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京派與開明派散文(1 / 1)

現代散文總體可以分為“雜文”和“美文”兩大類。從語體風格上看,雜文主要是為了“言誌”,多為“閑話體”;而美文主要是為了“抒情”,多為“獨語體”。

到30年代,美文創作已經蔚然成風,其中,最有成就的兩個作家群體,一是形成於北方的以何其芳、李廣田、師陀、沈從文、蕭乾、吳伯簫等為代表的“京派”,一是形成於上海的以開明書店編輯豐子愷、夏丏尊、葉聖陶等為代表的“開明派”(由於他們此前還與朱自清、朱光潛、劉大白、俞平伯、李叔同等同在浙江白馬湖的春暉中心任教,故又有“白馬湖作家群”之稱)。此外,繆崇群、麗尼、陸蠡等在抒情小品的創作中也各有建樹。

何其芳(1912~1977),四川萬縣人。他出生在一個守舊的地主家庭,閉塞的環境和古板的教育使他從小養成了孤僻的性格。1929年考入上海中國公學預科,1931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係,接受了新文學和西方文學的影響,並開始在京滬兩地的《現代》、《文學季刊》等雜誌上發表詩歌和散文,先以“漢園三詩人”之一而知名於文壇,1936年因散文集《畫夢錄》獲《大公報》文藝獎而引人矚目。他的散文作品不多,但在現代散文日益走向“敘事化”和“說理化”之時,較早意識到了散文作為一種獨立文體的重要性,是一位具有自覺意識的散文文體家。

整部《畫夢露》都是一個孤獨者的內心獨語,雖然其中最為典型的兩種意象,即以黃昏、黑夜為代表的“時間意象”和以墓地、古宅為代表的“空間意象”,都具有一種陰冷的淒涼感和封閉的收縮感,但由於他常常把充滿孤寂、感傷和迷茫的感覺,與富有詩意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再經過字斟句酌的精雕細刻,既有晚唐詩風的婉約之美,也具西方現代主義的感傷之美,表現出了與《野草》不同的如泣如訴、如夢如幻的藝術境界。

夏丏尊、葉聖陶、豐子愷等人的散文大多取材於自己身邊的生活,由於他們比當時大多數散文家年長,既有廣博的知識和敏銳的頭腦,還有豐富閱曆和寧靜的心態,因此,他們的創作雖少有涉及社會風雲的文字,卻充滿世俗生活的情趣,在平易的敘述中體現出執著的現實精神,在體味人生的意義中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是敘事散文中的“美文”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