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2年的詩歌大事記中,幾乎每一頁上都寫著文學研究會的名字:1月,《詩》月刊創刊,冰心的小詩《繁星》開始在上海《時事新報·學燈》上連載,鄭振鐸的《論散文詩》發表於《文學旬刊》第24期;3月,俞平伯的詩集《冬夜》由東亞書局出版;6月,周作人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了著名的《論小詩》;10月,徐玉諾出版了詩集《將來之花園》。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雪朝》詩人的集體亮相:這年6月朱自清、周作人、徐玉諾、俞平伯、郭紹虞、葉聖陶、劉延陵和鄭振鐸八位文學研究詩人出版了他們的詩合集《雪朝》。
《雪朝》以自由體的抒情詩為主,多表現“五四”後覺醒的知識分子的追求和苦惱,也表現下層勞動人民的痛苦,是“五四”時期寫實主義詩風的代表。其中,朱自清的成就最大,表現出不懈追求的激情和踏實堅韌的精神。他的《送韓伯畫往俄國》、《贈A﹒S》(A﹒S即庵石,鄧中夏的化名)等很好地表現了對革命的向往之情。
冰心的《繁星》、《春水》與《雪朝》不同,自成一家。她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以“小雜感”形式記錄的“零碎的思想”,經編輯分行後發表,竟成了自由體新詩一個影響廣泛的品種,造成了一個“小詩的流行的時代”。因最初發表時的總題為《繁星》,故稱“繁星體”。冰心的小詩與她的散文相似,都以淒美的風格表現她心中的泛愛理想,既含有淺顯的哲理性,也帶有溫情的說教味。造成小詩流行的功臣,還有翻譯《飛鳥集》的鄭振鐸、翻譯日本俳句的周作人和詩集《流雲》的作者宗白華,以及詩人徐玉諾、何植三等。他們將心中刹那間的細微感情以簡約而精美的形式表達出來,得到了許多讀者的喜愛和模仿。小詩的出現,不但增加了新詩的品種和表現力,也擴大了新詩的影響和作者隊伍。
湖畔詩社1924年由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和汪靜之成立於杭州,當年出版詩合集《湖畔》和汪靜之的《蕙的風》,第二年又出版了馮雪峰、潘漠華和應修人的三人詩合集《春的歌集》。汪靜之的愛情詩以天真爛漫、清新大膽著稱。朱自清在《蕙的風·序》中說:“中國缺少情詩,有的隻是‘憶內’‘寄內’,或曲喻隱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戀愛者絕少,為愛情而歌詠愛情的更是沒有。”湖畔詩人的愛情詩在內容上是一個突破,在題材上也是一個開拓。
馮至(1905~1993),河北涿縣人,原名馮承植。他被魯迅稱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12歲到北京讀中學,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1927年到哈爾濱,1928年任北京大學助教,1930年到德國學習文學和哲學。1936年到上海同濟大學任教。1939年任西南聯大教授,抗戰勝利後回北京,任北京大學教授。受郭沫若、海涅等影響,其抒情詩和敘事詩都十分優秀,《一條小河》、《蛇》等表現出幽婉的風格和沉思的特點,想象奇特而不落俗套,藝術手法已十分成熟。馮至較早地注意到詩歌的音樂性,詩行趨於整齊,也講究節奏的舒緩和韻腳的和諧,表現出現代新詩藝術化和“格律化的趨勢”。《昨日之歌》中的四首小敘事詩《吹簫人的故事》、《帷幔》、《蠶馬》和《寺門之外》,借用歌德、席勒敘事歌謠的表現手法,重新改造中國的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做到了抒情與敘事的有機結合。朱自清讚歎其“敘事堪稱獨步”,是當時敘事詩發展的優秀代表。
“五四”時期的敘事詩各具特點。沈玄廬的《十五娘》是新詩史上的第一首敘事詩,以樸素見長;朱自清的《毀滅》被看做新文學中的《離騷》、《七發》,是利用傳統技藝的抒情長詩,以古雅著稱。此外,白采的《羸疾者的愛》虛幻,而朱湘的《王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