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第十二火攻篇(2)(1 / 2)

曹操軍隊多是北方人,不善水戰,初次交鋒,孫、劉占了上風。曹操命令荊州降將蔡瑁、張允訓練水軍,周瑜巧施離間計,使曹操斬殺蔡瑁、張允。曹操失去善於水戰的指揮,最後想出一條利於北方士兵作戰的策略,將大船、小船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在一起,這樣,大江之上,任憑風大浪大,戰船不再顛簸,士兵們便能適應水上作戰。

周瑜得知消息,決定用火攻打敗曹軍。但是,時值冬季,江上多西北風,如果用火攻,萬一燒不著曹軍,反倒要燒了自家戰船,周瑜為此坐臥不寧。諸葛亮能察天文地理,早已測知冬至前後將會有一場大東南風出現,於是自告奮勇,要“借”一場東南大風,助周瑜一臂之力。周瑜大喜,定下了火攻計劃,他命大將黃蓋向曹操寫書詐降,又與黃蓋演了一出“苦肉計”,一天,趁著東南風乍起之時,黃蓋駕著十餘隻載滿澆上了油和裹有硫黃等易燃物的幹草的戰船,在夜幕來臨之際,迅速接近曹操的戰船,假裝投降。黃蓋一聲令下,點燃幹草,十餘艘戰船在東南風的勁吹之下,猶如十餘隻火龍,直撲曹操的戰船。霎時間,江麵上煙火衝天。曹操的戰船連在一起,解脫不開,一船著火,幾十隻船跟著著火,曹操的水軍士兵大部分被燒死、溺死在江中。火又從江麵蔓延到曹軍岸邊的營寨,那裏的曹營也變成了一片火海。

孫、劉聯軍乘勢水陸並進,猛攻曹營,曹軍大敗,曹操隻得倉皇敗走,撤回北方,二十萬大軍損失殆盡。赤壁一戰,為以後的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是用火攻取勝的經典戰例,孫、劉以弱勝強,戰勝來勢洶洶的曹操,這一把火燒得驚天地、泣鬼神。

【故事三】

公元220年,漢獻帝讓位於曹丕,曹丕稱帝,這消息傳到蜀漢,眾說紛紜,有人說獻帝已經被曹丕殺了,於是漢中王劉備為獻帝舉行了喪禮。大臣們認為既然漢獻帝已經死去,劉備是漢家皇室後代,理應接替皇位。公元221年,漢中王正式在成都即皇位,就是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占領荊州、關羽被殺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他即位之後,第一件要緊的事就是進攻東吳,報仇雪恥。

大臣們紛紛勸諫,大將趙雲說,篡奪皇位的是曹丕,不是孫權,如果能滅掉曹魏,東吳自然就會屈服,不該放棄曹魏去打東吳。別的大臣也說,貿然攻吳,會給曹魏以可乘之機,但是劉備說什麼也聽不進去。他把諸葛亮留在成都輔佐太子劉禪,親自率領大軍去征伐東吳。劉備一麵準備出兵,一麵通知張飛到江州會師。還沒有等劉備出兵,張飛的部將就叛變並殺了張飛投奔東吳。劉備一連喪失兩員猛將,對東吳更是痛恨不已。消息傳到東吳,孫權聽說劉備這次出兵聲勢很大,也有些害怕,派人向劉備求和,但是被劉備拒絕了。

沒過幾天,蜀漢人馬已經攻下巫縣,一直打到秭歸。孫權見講和無望,就派陸遜為大都督,帶領五萬人馬去抵抗。劉備出兵沒幾個月,就攻占了東吳五六百裏的土地。他從秭歸出發,急於向東繼續進軍。隨軍官員黃權勸諫道:“東吳人打仗向來很勇猛,千萬別小看他們。我們水軍順流而下,前進容易,要退兵可就難了。還是讓我當先鋒,在前麵開路,陛下在後麵接應,這樣比較穩妥。” 劉備滿心複仇的念頭,聽不進去勸說,他要黃權守住江北,防備魏兵,自己率主力沿著長江南岸,翻山越嶺一直進軍到了猇亭。

東吳將士看到蜀軍步步緊迫,都摩拳擦掌,想和蜀軍大戰一場。可是大都督陸遜卻不同意,他說:“這次劉備帶領大軍東征,士氣旺盛,戰鬥力強。再說他們在上遊,占領險要地方,我們不容易攻破。要是跟他們硬拚,萬一失利,可就後悔莫及了。我們還是積蓄力量,等日子一久,他們兵疲糧竭,我們再找機會出擊。”陸遜部下的將軍,有的是孫策手下的老將,有的是東吳的貴族,對孫權派年輕的書生陸遜當都督,本來就不大服氣。現在聽到陸遜不同意出戰,他們認為陸遜膽小怕打仗,更不滿意,在背地裏憤憤不平。

蜀軍從巫縣到彝陵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又用樹木編成柵欄,把大營連成一片,前前後後長達七百裏地。劉備以為這樣好比布下天羅地網,隻等東吳人來攻,就能把他們消滅。但是陸遜一直按兵不動,從第二年的正月到六月,雙方相持了半年。劉備等得急了,派將軍吳班帶了幾千人從山上下來,在平地上紮營,向吳兵挑戰。東吳的將領按捺不住,請求出戰。陸遜笑笑說:“我觀察過地形,蜀兵在平地裏紮營的兵雖然少,可是周圍山穀一定有伏兵。他們故意前來挑戰,其實隻不過是誘餌,我們可不能上他們的當。”將士們還是不肯相信。過了幾天,劉備看見東吳兵不肯交戰,知道陸遜已識破他的計策,就把原來埋伏的八千蜀軍陸續從山穀中撤出來。東吳將士這才知道陸遜說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