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開始後,中國的政治地理被劃分為三個地區,即日本侵略者統治下的被占領地區(淪陷區)、國民黨統治的大後方(國統區)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根據地(解放區)。這三個地方的文學,也相應地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和特點。
在淪陷區,除漢奸文學外,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上海淪陷區以張愛玲小說為代表的市民文學,二是北平淪陷區以周作人散文為代表的消閑文學,三是東北淪陷區以山丁小說為代表的鄉土文學。同樣在戰爭環境中,國統區文學從歌頌化為諷刺,呈現出凝重而憤怒的特點;解放區文學,從諷刺變化為歌頌,呈現出明朗而樸素的特點。此外,還有抗戰初期上海租界的“孤島文學”。“孤島文學”指上海“孤島時期”的文學,即從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到1942年12月“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這四年又一個月的時間裏,一部分作家在如同“孤島”般的英法等國租界裏從事的戲劇和雜文等文學活動。
1937年7月下旬,從日本冒死回國的郭沫若擔任了《救亡日報》社的社長。8月,《文學》、《文叢》、《中流》和《譯文》合並為《呐喊》在上海出版,茅盾任主編。1937年8月,救亡文學的中心轉移到武漢。10月,在漢口成立了一個全國性的抗戰文藝社團“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1938年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專門負責抗日宣傳工作的政治部第三廳,郭沫若出任廳長。
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成立於漢口,500多位作家出席了成立大會,45位作家當選為理事。它的任務是“團結一切不願做日本帝國主義者奴隸的文藝作家,從文藝的道路上參加這個光榮的民族解放事業”,提出了“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口號,組織作家戰地訪問團,幫助作家深入前線和民間。“文協”的成立是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的標誌。它的會刊《抗戰文藝》是抗戰時期堅持得最久的刊物之一。“文協”在全國各地設立了數十個分會,掀起了一場如火如荼的“抗戰文藝運動”。1945年抗戰勝利後更名為“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
抗戰文藝運動,指七七事變至皖南事變期間,在武漢、重慶等地掀起的以開展抗日宣傳為主要內容的各種文藝活動。在武漢期間,戲劇創作最先作出反映,除三幕劇《保衛盧溝橋》外,還創作了大量街頭劇、獨幕劇和報告劇,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和《最後一計》,被稱為“好一計(記)鞭子”。詩歌創作中,最為活躍的是以高蘭為代表的朗誦詩,而最為重要的收獲則是艾青的“太陽組詩”。報告文學以“戰地報告”為特色,是當時擁有讀者最多的文學品種。
隨著戰事的不斷惡化,抗戰文藝運動的中心由武漢移至重慶,內容和風格也發生了變化。1938年4月由張天翼小說《華威先生》引起的關於“暴露與諷刺”的論爭,是抗戰以來的第一場大規模文學論爭。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國民黨政府采取了一係列反民主的政策,限製抗戰文藝的發展。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國共兩黨再次分裂,國民黨政府公開采取法西斯主義政策,引發了一個暴露諷刺文學創作的高潮。在現實題材方麵,丁西林、陳白塵的話劇,張恨水、錢鍾書的小說,袁水拍、臧克家的民謠體詩歌,以及馮雪峰、聶紺弩的雜文等,都是其代表。在曆史題材方麵,以郭沫若的“戰國史劇”,陽翰笙、歐陽予倩、陳白塵等的“太平天國史劇”成就最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