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戰爭小說吳強(1 / 1)

在新中國文學的創作隊伍中,有一大批來自戰爭第一線的部隊文藝工作者和業餘作家,他們是戰爭的目擊者,也是戰爭的參與者。特殊的戰爭經曆和文化背景,形成了戰爭小說的異軍突起。

孫犁的《吳召兒》、《山地回憶》等表現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小說率先拉開了戰爭小說的序幕。此後,知俠的《鐵道遊擊隊》、李英儒的《戰鬥在滹沱河上》、劉流的《烈火金剛》、馮至的《敵後武工隊》等描寫戰後鬥爭傳奇故事的小說受到廣大作家和讀者的特別青睞,風行一時。與抗日戰爭題材相比,剛剛結束的解放戰爭題材小說更為活躍。馬加的《開不敗的花朵》、朱定的《關連長》、碧野的《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柳青的《銅牆鐵壁》、陳登科的《活人塘》、杜鵬程的《保衛延安》、俊青的《黎明的河邊》、肖平的《三月雪》、吳強的《紅日》、曲波的《林海雪原》、馬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上)、茹誌鵑的《百合花》等,都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隨後,中國現代曆史上的其他戰爭也得到了藝術上的反映。記敘朝鮮戰爭的主要有巴金的《英雄的故事》、楊朔的《三千裏江山》、陸柱國的《上甘嶺》,以及路翎的《初雪》、《窪地上的“戰役”》等。反映土地革命戰爭的主要有王願堅的《黨費》、《糧食的故事》等係列短篇小說,描寫北伐戰爭的主要有陳麗德的《前驅》等。

杜鵬程的《保衛延安》(1954)和路翎的《窪地上的“戰役”》(1954)是兩部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作品。前者全景式地描寫了延安保衛戰的整個戰爭過程,第一次在文學作品中有名有姓地塑造革命領袖彭德懷的藝術形象。後者大膽地以個人化的視角來描寫戰爭,探討了革命軍人的內心世界,特別是誌願軍與朝鮮姑娘的愛情問題。

稍後出現的吳強的《紅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等,則是當時戰爭小說的代表。

吳強(1910~1990),江蘇漣水人。1933年加入左聯並開始文學創作,1938年在皖南參加新四軍,從事宣傳和文化工作。解放戰爭期間,親身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著名戰役。《紅日》(1957)選取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戰役為故事主線,表現了山東戰場上人民解放軍從戰略撤退到戰略反攻的全貌,並采用先抑後揚的方法,先以漣水撤退來表現當時國共雙方力量的懸殊和人民解放軍麵臨的嚴峻形勢,再以萊蕪大捷的勝利作為過渡,最後以集中描寫全殲國民黨“王牌軍”74師的孟良崮殲滅戰達到高潮,視野開闊而層次分明,場麵宏大而結構緊湊,表現出獨特的戰爭整體觀和巨構性特點。

曲波(1923~2002),山東黃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3年進入膠東抗日軍政大學,並開始文學創作,1944年起曆任膠東軍區《前線報》記者、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等,曾參加東北剿匪戰鬥。《林海雪原》(1957)集中描寫了一支由36位解放軍偵察兵組成的小分隊,在東北長白山林區和綏芬草原追剿數十倍於自己的國民黨殘餘勢力和當地土匪的故事,以驚險曲折的傳奇性取勝。受古典浪漫傳奇小說的影響,采用單線發展的傳統結構方式,奇襲奶頭山,、智取威虎山、大戰四方台等主要情節各具特色,又環環相扣。它的一些情節被改編成電影、京劇以及其他戲曲後,楊子榮、少劍波、座山雕等形象更是家喻戶曉。

茹誌鵑(1925~1998),上海人,筆名阿如。幼年亡母喪父,隨祖母輾轉於上海、杭州,1938年祖母去世後被送入孤兒院,後進入浙江武康中學。1943年回上海,做家庭教師,開始文學創作。1944年隨兄參加新四軍文工團。1955年轉業回上海,任《文藝月報》編輯,出版有小說集《關大媽》、《黎明前的故事》、《高高的白楊樹》等。《百合花》(1958)寫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作品取材於戰爭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麵,涉及重大題材而不寫重大事件,以表現人情美和人性美著稱。《百合花》在當時的戰爭小說中別具一格,完稿後,曾因“感情陰暗,不能發表”一再遭到退稿,後來因為得到文化部長茅盾的肯定和讚揚,才受到評論界的重視和大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