義上的慕僚有所區別。但在實踐過程中,情況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歸納起來有四:一是百石以下的掾屬可以自辟,不必請示皇帝,開了幕僚得以直接輸入政府機構的渠道。二是部分掾屬由分曹治事轉向了顧問、谘詢,發生了功能性變化,“時俗三府掾屬,不肯親事但出入養虛”。三是掾屬與主官之間,沒有牢固的行政隸屬關係,常因不甘親事為吏,希望有所建言參議,而自行離去。四是三公府屬出現了侵代正官的現象。但是,漸與封建正規職官相區別,無論從辟用方式、行事功能以及和主官的聯結關係上,慕僚製度的雛形大體告成。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封建官製最紊亂的年代。其時,政治動亂,慕僚職能空前活躍,許多重要的幕職名稱(如參軍、記室、軍師、主簿等)也由此產生並得以固定化,這對慕僚製度的全麵形成尤具意義。中央到各地方軍政長官辟署招募士人入幕的風氣廣為延播,也為慕僚製度的完成實現了組織措施上的保證。自此,各級行政長官自辟慕僚已具有了製度化的意味。慕僚侵代和超越正官的現象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了頂峰,甚至出現了預備取代中央政權的霸府。慕僚製度在中國產生、發展並延續了兩千多年。甚至到清朝以後,袁世凱以機要局控製政事堂,蔣介石用侍從室操黨政軍,都毫無例外地承襲了慕僚製度的衣缽。
六、古代的秘書
曆代統治者都清楚地懂得關係到“萬人之政”的秘書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他們都很重視秘書人才的選擇,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隻是不同朝代的選擇標準不盡相同。周代至秦漢,史官兼任秘書工作延續不斷;秦漢時期,對於從事秘書工作的史官的要求較高。《說文敘》雲:“學僮十七歲以上,始試,諷籍書九千字乃得為史。”意思是說:學僮17歲以上才能參加考試;能夠背誦籍書(古文字,即篆書)9000字以上的才能當史官。人們都知道,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的大字典,全書收字不過9300多個。而史官要識字9000,這在當時是不易做到的。漢末時,曹操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曹丕繼位後,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他們除了要求秘書人才有較強的識字能力外,還要妙選通識文學之士為之。唐代設立翰林院,許多翰林學士都是文學方麵才華出眾的人才,他們當中有不少人擔任過皇帝詔書的選製工作。著名詩人李白,就曾在金鑾殿上代草王言。初唐文壇“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也曾做過秘書工作,他寫的《討武檄》,妙筆生輝,連武則天讀後也發出如此慨歎:“宰相安得失此人!”唐代對於秘書人才的要求更高,既重視其文學才華,也重視其政治上的才幹。唐太宗提出“擢才而居”,反對讓那些唯唯諾諾、阿旨順情、苟合取容的人擔任秘書工作。他認為秘書工作應由那些有才幹,敢於諫議,能起助手、參謀作用的人擔任。元代提出“首論行止,次取吏能,又次計月日多者為優”(《元典章》),即根據書吏的品德、業務能力以及資曆情況,擇優選用秘書人才。除了這三條,還要有保結,經過監察官審查以後才能任用。可見到了元代,在選擇秘書人才方麵不但有考選製度,而且有審查製度。
七、清代“中堂”是什麼官
反映清代宮廷、官場的影片、電視片中,經常看到被稱為“中堂”的大官。比如,《垂簾聽政》中的“肅中堂”。那麼,“中堂”是什麼官呢原來,在清代,朝廷的“大學士”不過是個空名,沒有實權。當然,時間一久,這些人就不幹了。後來,清朝政府為了滿足這些大學士對權力的要求,往往讓他們管一個部。而那時清朝的京官,一般是一滿一漢,就坐時,分東西坐,而當中是空的。這時如果有管這個部的大學士,那麼就坐在中間,所以,人們對管部的大學士都稱“中堂”。時間一久,人們對管部和不管部的“大學士”都稱“中堂”。“中堂”也就成了“大學士”的尊稱了。
八、第一個女宰相
商代的宰相,叫做“少臣”,少臣即小臣,古文字少小通用。武丁卜辭說:“戊午卜,小臣不其女力”。“不其女力”,就是問是不是生小孩,這個小臣無疑是個女性了。康
丁卜辭中有“小妥臣”,妥為人名。卜辭慣例,人名從女者皆為女。這樣看來,中國曆史上留下名字的第一個女宰相就是這個商王康丁時期的小臣妥了。
九、古代任官授職的稱謂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辟:招聘授官。選:量才授官。薦:下級向上級推薦授官。舉:選擇。點:指派。簡:任命。補:任命補缺,多指照例補缺。進:升任,尤指高級官員的升任。起:由民間征聘,或罷官後再授官職。贈:對官員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員授予職稱封銜。
十、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領:常指兼任。攝:兼理,尤指暫兼。守:兼理,指比本職高的兼積。行:兼管,指比本職低的兼職。判:中樞官兼任地方官。知:同“判”。權:暫代官職。假:同“攝”。署:代理無本官的職位,也稱“署理”。護:上級官員離職,由次一級官員守護印信代行職權。
十一、“考勤”起源於何時
我國的考勤製度起源很早,但當時的考勤,主要是對國家官吏而言。至於考勤表的使用,根據文獻記載,當不晚於清代。清初,國家官吏實行坐班製,每日辦公皆在衙署。至乾隆中,此製漸弛。清人昭璉《嘯亭雜錄》卷十記載,軍機大臣和擅權時
,曾經自立私寓,“不與諸大臣同堂辦事,而命諸司員傳語其間”。後來,有許多官員也呆在家中辦公,不坐辦。清人震鈞在《天咫偶聞》卷七中寫道:“自乾隆以後,重臣兼職者多,遂不恒入署。而閱折判牘,移於私宅。”為此,清政府在國家機構中設置“畫到簿”專司考勤。畫到簿為官吏考功的重要憑據之一,與紅本一起存入內閣大庫,以備查驗。但由於它反映不出遲到、早退等情況,所以沒有多大的約束力。鹹豐年間,成立總理衙門,為了防止畫到溜號的弊端,提高辦事效率,就規定對其官吏“核其勤惰”,分別予以“請獎”或者“參劾”,這便是曆史上考勤與獎懲相結合的開始。
十二、古代的休假製
我國的休假製度由來已久,從漢代起,政府機關便規定每5天休息一日,稱“五日休”。唐代改為“旬休”,每10天休息一日。在休假日裏,政府機關的辦公活動還是照樣進行的。譬如漢代的霍光在休假時,就往往由上官桀去代他辦公,這大概是采取輪休的辦法。除定期的休假日外,還有節假日。唐代中秋節給假3日,寒食清明4日;明代冬至給假3日,元宵10日。此外還定有“急假”,官吏用以處置緊急家事,一年以60日為限。對官吏的假日,曆代均有嚴格的規定。唐代規定三品以上假滿之日,須到衙門報到,否則罰俸祿一月。有的還因此被罷免官職。輪到休假的人,在休假日當然可以自由活動。不過,通常還是利用休假日洗頭、洗澡。所以古代的休假日又稱“休沐”(洗頭)或“休浴”(洗澡),似乎休息就是為了洗浴。這也難怪,因為古代男子蓄發梳髻,頭發長,洗一次很費力,所以《楚辭》中還有洗了頭在太陽底下(曬)發”的描寫。清朝初年,隨著西方的傳教士進入我國,“禮拜天”這一宗教用語開始在我國出現。辛亥革命後,開始實行星期日休息製。
十三、古代官吏退休製度
官吏退休,古代稱“致仕”。“致仕”,意即“還祿位於君”,“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禮記典禮》)。至漢代,官吏年70歲耳目不聰,行動不便,就要致仕,朝廷給其原俸祿的三分之一,所以避賢者,為國為君也(《白虎通義》)。這種辦法,基本為後代相沿習。至明代,退休年齡由70歲提前到60歲,明孝宗時還規定,自願告退者,不分年齡,具令致仕。為了鼓勵官員告老請退,曆代最高統治者對退休者給以特殊優待。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從太子賓客任上告老還鄉,玄宗親為餞行,賦詩惜別,並令百官供帳長安青門。明洪武二十九年,太祖招致仕官2500餘人入朝,宴請並大加賞賜。致仕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官吏的新陳代謝。退休官吏在政治和物質待遇上一般都可獲得優待。如唐朝和清朝的官吏退休時,一般均加授級、銜,宋代官吏“致仕”則增加官秩,各升散官一等。明太祖時規定“致仕”官四品以下者,各升一等,給予誥敕。明宣宗時,文武官員年齡未及七十而老疾不能任事者,皆令冠帶“致仕”(致仕後仍可著品服)免其雜泛差徭。“致仕”官給祿的數量各朝不同,也因年齡、品級、功勞大小而有所差別。如食全祿、半祿、三分之一祿、半祿之半祿等。此外,還有“特恩”賜賞,一般是“致仕”時給予。定期賜物“存問”者,多在歲首、寒食,或在秋八月,由所在長吏攜羊、酒、粟、帛等表示慰問之意。高級官吏“致仕”後死亡,還要贈官、贈諡。
十四、古代職官中的“侯”與“候”
宋太祖趙匡胤稱帝之前,先後任後周的“殿前司都虞候”(禁軍副統帥)和“殿前都點檢”(禁軍統帥),有的文章誤改“都虞候”為“都虞侯”,不妥。按在古代職官名稱中,“侯”最初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僅次於王,秦漢以後又有縣侯、鄉侯、散侯等。這是大家熟知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稱“候”的武職往往被人忽略,如漢朝的執金吾候、西域都護候,五代宋的侍衛軍虞候、馬步軍都虞候等皆是。
十五、巡撫總督都督提督
巡撫:始於明太祖令太子朱標“巡撫”陝西。後來每年都派中央官員巡撫地方。這一時期,巡撫性質同於“欽差”,本身不是官號,沒有品級,例兼中央監察、組織部門的都禦史和吏部尚書、侍郎等官銜,以便主掌地方官吏考察和軍民安撫。因為屬中央官,所以有事派出,事畢返京。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以後,由於地方動亂,開始常設巡撫,並開始了以省為管轄單位的巡撫製。巡撫職權不斷擴大,不僅掌政,而且掌軍,實際上已成為地方軍政首長;但其中央官性質未變,還必須經常上京彙報地方軍政事務。清代康熙(1662?1722年)以後,全國除直隸、四川外,每省都設一員巡撫,規定了巡撫品級。至此,巡撫才正式成為地方官。但仍遵行舊的兼銜製。戰亂時期,各地巡撫互不統屬,往往貽誤軍機。為統一調度,就設置了專管軍事的總督。總督:是管轄一省或數省軍政的地方最高長官,這個職稱起於明朝。
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常設兩廣總督以後,才開始了正規的跨省總督製。但明代的總督,主要負責軍務和糧餉,還不是固定的職務。但從此總督職權日益擴大,兼掌民政,實際上逐漸成為地方軍政首長。清康熙以後,總督成了正式的封疆大臣,品級為一品,軍政民刑都管。其時全國共設直隸、四川、兩江、湖廣、閩浙、兩廣、雲貴、陝甘八員總督。都督:漢末就設置了,三國時有“都督諸州軍事”,周瑜,就是吳國的都督。都督一職,在漢末設置時,主要指領兵打仗的將帥,一般不理民事。魏晉以後,有些都督往往兼任駐地的刺史,這樣就總攬了軍政大權,形成了“軍管”。唐代各州都設都督,大都成為當轄區的軍政總首長,往往會形成“割據”的獨立王國。提督:這個官職主要是在清朝成為要職。有兩種提督,一種是提督學政,各省一人,掌學校政令,負責歲、科考試,考察師生的優劣,又稱為學政、學台,凡全省大事,他有權和督、撫一起參加討論。另一種提督,即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一個省的軍務。他是從一品,和總督同,比巡撫、藩台、臬台三大憲的品級還高。
十六、封建官場上的“爺”稱明清時官場上稱“爺”的現象最為普遍。中央九卿、翰林和地方司道以上官員統稱“老爺”;其餘的小官隻能稱“爺”。清乾隆年間,九卿、翰林和司道以上官吏升格稱“大老爺”;府縣長官稱為“太老爺”;舉人、貢生則稱“太爺”。清末,知縣、未加銜的知府以及六品以上的佐吏俱稱“大老爺”,舉人、貢生和監生稱“老爺”。“大人”的規格比“爺”的尊稱高出一等。清代京官四品以上,地方官司、道以上稱為“大人”。清末六品翰林、七品編修有時也稱作“大人”。
十七、古代縣官為何稱知縣
知,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知縣就是管縣,管理、主持一縣的政事。知解為管理、主持,古詩文常常遇到。《左傳》:“子產其將知政矣”,就是說子產將主持政事了。宋朝魏了翁《讀書雜鈔》指出:後世官職上加“知”字,就是從這裏開始。韓愈《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就是說,我(向他)學習的是道理,何必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宋史蘇軾傳》說蘇軾“知徐州”、“知湖州”、“知杭州”就是說派蘇軾主持徐州、湖州、杭州的政事,即任這些州的知州。唐宋以後的知府、知州、知縣、知事(知縣又稱縣知事)都是這個意思。古詩詞中,知也解為管。杜甫“翠襟渾短盡,紅嘴漫多知。”多知即多管,意謂鸚鵡學人語,多管閑事。王維“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不知即不管,是說為看紅樹不管路遠。
十八、“走後門”的來曆宋哲宗(年號有元)死後,徽宗繼位,重用蔡京為相,蔡京一夥拚
命排斥和貶謫元?舊臣,相傳還規定其子女親屬不得出仕和入京……有一次,一個大官據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遊,因其戒牒是元年間的,即逼其還俗;一個道士遺失度牒要求補發,因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