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附錄如何提高智謀水平(7)(1 / 2)

二是站在對方的思維立場,反觀以求。這種思維技巧是指站在對方的角度,進行思維互換,設身處地地推想對方可能采取的最佳行動。其實質就是對敵人的作戰思維進行分析,使己方能夠及時地預測到敵方的意圖,從而因敵設謀,克敵製勝。“兵者,詭道也。”作戰行動中,敵對雙方都在千方百計地算計對手,以求戰勝對手。我因敵設謀,敵亦欲識我之計;我想發揮優長,敵也力避其短;我想巧用地形,敵也想搶占先機,這就是對抗的本質。所以高明的智謀者,總能在掌握客觀情況的基礎上,運用換位思考法,揣度出敵人的真實企圖,使己方時時處於主動地位。蘇聯著名元帥朱可夫就是善於利用這種思維技巧的指揮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的突擊部隊推進到離柏林很近的奧得河時,與後續部隊脫節,人員和物資供應不上。朱可夫對他的坦克集團軍司令卡圖科夫說,假設你是柏林的戰役司令官,你有23個師的兵力,其中有7個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在我兵臨城下,而後續部隊在150公裏以外這種形勢下,你會怎麼辦?卡圖科夫經過仔細思考後回答說:“那我就用坦克部隊從北麵攻打,切斷你的進攻。”卡圖科夫認識到這一點後,采取了彌補措施。朱可夫就是用這種“反觀以求”的方法,準確判斷出了德軍的行動,提醒了卡圖科夫,從而彌補了這次進攻作戰的一大漏洞,使柏林戰役得以順利進行。

三是進行視角轉換,多方位思考問題。這種思維技巧的實質是要求思維主體善於從多種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問題,觀察同一現象,思考同一對象,目的是更準確、更全麵的認識問題,以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智謀運用中,經常會用到這種思維技巧。前麵所說的“反觀以求”,實質上也是一種視角轉換,隻不過其針對性更強,同時視角轉換的含義也更豐富。楚漢時期的張良就是一個善於運用這一思維技巧的智謀家。公元前204年,楚漢戰爭處於相持階段,雙方都有一點精疲力竭,項羽略強一些,想趁機擊敗漢軍,便舉兵進攻劉邦駐守的滎陽。劉邦有點恐懼不安。正當進退為難之時,手下謀士酈食其向劉邦獻了一條計謀,他讓劉邦仿效湯武立桀紂後裔為王的辦法,立即分封原被秦所滅的六國的後裔為王,說這樣天下人就仰慕劉邦,稱臣於漢,項羽也就不攻而自垮了。劉邦情急之下,竟采納了酈的計策,並讓人刻製了六國印章,準備分封。張良聞後大為吃驚,忙問:“誰為陛下劃此計者?陛下事去矣。”並隨手拿過劉邦吃飯用的筷子,從多個視角比劃分析形勢,一連說出了“八不可”,斷定不能分封六圖。劉邦聽後頓時醒悟,立即下令銷毀已經製作的印章,不準再議複立六國之事。張良高超的智謀思維技巧不僅避免了劉邦的失誤,而且對以後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漢王朝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培養直覺和靈感

直覺指直接的覺察、理解和認識,也可以理解為沒有經過分析推理的觀點。它是一種非邏輯性思維方式。從古至今,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試圖揭開直覺的奧秘,所得出的結論五花八門,有的認為是“神賜”,有的認為是“天生的”,有的認為無法解釋。現代哲學認為,直覺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精神狀態,它同一切精神現象或意識形態一樣,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從表麵上看,超常思維過程沒有一般思維的所謂“間接性”,但實際上,直覺思維正體現著由於“概括化”、“簡略化”的作用,是高度集中地“同化”或“知識遷移”的結果。直覺在思維領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人們通過它,常能有意無意地調動自身全部的知識和經驗,直接察覺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在很短時間內抓住問題的實質。正因為其重要,人們才需要通過不斷地實踐,加快自己對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新情況的分析、判斷和反應速度,以培養自己的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