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革命史小說梁斌(1 / 1)

50年代中期,隨著革命戰爭大規模地進入文學領域,中國革命史必然成為作家普遍重視的創作題材。除李六如記述戊戌變法以來中國社會史的《六十年的變遷》(第一卷)(1957)、李劼人重新改寫的反映辛亥革命前後四川保路運動的四卷本《大波》外,其主流是表現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的作品。

高雲覽的《小城春秋》(1956)是50年代第一部描寫中共地下鬥爭和知識分子革命經曆的長篇小說,取材於1930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曾轟動全國的“廈門大劫獄”事件。在這一事件發生後不久,作家就曾以此為題材創作過中篇小說《前夜》(1933)。

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岩》是描寫中共地下鬥爭的代表作。作品將獄中鬥爭、城市地下鬥爭、華鎣山農村的武裝鬥爭三條線索交織在一起,記錄了中國現代民主革命的最後一幕,成功塑造了許雲峰、江姐、齊曉軒、成崗、劉思揚、華子良、小蘿卜頭和雙槍老太婆等英雄群像和徐鵬飛等反麵人物。江姐臨就義前從容換上“藍色的旗袍”和“紅色的絨衣”的形象,經過歌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的再創造,成為人們心中最具人格魅力的女共產黨員形象。徐鵬飛與《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紅日》中的張靈甫,是這時期最有影響的反麵人物形象。在這類作品中,比較有影響的還有李英儒的《野火春風鬥古城》等。

梁斌(1914~1996),河北蠡縣人,原名梁維周。1930年進入保定第二師範學校,參加過著名的“二師學潮”。受1932年高蠡暴動的影響,1935年,他寫出第一篇短篇小說《夜之交流》,創作了《三個布爾什維克的父親》,後又擴寫成中篇小說《父親》,並以同樣題材創作了五幕劇《千裏堤》、《五穀豐收》以及短篇小說《抗日人家》等。從1953年開始長篇小說《紅旗譜》的創作,計劃為六部,但僅完成第二部《播火記》(1936)和第三部《烽煙圖》(1983)。

《紅旗譜》(1957)是一部具體表現中國農民革命鬥爭曆史的“史詩性”作品,主要成就是小說形式的民族化和大眾化。在朱老忠身上,作家賦予了他中國農民幾千年來傳統的反抗性格和英雄品質,突出了他與老一代舊式農民英雄的不同特點,是一個勇猛豪爽、疾惡如仇,既有勇有謀又有膽有識的新一代農民英雄。

歐陽山(1908~2000),湖北荊州人,原名楊鳳歧。1924年開始創作,組織廣州文學會,創辦《廣州文學》周刊。1926年到中山大學旁聽,1927年發表小說處女作,1932年參加左聯。1941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文委常委、中央研究院文藝研究室主任。1947年完成長篇小說《高幹大》,塑造了一位敢於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農村幹部。1942年就有意要創作一部“反映中國革命的來龍去脈”的曆史小說,最初取名為《革命與反革命》。1957年動筆,改名為《一代風流》,分為《三家巷》、《苦鬥》、《柳暗花明》、《聖地》、《萬年青》五卷。

《三家巷》(1959)以20年代的廣州為背景,通過與廣州直接有關的省港大罷工(包括這期間發生的“沙基慘案”)、國民革命軍北伐和廣州起義等重大事件,表現了三家巷一個叫周炳的打鐵出身的知識分子的半生經曆,以及20年代工人運動從稚嫩走向成熟的發展經曆,以及第一次國共兩黨從合作到分裂的全過程,在題材選擇、人物塑造、表現方法和風格情調等方麵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

楊沫(1914~1995),北京人,原名楊成業。1928年進入北京溫泉女子中學,失學後曾任小學教師、書店店員等。1934年發表作品。抗戰後在晉察冀邊區做婦女和報刊編輯工作。1952年後曾任中央電影局劇本創編室、北京電影製片廠編輯。

《青春之歌》(1958)是50年代為數不多的以知識分子為主人公和歌頌對象的長篇小說之一,也是當時僅有的一部全麵展示學生運動和知識分子思想曆程的作品。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這一曆史時期北平的學生運動為背景,描寫了地主家庭出身的林道靜從一個單純幼稚、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女,一步步成長為一個職業革命者的過程,還塑造出了盧嘉川、江華、林紅等不同類型的革命知識分子形象。

宗璞(1928~),祖籍河南唐河,北京人,原名馮鍾璞。她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係。《紅豆》1957年7月由《人民文學》的“革新特大號”作為“新人的作品”與李國文的《改選》、豐村的《美麗》一起推出後,反響強烈。《紅豆》講述了大學生江玫與齊虹的愛情悲劇,一直被誤認為是“愛情小說”,但探討的卻是一個在時代巨變麵前如何選擇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題。